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中庸
48405000000003

第3章 大学(2)

辛弃疾以“农”为本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山东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宋孝宗时以大理少卿出为湖南安抚使,后来官至龙图阁待制。辛弃疾性格豪爽忠信,崇尚道义气节。有文采,擅长作词,风格激昂振奋,与苏轼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辛弃疾年少好学有远识,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辛弃疾所处的时代正是南宋积弱,辽金南侵,政局动荡的时期。辛、党二人面临着南归还是北进的选择,便用蓍草占卜,党怀英得坎卦,坎为金,对应的方位为北方,便留在北方为金国做事。辛弃疾得离卦,离为火,对应的方位是南方,于是南归大宋。二人从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也由此开始了他们不同的命运。

当时金宋战争频繁,南宋政权无力控制局面,地方豪杰并起,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自称天平节度使,是山东、河北一带的实际占领力量。辛弃疾在南下途中,为其所阻,便留下任掌书记,并劝说耿京归属宋朝,抗击金国的侵略。当时正值宋高宗在建康劳军,于是召见并嘉奖了他,授予承郎务、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赐予节度使印和文告,让他返回召抚耿京。

在辛弃疾南下期间,耿京军队内部发生了叛乱,张安国、邵进杀害了耿京,投降金国,并成为金国的帮凶。辛弃疾返回后,面临的是这样一个严重局面。

辛弃疾说:“我受主帅委任,为归顺朝廷奔走,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变故,我如何向朝廷复命呢?”于是邀约心怀忠义气节的人直接进入金国军营。当时张安国等人正与金将饮酒欢宴,没有戒备。辛弃疾当即将他捆绑起来带走,迅速撤离,金将愕然失措,当他们回过神时,辛弃疾他们早已远归。辛弃疾将张安国送交朝廷后,朝廷不久便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正法。

辛弃疾说:人生的成就,在于自己的辛勤劳作,付出了血汗,就会有回报。无论做什么,都应当经营好自己的事业。生长在北方的人,生活所需,以自给自足为习俗,不依赖他人,因此既不会一夜暴富也不至于沦为极端的贫穷。南方的风尚则不同。人们以经商投机营利为重,以技艺巧术为手段,轻视农业生产。并且,只以利益为目标,土地、财富只在少数人之间流动,贫富悬殊,致使各种忧患并起,贫富两个阶层终致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因此,就取“稼”字,命名自己的书房,并自号为“稼轩”。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①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②好色,此之谓自谦③。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④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⑤,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⑥,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

①毋:不要。②好(hào):喜爱。③自谦(qiè):对自己满意,内心无憾。谦,满足,惬意。④闲居:指在没人看见的地方。⑤厌(yǎn)然:躲藏掩饰的样子。⑥胖(pán):舒展。

【译】

所谓诚意,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好比厌恶臭气,喜好美色,这样就可以做到心安理得。所以君子一定要在自己独处时特别谨慎。小人在没人看见的地方做坏事,什么都做得出来,看到君子后一副遮遮掩掩的样子,掩盖起不好的事,张扬做得好的事。别人看自己,就像看透自己的肺肝一样清楚,(遮遮掩掩)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心中的真意,必然显现于外表。所以君子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啊!

【解】

这里提出了一个论题:先真,然后才能善。所以,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真小人、伪君子的问题。即使承认自己的私心私情,还不足以沦为小人。

曹鉴义不收金

曹鉴(1271—1335),字克明,元代宛平(今北京城西南)人。幼时就颖悟过人,举止异于同龄儿童,青年时到南方游历,深通五经大义。大德五年,经翰林侍讲学士郝彬推荐,任镇江淮海书院官长。后累官至礼部尚书。为官三十多年,一贯以清介见称。年六十五岁,染疾而卒,追封谯郡侯,谥文穆。曹鉴天性纯孝,济贫恤孤,唯恐落后。但自己的生活却十分俭朴,一生为官,租赁房屋居住。终死之日,家中没有一文财产积累,只保存几千册经过他亲手校订的书籍。

至治二年,曹鉴被任命为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奉旨括释氏白云宗田,稽检有方,纤毫无扰。后调任湖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当时丞相忽剌歹恃势强横,恣纵妄为,作威作福,僚属畏怯趋避,只有曹鉴依理办事,不屈意阿附。

他在湖广行省任职时,因他公务操劳过度,他的下属顾渊伯,同他关系极好。顾渊伯外出办事返回后,给他带回了一包辰州出产的朱砂送给他。朱砂是一种名贵药材,炮制后可用来医治惊悸、失眠等症。曹鉴当时并没有在意,也没有打开看一看,便随手放到了箱子里。半年后,他取出朱砂准备配制药物时,发现朱砂中掺杂着三两金子。曹鉴很感意外,感叹地说:“渊伯把我看成一个什么人了?”

这时,顾渊伯已经去世。曹鉴就把黄金归还给了顾渊伯的儿子。

【原文】

《诗》云①:“瞻彼淇②澳③,菉竹猗猗。有斐④君子,如切⑤如磋⑥,如琢⑦如磨⑧。瑟⑨兮僴⑩兮,赫[11]兮喧[12]兮。有斐君子,终不可醓[13]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醓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14]:“於戏[15],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16]世不忘也。

【注】

①《诗》云:出自《诗经·卫风·淇澳》,原诗歌颂的是卫武公美德。卫国为周初康叔的后裔。武公勤政爱民,辅佐周平王击退犬戎,受封为公。此为东周初期之事。②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③澳:水边,水流弯曲的地方。④斐:斐然有文采的样子。⑤切:治骨。⑥磋:治象牙。⑦琢:治玉。⑧磨:治石。⑨瑟:庄矜。⑩僴(xiǎn):威严。[11]赫:显明。[12]喧:宣著。[13]醓(xuǎn):忘记。[14]《诗》云:出自《诗经·周颂·烈文》。[15]於戏(wūhū):感叹词。[16]没(mò):终,尽。

【译】

《诗经·卫风·淇澳》说:“远望那淇水弯曲处,鲜美的绿竹郁郁葱葱。这位文质彬彬的君子,好像牛骨象牙经过切磋,好像美玉宝石经过琢磨。庄严呀,威武呀!显赫呀,坦荡呀!这位文质彬彬的君子,毕竟不能忘啊!”“如切如磋”,是说他的学问研究;“如琢如磨”,是说他的德行修养;“瑟兮僴兮”,说的是他戒惕谨慎;“赫兮喧兮”,说的是他仪容外观;“有斐君子,终不可醓兮”,说的是他至高至美的德行让百姓无法忘记。《诗经·周颂·烈文》说:“呜呼!前代的君王难以忘记啊!”君子尊敬他所应该尊敬的人,亲爱他所应该亲爱的人;小人享受他所能享受的快乐,获得他所能获得的利益。所以,前代的君王世世代代之后还是难以被忘记。

【解】

《诗经》原诗表达的是对翩翩佳公子的毫无遮掩的赞美和喜爱,《大学》这里将这位佳公子与前代的君王相提并论,甚至有意等同(这是儒家对《诗经》惯有的解读方法)。当然,如果佳人不仅形象气质佳,而且有德有才,岂不更好?看来真正让人心心念念、过目难忘的人还是气质型或德才出众型的。

韩愈取名

韩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河南邓州,后迁至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因其郡望昌黎,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贞元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因谏阻奉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他大力提倡儒学,反对佛教、道教,反对藩镇割据。倡导古文运动,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简洁生动,思想鲜明,立意新颖,风格雄健奔放,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谥号“文”,又称韩文公。著作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韩愈3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他7岁读书,13岁便能作文。他认为自己幼年丧父,依附兄嫂,只有通过艰苦奋斗才能摆脱困境。因此,他刻苦攻读儒家著作,矢志不移。

有一个关于韩愈起名的传说,是说在兄嫂的抚育下,韩愈渐渐长大,这年送他去拜师入塾学习,于是,嫂嫂郑氏就想给弟弟起个高雅新奇的学名。郑氏翻看着书籍,一时总找不到一个合意的字。韩愈站在一旁,说:“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说:“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头,会乃聚集,介乃耿直,象征他们的品行和成就出类拔萃。那么,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不同凡响的字。”韩愈立即说:“嫂嫂,那么就选‘愈’字最佳,我就叫韩愈。”郑氏问:“‘愈’字如何解说?”韩愈道:“愈,超越也。我将来一定要做出一番大事业,前超古人,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高兴地拍手说:“好!好!就用‘愈’字!”

韩愈少年时就胸怀远大志向,19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名满当地的少年。于是赴京应试,结果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四次参加考试,最后才考中了第十三名进士。之后,又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很不得志,一时郁闷黯然。这天他独自游历,遇到一位先生,交谈后送他几句话:“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韩愈捧读赠言,陷入深思: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己缺少的正是谦虚退让的心胸。于是,他选用这首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作为自己的字。从此他更加虚心勤学,结交儒士,砥砺学识,最终独树一帜,开创了一代新的风气,名闻天下。

【原文】

《康诰》①曰:“克明德。”《大甲》②曰:“顾醘天之明命。”《帝典》③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④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⑤曰:“周虽旧邦⑥,其命⑦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注】

①《康诰》:《尚书》中的一篇,是周公对康叔的劝勉之语。康叔受封的国家是卫国。原句为“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意思是,期望你大大发扬父亲文王的作风,彰显德行,谨慎使用刑罚。②《大甲》:《尚书》中的一篇。太甲是商汤的孙子,即位之后由伊尹辅政,但他不用伊尹之训,不明居丧之理,于是被伊尹放逐到桐(商汤的葬地),三年之后回到亳都,伊尹作《大甲》以示训勉。原句为“先王顾醘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癨”。意思是先王敬奉天命,以顺承天上地下的神明。③《帝典》:《尚书》中的《妖典》篇。原句为“克明峻德,以亲九族”。意思是能够尊明俊德之士,使之助己以亲慕九族。这里的引用之意稍有不同,意为“能彰显伟大的德行”。④汤之《盘铭》:商代开国君主成汤王刻在洗脸盆上的箴言。汤,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王。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⑤《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主要是歌颂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⑥旧邦:旧国。⑦其命: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

【译】

《尚书·康诰》说:“务必要彰显德行。”《尚书·大甲》说:“要思虑详察天所给的明白旨意。”《尚书·尧典》说:“要发扬崇高的德行。”这些都是自己要去弘扬的。商代开国君主成汤王刻在自己洗脸盆上的箴言写道:“如果要在一天自新,那就每天自新,再继续不断自新。”《尚书·康诰》说:“要鼓励大家成为自新之民。”《诗经·大雅·文王》说:“周朝虽然是由祖先传承的旧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而展现新局。”所以君子想尽一切办法来达到这个目标。

【解】

以成汤王的例子说明日新的必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华夏民族虽然古老悠远,亦需要开拓新局面,其理同也。

庞统扬德

庞统(179—214),字士元,东汉末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人。与诸葛亮齐名,号称“凤雏”。庞统其貌不扬,却胸怀韬略,素有大志。庞统年轻时,为人质朴鲁钝,不为时人所识。只有他的叔父大名士庞德公对他十分看重,认为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当时,颎川人司马徽清高雅正,素有善于识人的名声。庞统20岁时遇到司马徽,与之交谈。司马徽甚觉惊奇,称庞统为荆南士人之冠,更评他为盛德,对他十分推崇,认为他有安邦定国的才能。

庞统与诸葛亮、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庶等人为友。时人称:“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只是因庞统相貌不佳,又恃才傲物,不为当权者所重。《世说新语》中说:“顾劭曾经与庞士元通宵长谈,顾劭问:‘听人们说,你有知人之名,那么我与你相比如何?’庞士元说:‘陶冶世俗,与时浮沉,坐而论道,我不如你。但是辅佐君王,制定治国安邦的王霸策略,我比你似乎有所特长。’顾劭认为他的这种评论是恰当的。”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荆州,任命庞统为耒阳令。但他在县不治事,后来经鲁肃、诸葛亮推荐,任为治中从事、军师中郎将,这才提出了西取汉中的方略,并一力付诸实施。庞统跟随刘备征蜀,进兵成都,曾设计擒蜀将杨怀、高沛。建安十九年,在围攻雒城的战斗中,庞统中流矢而死,被追赠为关内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