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孝经:插图版
48289800000003

第3章 开宗明义(3)

【译文】

因此用孝道来侍奉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侍奉上级则顺从。就像学生学业结束离开家庭踏进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还不适应角色的转换。若能以事亲之道,服从领导,竭尽心力,把工作做好,这便是忠。处理同事关系,对地位较高年龄较大的长者,以恭敬服从的态度对待,这便是顺。士的孝道,第一,要对上级顺从尽到忠心。第二,要对同事中的年长位高者恭顺,多多请教,上级自然认为他是个可塑之材,同事也都会同情他,协助他。这样的话,他的忠顺二字便不会失掉。能做到忠诚顺从地侍奉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的孝道!

【原文】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百孝图·芦衣顺母

【译文】

《诗经·小雅·小宛》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你的工作,不要辱及生你养你的父母。做人一定要勤勉不怠,自己做事有责任心也反映了父母良好的修为涵养。”

【评析】

士的孝道,在乎尽忠职守,善处同事,因为他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按上级的指示去做,并谦虚礼貌真诚地向别人请教学习。如果做事不负责任,那便是不忠。对同事不恭敬,那便是不顺。不忠不顺,那便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和同事的好感。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如果是如此的恶劣,那他还能保持他的禄位、守其祭祀吗?

徐庶——失母心乱

百孝图·失母心乱徐庶,字符直,东汉末年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汉末颍川一代名士。归曹后,在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对于徐庶,因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对其有精彩的描写,中国人对他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书中许多情节虽与正史有所出入,但他至孝侍母,力荐诸葛,史籍却有详细的记载。

徐庶在少年时代,是一名远近闻名的少年侠士。

他曾经杀死了当地一个豪门恶霸,为一位朋友报了家仇,自己却不幸失手被擒。官府对徐庶进行了严酷审讯,徐庶出于江湖道义,始终不肯说出事情真相。又怕因此株连母亲,尽管受尽酷刑,也不肯说出自己的姓名身份。老百姓感于徐庶行侠仗义,没有一个人出面揭穿他的身份。后经徐庶的朋友上下打点,费尽周折,终于将其营救出狱。

徐庶为人忠厚诚恳、豁达大度,才识广博、见解独到,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很受刘备赏识,并委以重任。后来一次战争,刘备战败,徐庶的母亲不幸被曹军掳获,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庶得知此讯,痛不欲生,含泪向刘备辞行。他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本打算与您共图王霸大业,但不幸老母被掳,方寸已乱,即使我留在将军身边也无济于事,请将军允许我辞别,北上侍养老母!”刘备虽然舍不得让徐庶离开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分离,更怕万一徐母被害,自己会落下离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

徐庶虽然离开了刘备,但是却把更有才能的诸葛亮举荐给了刘备,使他能够大展宏图,建立了蜀汉政权,而且徐庶并没有背叛刘备,身在曹营心在汉,孝使他身不由己,但是也更坚定了他对刘备的忠诚和承诺。徐庶归曹后未向曹操献过一策,唯一的一个计策却使曹操大败。

沈周——母依为命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晚年自称白石翁,明代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他学识渊博,诗文书画均负盛名,百孝图·母依为命是著名的江南四大才子(另三人为文徵明、唐寅、仇英)之一,人称江南“吴门画派”的班首,在画史上影响深远。他从小就博览群书,文章、诗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他心地也非常善良,非常孝顺父母。相传有个家境贫寒之人,为了挣钱给母亲治病,模仿了一幅沈周的画。为卖得高价,请求沈周在画上题字。沈周看他是孝子,十分同情,就在画上稍事修改,然后落款、盖章。结果那幅画果然卖了很高的价钱,那个人为母亲治好了病,对沈周感激不尽。沈周的父亲去世后,朋友劝他去做官,他回答说:“现在母亲只能依靠我照顾,我怎么能离开她去做官呢?”很多官员都对他十分尊重,频频邀请他到自己手下工作,他都以照顾老母亲为由拒绝了邀请。他从来不出去游玩,整天陪伴在母亲身边。当母亲活到99岁时,他也已经80岁了,可谓母子相依为命,福寿同在。

作为一个士人追求功名仿佛成了他们的天职,然而功名却并不能代替一切。沈周是一位名士,而且也很明智,在他的眼里父母比功名更加重要。

姜肱——兄弟共被

姜肱,字伯淮,东汉彭城人。他学术广博,不但通达五经,而且晓达星命相术。四方学士闻风远来求学于门下者,多达三千余人,许多王侯公卿召请他为官,他一概婉辞,不愿就任。

百孝图·兄弟共被

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叫仲海,另一个叫季江。兄弟三人非常和睦,整天形影不离:在一起读书,一起温习功课、玩耍,还一起帮家里干活。他们缝了一床大棉被,每天都睡在一起。长大之后,他们的感情依旧非常好,即使各自成家立业,也没有破坏兄弟间的亲情。

一次,姜肱跟弟弟季江出门在外,夜晚行路遇上了强盗,强盗要杀他们。姜肱心疼弟弟,抢着要替弟弟死;弟弟担心哥哥,不让强盗伤害哥哥,也主动要替哥哥死。就这样兄弟俩相持不下,都争着让对方活着。盗贼看到这个情景,被兄弟俩的手足之情深深地感动了,只抢了一些财物,并未伤及他们性命。

姜肱他们到了目的地,官吏问他们为什么如此狼狈,为了给强盗一个改过的机会,他们并未说出原委。后来盗贼知道了,感激加悔恨,又把他们抢来的财物如数奉还给了姜肱。

兄弟姐妹和睦相处,一家人和和美美,是父母最大的心愿,因此,侍奉父母是尽孝,照顾兄弟也是尽孝。兄弟如手足,父母如身躯,身躯与四肢能互相搭配,这样才能构成健全的身体。所以自古以来,兄弟就要彼此友爱、相互提携,长大成人之后,更要相互帮助。姜肱兄弟的手足之情,不仅感化了盗贼,也使他们成为受人景仰的一代名士。

【章旨】这一章书,是孔子专门针对一般的平民百姓说的。平民,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故放在五孝之末章。百孝图·访丁公藤【原文】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译文】

我国自古以来就以农业为主,农人的孝道,就是要会利用自然的季节来耕耘收获,以适应天道。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来种植庄稼,生产获益,以收获果实。庶人的孝道,除了上述的利用天时和地利以外,还要行为谨慎地保重自己的身体和爱护自己的名誉,不要使父母赋予你的身体有一点损伤,名誉有一点败坏。也要节省开支,不要把有用的金钱,作无谓的消耗。如果照这样保健身体、爱护名誉、节省有用的金钱,使财物充裕,食用不缺,以孝养父母,那父母一定是很喜悦的。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

百孝图·代父从征

【原文】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译文】

孝道虽然有五种类别,但都是基于每一个人的天性来孝顺父母的。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孝道是不论尊卑高下的,是无始无终的,是永恒存在的。如果有人担心尽不了孝道的话,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评析】

总结以上孝道的五类,各本天性,各尽所能。总之,孝道本无高下之分,也无终始之别。凡是为人之子女的,都应站在自己的角色上,尽其应尽的责任,大而为国为民,小而保全自身,都算是尽了孝道。只要把这一颗爱敬的本心放在孝亲上,自然事事替父母着想,时时念父母亲恩,也就不敢去作奸犯科了,因为其一举一动,都会连累了父母、让父母担忧的。这样,不但他个人是一个孝子,家庭方面,也会获得莫大的幸福,对国家社会的秩序稳定也有所裨益。世界大同的理想,也就不难实现了。

归钺——迎养继母

百孝图·迎养继母

归钺,字汝威,明朝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母亲去世得早,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儿子,于是归钺就受到了冷落。父亲总是毒打归钺来讨继母的欢心,而继母则助纣为虐,帮父亲拿来很大的杖子,让父亲狠狠地打他。他们家很穷,食物不够吃。每次吃饭之前,继母就存心数落归钺的不是,以激怒父亲。父亲盛怒之下竟然将儿子赶出了门,剩下继母和她的儿子,这样饭菜就够吃了。归钺又饿又乏,匍匐在路上。父亲看见了,更觉得他不顺眼,说:“你不在家好好待着,跑到外面做贼。”又将他一顿毒打,差点把他打死。等到父亲去世后,继母再次将他赶出家门,他就以卖盐为生。私下问他的弟弟,得知继母爱吃甘鲜之物,却无力购买。后来,遇到饥荒年,继母已经不能养活自己了。归钺就提出由自己来侍奉继母。继母开始觉得心里有愧,不好意思去,后来经归钺诚恳说服才点头答应。归钺弄到食物,先给继母和弟弟食用,而自己却饿得脸色难看。弟弟可能是认为自己无能,所以自杀了。后来,归钺继续奉养继母,直至终身。

恪尽孝道是统治者所提倡的,从天子到诸侯,从卿大夫到士,这些身处上层社会的统治者的孝行固然应当受到人民的推崇和赞扬。然而作为一个普通百姓,甚至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苦寒贫民,他们的孝行是否更加应该值得人们去学习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像高官显贵一样给父母最好的衣食,但是他们的孝心却要比显贵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归钺的孝行就证明了这一点。

欧阳守道——每食舍肉

欧阳守道,字公权,一字迂父,宋朝吉州(今江西省吉州县)人。他是文天祥的老师,和蔼可亲,人品极好。小时候家里穷,没有钱上学,只能自己在家里苦学,进步非常快。乡里人见他学识渊博,聘请他为私塾的老师。他侍奉母亲非常周到,每当学生家长请他吃饭,他自己不吃肉菜,而是拿回家去奉养母亲。请他吃饭的人见状,就准备了食具协助他装饭菜带回家。他每次都是先派人把饭送到母亲面前,自己才肯食用。邻居们都被他的孝道所感动。兄嫂早逝,丢下两个孩子,大的才5岁,小的出生才几个月,欧阳守道毫无怨言地抚养这两个侄子。由于没钱雇请乳妈,日夜抱着两个孩子哭泣。邻人见他如此孝悌,感叹不已。

给父母锦衣玉食未必就是孝,孝是一份发自内心的至诚之情,一个真正的孝子对父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牵挂,他们懂得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留给父母。如果在贫寒时能够做到“每食舍肉”,相信即使以后飞黄腾达了也不会忘本。

百孝图·每食舍肉

刘谨——三赴云南

刘谨,明朝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的父亲犯了法,被流放到云南戍边。当时刘谨只有6岁,就向家人询问云南的方位,并经常对着西南方向做祷告。14岁的时候,他坚定地说:“虽然云南远在万里之外,但天下哪有没有父亲的孩子呢?”于是,他收拾行李,就踏上了寻父之路。辗转行进了六个月,终于到了云南,并幸运地与父亲偶遇。父子俩团聚,百感交集,紧紧相拥,泣不成声。后来,父亲得了痹疯病,刘谨立即请求官府,自己代父亲去戍边。

百孝图·三赴云南

而当时的法律明文规定,只有年满16岁的长子,才能代父戍边,所以官府禁止未成年的刘谨替代父亲。这时,老家的堂兄去世了,他只好回老家给堂兄办丧事。之后,他带着堂兄的儿子一起来到了云南。但是侄子年纪太小,不能自立,所以他又把侄子送回了老家。这次他变卖了家产,把钱留给侄子,供他成长。当一切事情处理妥当之后,他第三次来到云南,专心奉养父亲。

人情的冷漠会让咫尺天涯,而真诚的关爱却可以让天涯咫尺。路途的遥远并不能阻挡一个孝子坚定的决心,一个普通百姓的意志力和勇气也是能够令人肃然起敬的。

【章旨】这一章,由于曾子赞美孝道的广大,于是孔子便更进一步给他说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于天地,立为政教,以教化世人。故列于五孝之次。

百孝图·缚衣护柩

【原文】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译文】

曾子原以为保全身体,赡养父母,就算尽了孝道。当听了孔子传授的这五等孝道以后,不禁惊叹道:“太伟大了!孝道是如此的博大高深!”

【原文】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百孝图·感及禽兽

【译文】

孔子见曾子对于他所讲的五孝,已有所领悟,便进一步说:“你知道这个孝道的本源,是从哪里取法来的?它是取法于天地的。天有三光照射,能运转四时。以生物覆帱为常,是为天之经。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为宜,是为地之义。人得天之性,则为慈为爱。得地之性,则为恭为顺。慈爱恭顺,与孝道相合,故为民之行。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间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由于自然法则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