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很重要也很宝贵,可是如果这种名誉是拿所谓的孝行买来的,就会成为一种浅薄的行为,这种名誉对于至孝的人来说就会成为一种侮辱,因此是宁可不要的。然而也往往正是因为这种真诚和正直的个性,使至孝的人拥有了更响亮更纯粹的名誉!
乐羊子妻——自刎救姑
乐羊子妻,东汉河南人乐羊子的妻子,姓氏不详。她是一位知书达理、勤劳贤惠的好妻子,她总是帮助和辅佐丈夫力求上进,做个有抱负的人。
百孝图·自刎救姑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捡到一块金饼,高兴地拿回家,妻子却没有丝毫喜悦,反而说:“有志之士不应该去拾捡别人丢掉在路边的东西,贪图不义之财,是会玷污自己的高尚品行的。”乐羊子听后很是惭愧,就把金饼扔了。
妻子常常跟乐羊子说:“你是一个七尺男子汉,要多学些有用的知识,将来好做大事,天天待在家里是开阔不了眼界、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于是乐羊子就按照妻子的话收拾好行李出远门了。妻子虽然思念丈夫,记挂他在异乡求学的情况,但她把这份惦念埋在心底,只是每天不停地织布干活来排遣这份心情,尽全力不让丈夫牵挂自己和家人。可是刚刚过了一年,乐羊子就带着思念回来了。乐羊子妻看到久别的丈夫,先是惊喜,后来知道丈夫一无所成,则很是难过。她抓起剪刀,快步走到织布机前“咔嚓咔嚓”地把织了一大半的布都剪断了。
百孝图·梦遇慈亲
乐羊子吃了一惊,问道:“你这是干什么?”妻子回答说:“布是一丝一缕地织出,一寸一寸地积累而成的。现在我把它剪断了,白白浪费了曾经织它的时间和精力,它永远不能恢复如初了。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要一点点地积累知识才能成功。你现在半途而废,不愿坚持到底,不是和我剪断布一样可惜吗?”乐羊子听了这话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错了,不由得羞愧不已。他再次离开家去求学,整整过了7年才终于学成而返。
乐羊子妻奉养婆婆也十分孝顺。后来,家里遭了强盗抢劫,强盗先是劫持了婆婆,并以此要挟欲侮辱乐羊子妻:“只要你答应跟我们走,我们就不伤害你,否则,先杀了你婆婆。”乐羊子妻为了保持贞节名誉,不甘受辱,拔出刀自刎而死。强盗被震惊了,慌乱之余放了婆婆,仓皇逃匿。太守知道此事后,捕杀了强盗,赐给乐羊子妻丝绢并按礼法埋葬了她。
乐羊子妻的远见和深明大义帮助了丈夫闯出一番事业,她以自己的生命挽救了婆婆,证明了自己的气节,这种坚贞不屈的气节是值得后人永远称颂的。
【章旨】这一章讲的是为臣子的,不可不谏诤君亲。君亲有了过失,为臣子的,就应当立行谏诤,以免陷君亲于不义。孔子由于曾子提问,特别发挥了谏诤的重要性。
百孝图·屈己从亲
【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译文】
曾子听孔子讲过了各种孝道,就是没有讲到父亲有了过错应该怎样办,所以问道:“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您的教诲,我都有所领悟。但我还想再冒昧地问一下,为人子的只要不违背父亲的命令,一味地遵从父亲的命令,就能算孝子了吗?”
百孝图·扼虎救父
【原文】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译文】
孔子听了惊叹道:“这是什么话呢?这是什么话呢?父亲的命令,不但不能随便听从,而且还要斟酌它是否可行。例如上古时代,天子为一国之君,事务繁忙,君主如有善行,则亿兆人民蒙福;君主如有过失,则全民受难。假若有七位敢于直言相谏的贤臣,那天子虽然偶有差错,也不会失去天下。诸侯若有五位谏诤的臣下,即便自己无道,也不会失掉他的诸侯领地。卿大夫是有家的,如果有三个谏诤的臣下,那他虽然偶尔有差误,这三位贤臣,早晚进谏,陈说督促,他也不会失掉他的家。为士的,虽然是最小的官员,没有臣下可言。假若有谏诤的几位朋友,对他忠告善导、规过劝善,那他的行为自然会免犯错误,而美好的名誉,就集中在他的身上了。为父亲的,如果有明礼达义、敢于直言力争的子女,常常谏诤他、纠正他,那他是不会做错事的,自然也就不会陷于不义了。君臣与父子,是休戚相关的。所以遇见了不应当做的事,为子女的,不可不向父亲婉言谏诤;为臣下的,不可不向君主直言谏诤。为臣子的,应当陈明是非利害,明切劝告。父亲不从,为子女的,应当婉言相劝,即使触怒了他挨打受骂,也不要怨恨。君王要是不从,为臣下的,还应当尽力进谏,即使触怒了他受到处罚,也应在所不惜。所以臣子遇见君父做了不应当做的事情,必须立即谏诤。若有的孩子,不管父亲的命令是否合理,一味地听从,那就陷亲人于不义了,他怎么还能算是个孝子呢?”
【评析】
此章之前,讲述的都是爱敬及安亲之道理,对于规劝之道理,没有提到。本章谏诤之意有双重含义,一面是对于被谏诤的君父及朋友的一种警告说:接受谏诤,不但对于本身的过失有所改正,且对于天下国家,将有重大的影响,使他知道警惕。一面是对谏诤者的臣子及友人的一种启示:即要事君尽忠,事父尽孝,对朋友尽信义,若见善不劝,见过不规,则陷君父朋友于不义,以至于遭受不测的后果,那忠孝信义,就都化归乌有了。
陈表——和协二母
陈武,字子烈,三国时庐江松滋(今湖北松滋县)人。他在担任偏将军的时候,与儿子陈修英勇杀敌,一同战死沙场,百孝图·和协二母朝廷因此追封他为乡亭侯。他的另一个儿子陈表,是他小妾生的孩子,也做了督尉。父亲和哥哥死后,陈表的母亲不肯与陈修的母亲和睦相处。于是,陈表劝说母亲说:“哥哥本来想成就一番事业,但英年早逝,所以只能由我来当家。我心里其实是很难受的。这一大家子,事务繁多,担子沉重,家庭的和睦是很重要的。所以,敬奉哥哥的母亲也是我必须做的,而且要做好,否则,别人就会说闲话。如果您希望儿子能成大事的话,就和嫡母好好相处吧。如果您做不到,那我只好搬出去住了,请恕儿子不孝!”母亲听后,深受启发,于是主动与陈修的生母言归于好。后来,陈表为国家立功,被任为偏将军,死后也被追封为乡亭侯。
父母的行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一个人难免会犯错误,作为一个孝顺的子女并不代表就一定要言听计从。在他们犯糊涂的时候要耐心劝诫,做父母的哪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的呢?只要是委婉真诚的劝诱,每一个父母都是深明大义的。
王览——谏母护兄
王览,字符通,是后面《二十四孝》故事中王祥的异母弟弟。他的生母朱氏对王览的哥哥王祥非常刻薄,百孝图·谏母护兄总是伺机加害。王览生性善良,同情哥哥,每当母亲鞭打哥哥时,他都要拦着母亲。如果母亲让哥哥做那些不合理的事情,他总是帮着哥哥去做,替哥哥分忧解难。哥哥王祥成家之后,王览的母亲对王祥的妻子也是百般刁难。后来王览也娶妻成家,并向妻子说明情况,于是王览的妻子也像王览帮哥哥一样,主动帮助嫂嫂干活。后来王祥努力学习,声名远扬,王览的母亲心生嫉妒,就让人偷偷地给王祥的酒中下毒。王览得知后,毅然端起酒杯要先喝下去。母亲怕自己的儿子被毒死,赶紧夺下酒杯。从此,只要王览的母亲让王祥吃饭,王览就先尝一口,这样,就打消了母亲毒死哥哥的念头。王览对哥哥有情有义,名声仅次于王祥。后来,继哥哥做官之后,王览也做了清河太守。
对于父母的过激行为如果劝说没有效用,就不妨用实际行动去证明你的决心。人心都是肉长的,何况是生养自己的父母呢?总有一天他们会被你的真诚所打动的!
郑均——为佣悟兄
郑均,字仲虞,东汉河北任县人,少年时喜欢黄、老学说,仗义而诚实。他的哥哥是县衙里的官吏,经常收受他人的贿赂。郑均多次劝阻兄长,丝毫不起作用,于是他就到外地去给别人做佣工。
一年之后,他把挣来的钱带回家全部交给哥哥,并对哥哥说:“财物用完了,可以再挣回来;名声失去了,是永远也找不回来的。你做官吏却贪赃枉法,是会被人一辈子都瞧不起的行为,更为后世人所唾骂。哥哥你好好想想我的话有没有道理?”
哥哥听了,很受感动,终于觉醒,放弃了以前的不齿行为,重新做人,后来竟然以廉洁著称于世。哥哥去世后,郑均又悉心照顾嫂子和侄子,不敢有一点儿怠慢。人们对他的品行都称赞不已,官府知道后也特召其为官。到建初年间,他担任了尚书一职。汉章帝非常敬重他,他因病告归后,章帝东巡专门到他家,赐他终身享受尚书俸禄,当时人称他为“白衣尚书”。
孝不是一味地顺从,孝是建立在走正途的前提上。哥哥的一意孤行,郑均非但没有效法,反而常常良言相劝,最后以自己的行动来打动哥哥,使其醒悟。这种孝心孝行已经完全超越了自我,起到了引导亲人的道德取向的作用。让一个人迷途知返本身的可执行性难度就很大,何况是自己的至亲,需要考虑到的因素和顾忌也就更多,虽然故事寥寥数语,但是其内涵的无限性是不可用言语尽表的。
【章旨】这一章是说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动天地神明。中国古代哲学,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人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说有感即有应,以此证明孝悌之道无所不通的意思。【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译文】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侍奉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庇覆万物的道理;侍奉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他。”
百孝图·扇枕温衾
【原文】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译文】
“所以说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尊贵的了,但是还有比他更高的,这就是指天子还有父亲。天子是全民的领袖,谁能先于他呢?但是还有比他更先的,这就是指天子还有兄长。照这样的关系看来,天子不但不能自以为尊,而且还要尊其父;不但不能自以为先,还要先其兄。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后代。天子必能推其爱敬之心,以礼相待,并追及其祖先,设立宗庙祭祀,可见其爱敬之诚。这是孝的推广,不忘亲族之意,对于祖先,也算尽了爱敬之诚。但是自身的行为,稍有差错,就要辱及祖先。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谨慎其做事之行为,而不敢有一点怠忽之处,恐怕万一有了差错,就会给祖先亲族蒙羞。至于本身道德无缺,人格高尚,到了宗庙致敬祖先,那祖先都是高兴地来享用,扬扬自得,就像在你身边一样保佑你。圣明之君,以孝感通神明,什么能难倒他呢?由以上的道理看来,孝悌之道,如果做到了至极的程度,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致,即可以通达于神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照这样治理天下,自然国泰民安,上下无怨了。”
【原文】
“《诗》云:‘镐京辟痈,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中说:‘天下虽大,四海虽广,但是人的心理是一样的。所以文王的教化,传遍四海,只要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地域不分东西南北,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可见盛德感化之深无所不通。’”
【评析】
本章说明孝悌感通天地;孝悌感通鬼神;孝悌之至,远近幽明,无所不通;引诗作证,以证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天下之大,没有不通的意思。
阮孝绪——随鹿得参
阮孝绪,字士宗,南朝梁陈留尉氏(今河南省)人,目录学家。长年隐居,不去做官,写成目录学著作《七录》。
百孝图·随鹿得参
他从小时候起,就特别喜欢学习,熟读并精通《五经》。阮孝绪小时候被过继给他的堂伯父做儿子,照理来说,他可以得到伯父遗留下来的百万家产,可是他全部给了伯父的姐姐。他还非常孝顺。有一次,他在钟山听人讲经说法,他母亲王氏在家里,忽然生了病,兄弟们就要去把他叫回来。母亲说:“你们不必去叫他,孝绪有至性,心里会有感应的,他一定能自己回来!”果然,阮孝绪觉得心惊肉跳,想到可能是母亲有病,果真回到了家里。邻居和村里的人都觉得非常奇异。医生说,他母亲的病必须用一味新鲜的人参。阮孝绪听老一辈的人说,钟山出产人参。于是,他就亲自到山里去寻找,踏遍了幽僻和危险的地方,可却一无所获。数天后,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只鹿,他就跟着鹿走。不久,那只鹿不见了,面前则出现了母亲需要的新鲜人参。后来,他母亲的病也就痊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