(一)国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国际理解教育
1998年颁布的初中国语大纲明确指出“在宽广的视野上,深化国际理解,为培养日本人的自觉以及国际协作精神服务”。可见培养“日本人”意识与培养“国际人”意识在日本国语教学中是两个并行不悖的目标。大纲在“阅读内容”中要求:“阅读文章时,思考有关人类、社会、自然等问题,并有自己的见解”。次年颁布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提出选择“从国际的视野考虑对现代国语等学习活动有益的内容”,“从广阔的视野看对加深国际理解,培养日本人应有的自觉,提高国际合作精神有益的内容。”“国语综合”科要“为了从多角度、多方面加深对人类、社会、自然的思考而服务”,“古典讲读”要求“通过正确理解阅读文章或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和感情,思考有关人类的生活和人生等问题,在阅读中,思考日本文化的特质以及日本文化与中国的关系问题”。这表明日本顺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在国语教育中强调对世界的关心,对人生的认识。
(二)国语教材配合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在日本国语教科书中,就选有关于国际理解的课文,这些课文从培养学生感性、生动地认识自然、社会和自身,注重友情、亲情和合作意识,关心和理解他人等细节入手,培养青少年具有广阔视野以及理解和尊重异国文化的能力。如《教育图书·国语》确立了以“共生”作为全套教材主题基调的教科书编写方针。通观教材中各年级、各单元的内容,处处都渗透着“地球上的动物与植物、人与人、国与国、文化与文化等,虽然有很多很多的差别和不同,但都是同样美好,人们应彼此尊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这一主题。教材编者立意高远、视野宽阔,他们对学生的教育已不局限于对本土、对自己的国家的热爱,而是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热爱全人类、热爱地球、热爱和平、热爱环境;他们教育学生从关爱伙伴、父母到与世界各民族、与自然界的一切共同生存,共同发展。这种视野和胸怀,使教科书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国际意识。
(三)国语教学积极推动国际理解教育
日本国语教学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范畴-序列法”和“综合学习时间”。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有两种编制模式:一是按照“范畴-序列法”分年级编排学习内容模式,二是以“核心概念”为轴心编排学习单元的模式。“范畴-序列法”主要是以科目学习内容为依据,为使基于学习指导要领编制的学校课程能更好地进行实践国际理解学习,在采用当时要领规定的学习内容的同时设定各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课题,在日常的学习中穿插一些有关的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和理念。日本国语教学中主要采取“范畴-序列法”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日本国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关于国际理解的内容,适时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特别是在讲授外国作品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历史,在比较中学会理解和宽容。如日本国语教师在讲授中国文学作品时,把“思考日本文化的特征及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作为其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综合学习时间”打破了学科、科目、单元的界限,是一种新的课程形式。“综合学习时间”把国际理解作为其首要课题。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个总的标题,然后从多个科目的角度进行探讨。例如,先设定一个标题为“今日中国”,通过对国语里的“中国汉字”和“中国文学”;社会科里设立的“中国现代史”或“中国社会”;美术里的“现代中国艺术”等内容进行整合,这样就可以系统地对中国进行深入的探索,使学生对中国有更全面的了解。“综合学习时间”是日本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方式。
今天的日本国语教学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即除了日语的教学之外,还有汉字、汉语的教学。在教育已经十分发达的日本,仍将别国的古代书面语作为本国母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作为大学入学考试的重要内容,这在其他国家的母语教学中并不多见。这也恰恰说明了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决心和力度。
只有民族的,才是国际的。日本在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同时,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化。随着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要求学生首先要学会做日本人,对日本历史、传统、文化、社会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认识,然后学做能生存于世界的日本人,具有站在国际和全人类的角度考虑事物的知识和能力,能沟通异国文化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国际礼节、国际知识和教养。
四、以个性教育为理念,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发展学生个性,因材施教,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21世纪,立足于培养国际社会中生存的日本人,重视作为国民所必须的基本内容,充分发展个性的教育。”这是日本战后第五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日本母语教育始终追求和坚持的方向。日本的国语教育学者和教师无不清楚地意识到,国语是培养能力的学科,而不仅学生之间的国语能力不同,即使每一学生自身的听、说、读、写能力也会存在差异,个人的兴趣和需要也不相同。因此,国语教育是必须始终注意由于个人差异而产生的不同需要。
(一)教学大纲突出强调个性教育
日本教学大纲特别重视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在各年级的目标要求中,重视“自己的立场”和“自我思考”等。为了适应发展个性,因材施教的需要,最根本最普遍的措施,还在于大纲关于选修科目的修订。战后日本中学语文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修订是在初中国语科也开了选修科目的先河。选修“国语”开设于初三年级,计35课时,完全由学生根据个人特性自由选择,学校只提供学习示例,不予启发。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彻底改变过去教师主导的观念,教师作用在提供学习咨询和协助搜集学习资料等方面。也可发挥家庭、社区的作用。或进行校际协作和交流。学习内容当以必修“国语”为基础、适当地发展、应用或补充,但坚决反对做应付升学考试的长文读解、汉字听写等练习;也不能脱离大纲去搞过于专门的文学史或音韵学之类的讲座。除此之外,可以不加束缚,让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
(二)国语教学重视开展个性教育
日本国语新大纲在初、高中的总则里都提出要“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对学习内容熟悉的程度,努力下工夫改善个别指导方法”;在高中,还提出“编班要有弹性”一类教学制度改革的要求,意在打破教育的划一性、僵硬性和封闭性,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尊严,以培养学生自由、自律和自我责任感。静冈县有的学校就实施按学力能力编班。根据学生能力高低,按S形分配在各班。再附设特殊班,收取学力、语言有情绪障碍或突出的学生加以特殊培育。文部省要求各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个性化学习指导,对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要进行充分的发展性学习指导,即为学生补充超出教科书内容和新学习指导要领规定范围的学习指导,为此文部省还专门划拨款项,编制教师用参考书和参考资料。在学习组织形式上,大纲例示的“综合学习时间”是个性教育的重要举措。在教学方法上,广大语文教师引进“形成评定”、“小组学习”、“生活单元”,乃至“程序学习”等等,进行了大量的教改实验。
看了以上日本关于本国中小学母语文化的一些规定,反观时下的中国,“汉字难学论”却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奉为“真理”。
中小学生“错字”现象严重。曾有人提出高考作文错别字扣5分以引起重视。大学生“错别字”现象也在增多。网络上“错字”和“别字”现象更是比比皆是。甚至有专家声称,全国汉字书写水平越来越低,年轻人不合格者达70%~80%。30年前,吕叔湘先生曾说过:“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言,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但这咄咄怪事在教育水平大大提高的今天,仍旧未能实现根本解决。
目前国内有很多中小学生热衷于学习英语,而忽视汉语文化学习,甚至于英语说的很流利而普通话却说不好,这不能不说是汉语文化教育的悲哀,希望日本“母语文化”教育的这些特色能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自然教室”与修学旅行
“自然教室”活动正式始于1984年。在这一年,日本文部省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展“自然教室”活动。促使文部省颁布这一决定的是日本那须甲子少年自然之家的调查。这项调查指出,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市化现象日益加剧,青少年接触自然的时间少了。调查发现,青少年学生没有在黑暗中走过路的有8%,没有在河川湖海游过泳的达22%,没有爬过比自己高的树木的人有18%。调查引起文部省对中学生自然活动的重视,要求日本全国各地中学将“自然教室”作为中小学教育的一环,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花一定的时间,以住宿形式去远离闹市的国立和公立青少年之家,通过切身的实际体验,进行各种在学校难以实施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文部省的决定受到中学师生的热烈响应,决定颁布的1984年,就有1323所中学和小学的243.1万人参加了活动。到1989年,仅初中阶段就有1083所学校的22.1万多人参加自然教室活动。
由于文部省把自然教室活动当作教育的一环,所以这项活动覆盖了各科教学、道德教育和特别活动等多方面内容。我国学者李永连曾将此活动概括为七大目的:
1.通过各种有规律的集体生活以及各种分工和协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结意识、时间观念和基本生活习惯等。
2.通过观察动植物、观测天体和气象、观察地层构造和岩石、访问发电站和参观自然博物馆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地区自然的理解。
3.通过参观、考察、学习所去地区的传统产业、农场、工厂、文化习俗、古迹遗产等,画出该地区的产业分布图或地形图,并调查该地区居民的生活,以加深对地区社会的生活、文化、习俗和产业等的理解及认识。
4.通过登山、越野识途比赛、远足、越野赛、滑雪、滑冰、游泳、划船、跳民间舞和野炊等各种体育性活动,锻炼学生的体力、耐力,并培养丰富的情操。
5.通过给家属和朋友写信、作诗、写文章以及朗诵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并提高其写作和表达能力。
6.通过共同搭建和制作木头房子、传统玩具、各种生活用具,以及绘画和写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及想象力等。
7.通过清扫周围环境、农田劳动、割草、栽花、植树以及去老人之家访问和进行各种服务等,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尊老爱幼意识和服务精神。
此外,野外合唱,适应个人特点的兴趣教育等,也都能通过“自然教室活动”开展,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日本共有14所国立少年自然教室,这些自然之家占地面积平均1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平均约1万平方米,内有宿泊室、研修室、谈话室、食堂、浴室,野外炊饭场、滑雪等多种设施,每年约有100万人到自然之家开展各类活动,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学生。
与“自然教室”相映成趣的活动是“修学旅行”。修学旅行也是日本中学生非常热衷的一种课外教育形式。
这种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把广阔的校外世界作为学习的对象,学生们组织起来到外地参观、学习,也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旅游活动。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活动能够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增加对祖国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认识,所以深受学生的欢迎。一般来说,日本初中学生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能有两至三次的“修学旅行”机会,每次三四天时间;高中学生的足迹较远,有些中学甚至组织高中生去国外参观和学习。
从日本中学生“修学旅行”的现状来看,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参观名胜古迹;第二类是参观风景胜地,游览自然风光;第三类是组织学生到海边或名川大山住几天,或游泳,或登山,或滑雪。相形之下,第三类活动更受学生欢迎,其中滑雪修学旅行尤为盛行,使得其他类型的修学旅行活动黯然失色。
滑雪修学旅行始于日本关西一带的学校,并很快在全国展开。据日本修学旅行协会的调查,1986年全国有9.2%的中学组织学生进滑雪修学旅行;1987年,这个比例上升到18.9%。最近几年进一步上升,1990年,九州地区的福冈有90%以上的学校组织学生滑雪修学旅行。近几年来,许多城市的名牌中学也常常用几天时间丢开升学包袱,组织学生去滑雪修学旅行。
滑雪修学旅行的目的地主要是日本积雪较多的长野县。那儿有志贺平原和管平高原等著名的滑雪胜地。据统计,每年有100万名中学生来此滑雪,以至于长野县的旅馆需要提前一两年时间预订,可见其盛况空前。日本还有一些中学喜欢组织学生到北海道、新泻和岐阜等地滑雪修学旅行。
日本的滑雪观光协会为了保持学生滑雪修学旅行盛况不衰,滑雪观光协会事先派人去中学联系,商量服务项目,甚至摸清准备滑雪旅行的学生的身高胖瘦,为他们配置合适的滑雪用具和滑雪服装。有的服务机构在师生到达滑雪场地后,为学生配备滑雪教练员进行滑雪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滑雪要求和技术,解除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有时间、有心思享受滑雪的乐趣。因此,这样的服务受到师生的极大欢迎。
滑雪修学旅行不同于参观名胜古迹等知识娱乐型修学旅行,它是一种运动和体验型的修学旅行活动,特别适合精力充沛、好动、好乐的中学生。一些带队老师说,学生们白天一整天在雪地上,尽情享受快乐,晚上累了,躺下来就能入睡,既能玩好,又能休息好,平时经常发生的酿酒、抽烟、打架和游荡街头等现象也没有了,所以这种活动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日本一些中学认为,滑雪修学旅行还有着其他多方面的意义,是集教育、娱乐、体育于一体的新鲜活动。当然,日本教育界也有人士对滑雪修学旅行不以为然。例如,日本东京都教育委员会就指出:“有些学生不会滑雪,怎么办?把滑雪列入体育课程还说得过去,作为修学旅行的活动尚有待商量。由滑雪教练指导滑雪,如果有人受伤,将涉及质量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将滑雪列为修学旅行的内容,但同时还必须列入一些能使学生感兴趣的其他内容。”但是,中学生们听不进反对意见,他们已习惯于把修学旅行看作“滑雪修学旅行”。因而,“滑雪修学旅行”现在在日本仍是日盛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