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孝图·子孝妻烈
途中遇到了乱兵,其中一个头目抽出刀要杀徐允让的父亲。徐允让大声吼道:“宁愿你们杀了我,也不要杀害我的父亲!”于是徐允让惨遭杀害。惨无人性的乱兵还要侮辱徐允让的妻子潘氏。潘氏是一个刚烈的女子,但是由于丈夫惨死,尸体没有火化,所以强颜欢笑地说:“我丈夫既然已经死了,那我一定会跟从你们的。如果能让我先把丈夫的尸体焚烧掉,那我就没有任何遗憾了。”乱兵相信了她的话,并找来许多柴火,焚烧她丈夫的尸体。火越烧越大,潘氏边哭边说着什么,并义无反顾地跳入了熊熊烈火中,与丈夫一同死去了。她的这一举动吓坏了乱兵,于是,乱兵也就没有再去为难徐允让的父亲。明太祖时期,朝廷为徐允让夫妇立了孝烈碑,宣扬他们的孝道。
“孝”能打动人心,而懂得使用孝道作为治国的工具,是千百年来封建帝王的明智选择。
周琬——代父甚喜
周琬,明朝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他的父亲做滁州牧的时候,因为犯了罪而被判死罪。16岁的周琬,来到官府门前,百孝图·代父甚喜跪下叩头,请求代父受刑。明太祖知道后,怀疑是别人告诉他这么做的,就想试一试他。他下令立即将周琬斩首,周琬知道后,面不改色,神态从容不迫。太祖很是惊讶,认为他小小年纪竟能有如此孝心,实属难得,就免除了他父亲的死罪,改判戍边。周琬继续请求用自己的死来免除他父亲戍边。太祖大怒,又命令将其斩首,但最后还是被他的孝心所感动,赦免了他们父子俩。太祖还亲题“孝子周琬”四个字嘉奖他,一时被传为佳话。
刑罚不是臣服百姓的最佳工具,“孝、悌、乐、礼”才更容易使大众接受。“孝子周琬”不是对周琬一个人的褒奖,也不是写给他一个人看的,它透露着一种信息,那就是执政者并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无道昏君,百姓可以信任他。这不失为一种收买人心的绝佳手段,当然也是百姓乐于接受的。
【章旨】这一章说的意思,是把至德的意义,简要地指出来,使执政者知道至德是怎样实行的。上章是说致敬可以悦民,本章是说教民可以致敬,所以列于广要道章之后。
百孝图·没官赎罪
【原文】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译文】
孔子为曾子特别解释说:“执掌政治的君子,教民行孝道,并不是亲自到人家家里去推行,也并非每天见面去教导。这里有一个根本的道理,例如以孝教民,使天下为人子的人,都知道侍奉父亲之道,那就等于孝敬天下做父亲的人了。以悌教民,使天下为人弟的人,都知道侍奉兄长之道,那就等于孝敬天下做兄长的人了。以臣下的道理教人,那就等于孝敬天下做君主的人了。”
百孝图·母病心痛
【原文】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译文】
“《诗经·大雅·泂酌》里的话说:‘一个执政的君子,他的态度,常是和平快乐;他的德行,常是平易近人。这样他就像百姓的父母一样。’没有崇高至上的德行,怎么能使天下民心归顺到这种伟大的程度呢?”
【评析】
希望执政的人,以其实行至德的教化,感人最深,推行政治也较容易。执政者,若能利用民众自然天性,施行教化,不但人民爱他如父母,而且所有的政教措施,都容易实行了。
天赐奇钱
宋代的都城,有一个守寡的孀妇人称吴氏,吴氏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死了丈夫,自己没有生儿育女,只有一个老婆百孝图·天赐奇钱婆和自己相依为命。吴氏对自己的婆婆非常孝顺,冬天的时候外面冰天雪地,她害怕婆婆睡觉的时候冷,就必定为婆婆暖好被子再请她就寝,如果没有火种就亲自用自己的身体去暖冰冷的棉被。婆婆年纪大了而且眼睛也看不见东西了,她觉得愧对吴氏,而且也觉得吴氏守寡这么多年很孤单,就想为吴氏招赘一个女婿,但是被吴氏坚决地劝止了。
此后,吴氏更加尽心伺候婆婆,自己省吃俭用、辛勤劳作,将染布养蚕挣来的钱全部拿来孝敬婆婆。对于婆婆因为年纪大了所犯下的过失极力掩饰,害怕婆婆知道后会伤心。有一次在做饭的时候,邻居将吴氏叫出去了,婆婆怕饭煮得太烂,就把饭倒在了盆子里,可是却把脏水桶误当作盆子倒了进去。吴氏看到后赶忙到邻居家去借来饭让婆婆吃,而自己却把脏水桶里的饭捞上来,用水洗过蒸熟后再吃。吴氏又念在婆婆年纪大了,需要置办后事所需的东西,但是自己又没有钱买棺材,于是就将自己所有值钱的东西典当殆尽,托邻居去置备后事。
吴氏对婆婆的孝心真可谓无微不至,好心自有好报,有一天晚上吴氏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有一位白衣仙女对她说:“你虽然只是一个村妇,可是却如此深明大义,能将婆婆侍奉得如此周到,现在上天赐给你一枚钱币。”早上起来后,吴氏果然在床头发现了一枚钱币,过了一晚上这一枚钱币居然变成了上千枚,等吴氏用完之后又会有新的钱币源源不断地生出来,人们将其称为“子母钱”。许多年以后,吴氏在没有受任何病痛的情况下平静地死去,她所住的地方生出一股奇异香气,几个月才散去,而原来的钱币随着吴氏的去世也就消失了。
虽然“天赐奇钱”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它的可信度自然是极低的。然而每一个善良的人心中都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希望好人有好报。以德感人更能深入人心,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利用好这种至德的教化作用,不仅仅是治国的法宝,也是对于所有的善良人的肯定,是对他们的一种褒奖,不仅容易被人接受而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刘平——求食遇贼
刘平,字公子,江苏人。王莽掌权时,他任郡吏守菑邱长,政绩显著,治理有方,因此深得百姓爱戴。王莽死后,天下大乱。刘平为了母亲的安全,就带着她逃往异乡,藏在一座深山中。
百孝图·求食遇贼
一日清晨,刘平出去为母亲找食物,遇到了一群山贼,把他抓住并要吃他的肉。刘平毫不担心自己的安危,却挂念着还未进食的老母,并跪在地上向贼人叩头说:“我今天早上出来是为了给老母亲寻找野菜充饥,如果我不回去的话,老母亲就会被活活饿死,没有人会管她的。所以,我请你们高抬贵手,先让我回去把母亲安顿好,然后,我自会回来,接受你们的处置。”其实这些所谓的山贼,无非都是一些战乱中无家可归的饥民,本不是穷凶极恶之徒,只是迫于生计才落草为寇的。他们听了刘平的诚恳话语,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就放他回去了。
刘平回到母亲处,给母亲吃完了东西,竟然真的信守诺言,又找到了山贼所在之处。面对他的信义和正直,山贼们都很震惊,没想到真有这样的人。于是,山贼的头领说:“我们只听说古代有节烈之士,没想到今天能亲眼见到。我们怎么能吃你的肉呢?”就这样,刘平化险为夷,回家服侍母亲去了。
后来,刘平又做了官,先被推举为孝廉,又担任义郎一职。
孝心是相通的,山贼们也是父母生、父母养的,何况都是饥饿的难民,不是天生就“性恶”。所以,面对孝子刘平的孝心与信义,他们内心善的一面也被激发了。可见,“孝道”使人向善。
颜含——专意养兄
颜含,字弘都,晋代琅琊人。他的父亲颜默,曾任汝阴太守。弘都兄弟三人,长兄颜畿,次兄颜辇,颜含最小。
百孝图·专意养兄
长兄颜畿,病死入殓装棺后,当晚托梦给妻子,说他要复生,让他们给他打开棺材。第二天颜含的母亲及其他亲人都说做了相同的梦。虽然父亲反对开棺,但颜含还是劝说父亲改变态度。打开棺盖后,发现哥哥果然还有呼吸。在喂了他一个多月的稀粥后,却依然不能开口说话。母亲和兄嫂觉得没希望,也厌倦了这种无结果的伺候,只有颜含从不气馁。他摒弃了一切社交活动,亲自伺候哥哥饮食起居,足不出户13年,直到哥哥去世。后来父母和两个兄弟也相继去世了。二嫂樊氏因疾病导致了双目失明,颜含督责家人,尽心奉养,每日亲自喂汤药。治二嫂的这种眼病,需要用蛇胆作药。他寻访了好多地方,却找不到,心急如焚。一日,颜含闭目独坐,忽然出现一个青衣童子送给他一个青囊,打开一看,正是遍寻不得的蛇胆。童子则化成青鸟飞走了。于是二嫂樊氏双目复明。从此,颜含声名大振。
颜含的初衷并不是让自己的名声大振,他对于兄嫂的孝悌之情是发自内心的,他的实际行动也证明了他品性的高尚。一个人高尚的道德和情操能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威力并不是只有当权者才拥有的!
【章旨】孔子既把至德要道,分别论述得明明白白;又把推孝至忠,扬名显亲的方法,具体地提出来,以告诉曾子。百孝图·涤亲溺器【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译文】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侍奉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到做官治理国家上来。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评析】
这一章教人立德,立功,爱护名誉,把忠孝大道,都推行到极点。所谓“名誉是第二生命”。我国古代圣贤所讲的名誉,首推德行。德是“名之实”,君子视“无实之名”为可耻的。不像西方所讲的名誉,是纯粹的名誉,所以有名誉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德行的人,必定有名誉。德是根本,名是果实。
百孝图·弃官寻母
陆绩——怀橘遗亲
陆绩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字公纪,是当时的天文学家。他自小受父亲陆康高风亮节的熏陶,深懂忠义孝悌之道。陆绩聪明伶俐,酷爱读书,博学多识,人称“神童”,颇有名气。
6岁那年,他跟着父亲去九江拜见大名鼎鼎的袁术,一点儿也不怯场。袁术提的问题,他侃侃而谈,不卑不亢。袁术惊叹小陆绩的才学,破例地给他赐坐,还命人端来一盘橘子。那橘子圆圆的,大大的,皮色金黄,肉肥汁多,味道极美。陆绩悄悄地往怀里塞了三个,在场的人谁也没有注意到。
百孝图·怀憰遗亲
一席长谈,袁术对小陆绩的才华非常满意。临走向主人告辞的时候,橘子由于没放平稳从他的怀里滚落到地上了。袁术开始吓了一大跳,以为那是什么“秘密武器”,待看清那不过是橘子时,不禁哈哈大笑:“你这孩子是到我家来做客的,怎么走的时候还要在怀里藏着主人的橘子啊?”陆绩不慌不忙,直视着他的眼睛,真诚地答道:“因为我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她吃。”
小陆绩振振有词,神色自若,一点儿也不显得难堪。因为在他心目中,母亲是伟大而神圣的,儿子孝顺母亲,天经地义,没什么见不得人的。袁术听后很惊讶,对这小孩另眼相看,这么小的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想必他将来肯定能成为一位不同凡响的人物。
果然,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官至俞林太守。
世人对孔融让梨的故事耳熟能详,但真正做到礼让的人却不多。要知道,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一切。凡事多想想父母,有好东西应该先给父母。不要只顾自己,不管父母。孝心不需要你大量的金钱投资,孝心不需要你无尽的物质补贴。父母在乎的正是你那一个小小的橘子,一把小小的扇子,一句简短的问候!心中有父母就是一种孝的开始,它能够延伸到你生活的每一小的细节,而这些小的细节正是构成一个人道德和名誉的基石,只有这些基石是坚实和牢靠的,一个人的名声和威望才不会是虚无的!
吉翂——代父得宥
吉翂,字彦霄,南朝梁冯翊莲勺(今陕西省)人。吉翂从小就非常孝顺。11岁时,母亲去世,他悲伤地不吃不喝。吉翂的父亲在担任吴兴郡原乡县令时,遭到奸吏诬陷,被判死罪。吉翂当时只有15岁,听说了此事就去击鼓鸣冤,请求以自己的性命换回父亲的生命。梁武帝感到非常惊奇,但却认为一个孩子能有如此孝心,可能不是自己甘愿,而是有人给出的主意,百孝图·代父得宥于是就命廷尉蔡法度在公堂上摆满绳索刑具,厉声审问吉翂是什么人指使他这么做。吉翂回答说:“我虽年幼蒙昧,但怎么会不知道死的可怕呢?我不忍心眼看着父亲被处死,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所以能以我的性命救回父亲的命,我无怨无悔。这是我自己的主意,怎么会是别人指使的呢?”蔡法度又转变态度,诱哄他说:“皇上知道令尊无罪,也知道你是个好孩子,如果你现在反悔,你们父子都会得到赦免。”吉翂说:“谁都爱惜自己的生命,只是我父亲按刑律被处死,如果不死一个人的话,是不符合律法的。所以想用我的死,来延缓父亲的生命。”梁武帝得知详情后,免去了他父亲的死罪。后来,丹阳尹王志要推举他为孝廉,吉翂却说:“父辱子死,理所当然。我要是因此当了孝廉,就是在做因父买名的浅薄行为,这比父亲被侮辱还要令人痛心。”因此始终没有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