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达到目标,勇于改变自己——漆身吞炭
成语诠释
【来源】(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
【解释】漆身:身上涂漆为癞;吞炭:喉咙吞炭使哑。在自己的身上涂上油漆,吞下烧红的煤炭。比喻故意改变容貌和声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
【成语掌故】
春秋末期,晋国被智、赵、韩、魏、范、中行六家大臣所把持。公元前458年,智伯联同韩、赵、魏三家共灭范氏、中行氏,并分掉了这两家的土地。公元前455年,智伯又要韩、赵、魏三家割地给他。赵襄子不给,并说服韩、魏与赵联合,于公元前453年灭掉了智氏。
晋国有个人叫豫让,他曾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办事,后来投到智伯门下,智伯对他十分赏识。智伯死后,他发誓要为智伯报仇,杀掉赵襄子。于是,他改名换姓,到赵襄子的宫中干抹墙的杂活,身边时刻暗藏匕首。不料,赵襄子为人警觉,豫让还没动手,事情就败露了。豫让直截了当地对赵襄子说,他要为智伯报仇。赵襄子身边的人都建议把豫让杀了,但赵襄子却说:“他肯为旧日的主人报仇,必定是个有义气的人,我谨慎地避开他就是了。”便命手下放豫让走了。
豫让并不死心,他把漆涂抹在脸上、身上,看上去像是患有严重的皮肤病一样;又吞下烧红的木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他沿街乞讨,妻子迎面走过,也没认出他来。一位朋友认出了他,对他说:“以你的才干,去给赵襄子办事,一定会得到他的重用,那样报仇不是很容易吗?何苦一定要把自己弄成这副模样!”豫让说:“为人臣者,心里却想着杀他,这是怀二心以服侍其君,我不能用这种卑鄙的手段。”
一天,豫让躲在赵襄子必经的一座桥下,准备在赵襄子过桥时行刺。赵襄子来到桥头,马忽然受了惊,他心知有异,便命左右把躲在桥下的豫让揪了出来。虽然豫让已经改变了容貌,但赵襄子还是认出了他,叹息道:“豫子,寡人饶过你一次,已足够了,这次不能再放你走了。”赵襄子手下立即将豫让围了起来。豫让请求赵襄子脱下衣服,让他用剑砍几下,以表示已经为智伯报了仇。赵襄子很欣赏豫让的气节,便答应了他。豫让达到目的后,便拔剑自杀了。
词解人生
姣好的面容、动听的声音,都是现代人所努力追求的。有人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完美,不惜花费重金,忍受疼痛,将自己置身于“砧板”上,任由医生的手术刀在自己的脸上“横行”。这样的举动,并不是所有的现代人都可以接受得了的,因为他们只是为了一个表象便要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
早在春秋时期,便有了改变自己容貌的故事,但故事的主人公并非为了表象,而是为了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一个目标。或许将自己的容貌和声音彻底地毁掉,在现代人看来,是一种愚蠢,但在豫让的身上,我们却看到了一种勇敢,看到了一种坚持。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何况区区的容貌与声音。但是,毕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还是不要随意地“摧残”它们的好。
勇敢,让你忘记拼搏路上的痛苦——赴汤蹈火
成语诠释
【来源】(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解释】赴:奔向;汤:滚烫的开水;蹈:踩。奔向滚烫的沸水,踩着炽热的烈火。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成语掌故】
三国末年,司马氏为了争夺国家政权,搞得官场异常黑暗。许多有识之士不想与其同流合污,便野游于山林,不问世事,过起了隐士的生活,嵇康便是其中的一个。
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人。他家境贫寒,但立志于学,文学、音乐等无所不通,与山巨源、阮籍等七人合称为“竹林七贤”,之所以被称为贤士,皆因他们个个信守承诺、不畏强权。司马氏曾多次想要拉拢嵇康,均被他拒绝。从此,司马氏与嵇康便结下了仇怨。
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其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则入朝为官,嵇康从此就非常看不起他。山巨源在朝中得到了提升,于是想请嵇康出来辅佐他,却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
不仅如此,山巨源很快便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孔子、庄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意即:自己虽然并非圣人,但和他们一样非常有志气。接着又写到自己倾慕尚子平、台孝威等隐士,他们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他还表示自己对于虚伪礼教的蔑视,决心要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他以麋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前路是滚烫的开水和炽热的烈火,也会义无反顾地冲过去。嵇康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麋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公元262年,因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入狱,不久便被杀害了。
词解人生
滚烫的开水和炽热的烈火,却无法阻挡人们前进的步伐。中国历来便有许多的勇士,他们的无所畏惧,让我们崇拜不已;他们的一往无前,让我们自愧不如;他们的潇洒壮举,让我们望尘莫及……当你的心中存有一种信念,一种可以让你忘却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念时,你便拥有了无比的勇气,你便不会因为别人的闲言闲语而退缩,你便不会因为别人的从中作梗而停滞不前,你便不会因为强权的威逼利诱而改变方向。马克思在生活穷困潦倒的情况下,仍然继续他的共产主义理论研究;在面对当局的迫害时,仍然继续他的事业。我们只需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信念,便也可以成为一个勇敢的人。
强者不是没有眼泪,只是可以含泪向前跑——披荆斩棘成语诠释
【来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解释】披:拨开;斩:砍断;荆、棘:带刺的小灌木。拨开和斩断长刺的灌木和藤草。比喻在创业或前进的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
【成语掌故】
冯异是东汉初期一位著名的军事将领,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大将,立下不少战功,成为东汉的开国功臣之一。
刘秀举兵之际并不顺利,一些吃不了苦的人纷纷离开了他,但冯异却始终追随他左右,与他共患难。刘秀到了信都,冯异奉命招募整编军队,回来后被封为偏将军。后来,冯异又在消灭王郎的战役中立下了战功,被封为应侯。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做了皇帝。他派冯异讨伐赤眉军,冯异不负众望,一举平定了关中,长期驻守长安。后来,刘秀封冯异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此时,有人向刘秀进谗言说,冯异权力过大,声望过高,要小心他有二心。冯异得知此事,忙上奏给刘秀,表明自己忠于朝廷、谨慎办事,不敢有丝毫越轨之心。刘秀深知冯异的为人,并没有对他产生怀疑。
公元30年,冯异到京城朝拜光武帝。光武帝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向文武百官介绍说:“他是我当年起兵时的主将,为我在创业的道路上劈开了丛生的荆棘,扫除了重重障碍,平定了关中广大地区,是大汉王朝的有功之臣啊!”退朝后,刘秀赐给冯异大量的奇珍异宝,并亲写了一道诏书奖励他。
词解人生
人们常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大多数的人还无法体会守业的难处,却正在经历着创业的艰辛。从我们离开学校,迈入社会的那一刻起,我们便体会到了前进道路上的艰辛。我们会因为与社会脱节而碰一鼻子灰,我们会因为没有经验而遭到别人的嘲笑,我们会因为过于相信别人而使自己碰得头破血流,我们像一个思想成熟、行为幼稚的人一样横冲直撞。虽然我们已经伤痕累累,但这并不会让我们停下前进的脚步,只会让我们更加坚强,脚步更加坚定。谁不是在受伤中成长起来的?只要我们有披荆斩棘的勇气与魄力,我们就会在不断的受伤中,学会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学会如何更快地让自己痊愈,学会如何跨过荆棘迈向成功。
为了理想,放弃生命也在所不惜——杀身成仁
成语诠释
【来源】(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表示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比喻为了维护正义的事业而牺牲生命。
【成语掌故】
孔子一生热衷于政事,他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始终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从20多岁开始,孔子便对天下大事十分关注,对治国的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50岁后,他开始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请教说:“先生,您讲的仁德、忠义都是极好的。人人相爱,以仁义待人,确实是一种美德。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欲望。假如仁德与生命两者发生了冲突,该怎样处理呢?”孔子严肃地回答说:“这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为了成全仁德,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弟子恭敬地给孔子施礼,表示敬佩。
这时,孔子的学生子贡又问:“仁德一定是很难得到的吧?我们应当怎样去培养它呢?”孔子回答说:“培养仁德可以从头做起,从小事做起。比如说,工匠要做好他的活,必须先有得心应手的工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该选择那些大夫中的贤者去敬奉他;对于自己来说,就应该挑选那些士人当中的仁者交朋友。这样,才会培养起仁德来。”
词解人生
孟子曾经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很明显,在孟子看来,生命固然非常重要,但仁义更加重要,当二者之间必须作出一个抉择的时候,为了仁义而舍弃生命一定是理所当然的。
无独有偶,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也有相同的表达,他有一篇《自由与爱情》的不朽名作:“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他的心中,自由是不可侵犯的,是丝毫不容亵渎的,为了自由,他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与爱情。
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片自己的“圣地”,在你的人生中它是不容侵犯的。但这块“圣地”必须是你经过与内心的千百次对话之后找到的答案,它值得你付出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