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母子连心”,如果你真的牵挂一个人,冥冥之中就会有一种力量将两人连在一起。这种奇妙的心理现象是无法解释的。然而那种无形的力量有时却可以感动天地,产生奇迹,这就是孝产生的威力!
杨暤——神泉洗目
杨暤,元朝扶风(今陕西省扶风县)人,是一位生性至孝的大孝子。他的母亲牛氏得了重病,很难医治。
百孝图·神泉洗目
杨暤没有任何办法,只得向老天祈求保佑,每天焚香膜拜,祈求母亲的病能够早日康复。可能是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母亲的病竟然真的奇迹般地好了。可是好景不长,母亲又双目失明,行动十分痛苦。杨暤看在眼里,急在心中,遍寻神医,可是却于事无补。一次,他不经意间听说只有太白山的神泉水能治眼疾,就二话不说地启程去往太白山了。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登上了太白山,找到了神泉,并取回神泉水,每天都亲自为母亲擦洗双眼,从不间断。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母亲的视力恢复了正常。
后来母亲去世了,那时家乡四处天降大雨,许多地方都被淹没了,可是却唯独杨暤母亲的墓地前后数里范围内只有乌云笼罩,却不降雨。人们对此感到很惊奇,认为这是杨暤用孝心打动了天地,他用孝心守护着母亲。
虽然故事带有某种虚构的神话色彩,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确凿的证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孝心是一股无比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治愈父母心理甚至生理上的疾病。我们无需感动上天,只要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用自己真诚的心去无私地孝敬父母就足够了!
王荐——雪天得瓜
王荐,元代福建福宁人,父亲体弱多病,而且病得很严重。王荐每天晚上都向上天祈祷,宁愿减少自己的寿命,以延续父亲的生命。
百孝图·雪天得瓜
父亲在病入膏肓时突然醒过来,告诉朋友说:“在我生命最危险的时候,来了一位穿着黄衣服、手拿红帕子的神仙,告诉我:你的儿子非常孝顺,所以上天赐我再活十二年。”此后,父亲身体马上恢复了健康。十二年后,父亲果然去世了。后来王荐的母亲也得了奇怪的病,口干舌燥,就想吃瓜。可正值严冬,大雪纷飞,根本没有瓜可吃。王荐想尽了办法,求助乡亲也是毫无结果。他只身一人来到了深山野岭,在树下避雪的时候,想到母亲吃不到瓜病就不能好,心里难受,就仰天长叹,痛哭不已。忽然,他看到对面的岩石之间冒出了几根青色的枝蔓,上面结着两个鲜瓜。他高兴得拿回家供母亲食用。母亲吃后,病很快好了。
对于我们来说,感动天地是只有在故事里才会出现的美好的幻想,而感动父母才是现实迫切的需要。其实,我们的父母对子女在物质上几乎是没什么索取的。他们不仅不希望为子女增添物质上的负担,甚至还想方设法支助子女。对子女的“索取”无非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一种精神上的归属,只要子女能够心里惦记着他们,时常来看看他们,甚至报一声平安,偶尔一个拥抱,他们就满足了。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忠于事君的道理。为人子女的,始于事亲,是孝的小部分,忠于事君,就是在于能为国家办事,为民众服务,这是孝的大部分。所以孔子特别把事君列入此章。 百孝图·私祭木主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译文】
孔子说:“凡是有德有位的君子,他侍奉君主,有特别的优点。进前见君,他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计划方略,全盘贡献,必思虑以尽其忠诚之心。既见而退了下来,他就检讨他的工作,是否有没有尽到责任?他的言行,是否有过失?必殚思竭虑来弥补他的过错。对于君王的优点,会顺应发扬;对于君王的过失缺点,会匡正补救。总之为臣子的事奉君主,以能陈善闭邪,防患未然,乃为上策。为人臣子的,如能照这样侍奉君主,君主自然洞察忠诚,以义待下,所谓君臣同德,上下一气,所以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
百孝图·拾椹养亲
【原文】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译文】
“《诗经·小雅·隰桑》中说:‘心中充溢着爱敬的情怀,无论多么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中,从不会有忘记的那一天。’”
百孝图·扇枕温衾
【评析】
事君尽忠,为臣爱君虽远处异地,都不忘怀。君臣到了这种程度,可谓同心同德,上下一心,社会还能不好吗?国家还能不太平吗?孝亲到了事君的阶段,这正是青年有为之时。青年人如能照孔子所指示的方法去实行,那么,不但爱敬之心尽于父母,那治国平天下的责任,都能够担在身上了。
狄仁杰——望云思亲
百孝图·望云思亲狄仁杰,字怀英,唐朝太原人,武则天时期的宰相。他为官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他曾在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
武则天非常赏识他的才干与人品,两次任命他为宰相,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他的形象不仅是在政治舞台上被树为楷模,在家庭生活中,他更是一位孝子。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时候离开,就无法再侍候母亲,因此心中非常痛苦。狄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他出外巡视,途中经过太行山,望着天上的白云,不由得思念起家乡的父母来。他对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那白云之下。”说着,他伤感的眼泪流了出来。直到天上的白云散去,他才离去。
自古忠孝难两全,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忠”往往是“孝”的一种升华。舍小家为大家,这无疑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王纲——父忠子孝
王纲,字性常,明朝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他文武全才,擅长鉴别和占卜。和宰相刘伯温关系很好,刘伯温百孝图·父忠子孝把他举荐给朱元璋。他70岁的时候,牙齿还没掉,面色如少年,于是被朱元璋任命为兵部郎中。有一次,广东潮州少数民族造反起义,朝廷任命王纲为广东参议,去平乱安民,他带着儿子彦达一同前往。平定潮州之乱后的返程途中,遇到海寇曹真。曹真先请王纲当他的统帅,王纲拒绝,并劝曹真归顺朝廷,曹真不听,王纲就怒骂不休。多次劝说无效,曹真就把王纲杀了。王纲死后,只有16岁的彦达,也大骂海盗并求死。当海盗的刀正要砍向他时,曹真慨叹道:“父忠子孝,杀了不祥。”于是,彦达用羊皮包着王纲的尸体回了家。王纲为国而死,但并没有受到朱元璋的重视和礼遇。
忠君之人未必会从统治者那里得到他应有的待遇,然而至少他无愧于自己的良心,他永远都会为自己的这种行为自豪,同时也永远会得到百姓真心的敬爱!
陶季直——抱痛染衣
陶季直,南北朝时期丹阳秣陵(今江苏省)人,祖父是广州刺史陶愍祖,父亲是中散大夫陶景仁。
陶季直小时候就很聪明百孝图·抱痛染衣,祖父非常喜欢他。有一天,祖父把一些银子放在桌子上,让孙子们各拿一份。大家都拿了,唯独陶季直没有动。
祖父问他为什么不拿,他说:“祖父赏赐东西,应该先给父亲和伯伯,轮不到我们做孙子的,所以,我不能拿。”祖父听后,简直不敢相信一个小孩子能说出这么深刻的话。一年后,他的母亲去世了,小季直十分地伤心。母亲生前,曾在外面染有衣物;母亲去世后,家人想办法把这些衣物拿了回来。小季直整天抱着这些衣物痛哭流涕,让周围的人听了都跟着伤感。长大后,他努力读书,先后做过县令、太守和太中大夫,他两袖清风、为百姓谋福利,去世时家里什么财物都没有,空空如也。
陶季直以事母之心事君,自然会毫无偏私,两袖清风、一心为民,就是他对“孝”的最佳诠释。
【章旨】这一章是孔子对曾子讲授:父母在世之日,孝子尽其爱敬之心,父母可以亲眼看见,直接享受;一旦去世,孝子不能再见双亲,无法再尽敬爱之情。为孝子的那种心情,当是何等的哀痛。孔子特为世人指出慎终追远的大道理,传授给曾子,教化世人,让他们有所取法。
百孝图·刻木事亲
【原文】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百孝图·顺母节哀
【译文】
孔子说:“善于孝养父母的子女,父母一旦过世了,那他们的哀痛之情,无以复加。哭得气竭力衰,不再有委曲婉转的余音。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样的言行动作,都是因哀戚的关系,不由自主。耳目的娱乐,口体的奉养,自然没有快乐于心的意思。
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也是孝子哀戚真情之流露。父母去世后三天,孝子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哀戚之情,本来是发自于天性,假如哀戚过度,就毁伤了身体。但是不能伤害到生命,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人之道。守丧不过三年之礼,这就是教民行孝,有一个终止的期限。”
【原文】
“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百孝图·闻耕辍读
【译文】
“办丧事的时候,应该谨慎地为去世的人把衣服穿好,被褥垫好,内棺整妥,外椁套妥,把他收殓起来。之后,在灵堂前边,陈设方圆祭器,供献祭品,早晚哀戚以尽孝思。出殡的时候,先行祖饯,表示不忍亲人离去。女子抚心痛哭,男子顿足号泣,哀痛迫切地来送殡。至于安葬的墓穴,必须选择妥善的地方,幽静的环境。卜宅兆而安葬之,以表儿女爱敬的诚意。安葬以后,依其法律制度,建立家庙或宗祠。三年丧毕,移亲灵于宗庙,使亲灵有享祭的处所,以祀鬼神之礼祀之,春秋祭祀,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这是不忘亲恩的体现。”
【原文】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译文】
“父母在世的时候,要用爱和敬来孝顺他们,父母去世以后,要怀着哀痛悲伤的心情料理后事,这样才算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死的礼仪都做到了,才算是完备了为人子女的孝道。”
【评析】
按孝为德之本,政教之所由生,故为生民之本。孝子生尽爱敬,死尽哀戚,生死始终,无所不尽其极。照这样的孝顺双亲,把父母抚育之恩,可算完满答报了。但是孝子报恩的心理上,仍是永无尽期的。
百孝图·火未焚庐章溢——火未焚庐
章溢,字三益,号匡山,别号损斋,明朝浙江龙泉人。他的才华与人品深得知府秃坚不花的赏识。一次,他们在去秦中的路上,章溢突然心有余悸,内心忐忑不安,料想家中有事,就辞别秃坚不花回家。到家后不久,父亲就病逝了。在料理后事的时候,家里又遭了火灾。章溢为了保护父亲的灵柩,不顾自己的安全,在熊熊大火边叩头祈天。火被乡亲们扑灭了,没有烧到灵柩。
后来,贼寇作乱,洗劫龙泉。章溢把乡亲们组织起来保护家乡,官府也出兵追杀贼寇。可章溢却说:“这些贼寇以前都是平民百姓,只因无以为生、饥饿难忍,才落草为寇的。所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全部都杀了。”官府听了他的意见,开始贴告示,抚饥民。章溢56岁的时候,因母亲去世,悲哀过度,所以深染疾病而逝。
双亲的去世并不代表着孝的完结。章溢对父亲去世后的奋不顾身和母亲去世后的哀伤而逝,都证明了他是一个至孝之人。虽然逝者已死生者应该节哀,但是孝子的心境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体会呢?
百孝图·双鹤助哀
吴隐之——双鹤助哀
吴隐之,字处默,是晋代濮阳鄄城人。他容貌很美,善于言谈,广泛涉猎文史,以儒雅著称。他小时候就很独立,有操守,绝不吃不属于自己的饭食。虽然家里很穷,但绝不拿不义之财。在他十多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悲痛的哭声,引得路过的行人都心酸流泪。从此,他侍奉母亲更加孝顺谨慎。
母亲去世时,他哀伤的表现甚至超出了礼制的规定,可见他的孝顺程度之高。他家里贫困,没有钱请人吹鼓,每当他哭吊母亲时,就有两只仙鹤飞来鸣叫。到母亲丧期进行祭祀的那天傍晚,又有一群大雁会集在他家附近,当时人们都以为是他的孝心感动天地所致。他家与掌管国家祭祀礼乐的太常韩康伯为邻,韩母每听到吴隐之的哭声,也跟着难过得吃不下饭,并告诫儿子:“你以后当官,一定要推举像吴隐之这样的孝子啊!”果然,韩康伯后来做了吏部尚书,就引荐吴隐之做了辅过功曹。
亲人去世的悲哀是旁人无法劝解的,也是自己无法释怀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做子女的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的,所以对生者尽孝、对死者尽哀,哀伤虽然无法减弱,但是遗憾却可以降到最低。
庾沙弥——先试针灸
庾沙弥,南朝时期颍川鄢陵人,晋代司空庾冰的玄孙。他的继母刘氏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已经很久了。
庾沙弥百孝图·先试针灸
就像侍奉亲娘一样,细心照料,不分昼夜。每次在给继母针灸治病时,庾沙弥都要先在自己身上试针,以防出现意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