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词解人生:成语中的生命智慧
48408800000041

第41章 知识就是力量

少谈些抱负,多做些实事——纸上谈兵

成语诠释

【来源】(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释】纸:书;兵:用兵之道。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成语掌故】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他一谈起用兵之道来,连赵奢都说不过他。日子久了,赵括便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但赵奢深知儿子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临终前嘱咐赵括,千万不要担任将军的职务,否则必定会给赵国带来失败。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犯赵国。赵孝成王任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久经沙场的廉颇领兵二十万前去抗敌,两军在长平展开了大战。廉颇见秦军强大,不能硬拼,便决定在长平筑垒固守,等到秦军粮草供给不足的时候再出兵作战。于是廉颇下令闭门不出,进行严密防守,不管秦军如何挑衅,都不应战。就这样,廉颇在长平坚守达三年之久,秦军没能得逞。

秦国见一时无法取胜,就派人到赵国都城邯郸去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国特别怕赵王任命赵括为将。赵王果然中计,下令由赵括取代廉颇为大将。

赵括根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一上任便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向秦军发起全面攻击。秦军假装战败,一直将赵军引到秦军大营前。赵括知道中计,可为时已晚。赵军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成了瓮中之鳖。几十万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很快便陷入了绝境。

四十六天后,赵括决心孤注一掷地向外突围,还没跑到秦军的阵地前,就被乱箭射死了。主帅一死,赵军全线崩溃,四十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从此以后,赵国一蹶不振。蔺相如因此评论赵括是个死读兵书而不知变通的人。

词解人生

要想做成一件事情,需要两步:想和做。我们学习的过程,无论是自学,还是从师,实际上都是一个“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天马行空,可以将自己置身于广阔的宇宙天地之间,尽情地享受思想驰骋的乐趣,毕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是一种科学的实验方法。

但“做”与“想”则完全不一样,在做的过程中需要真正耗费脑力和体力,需要面对许多困难,因此,必须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能付诸行动。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我们心中的所想化为行动,才能验证它是否可行。

但赵括却停在“想”的阶段,他将自己所“想”的当成一种真知灼见,却不知自己的理所当然只不过是一场“纸上谈兵”而已。即使你已经满腹经纶,也没有任何骄傲的理由,只有当你能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现实,才能实现知识的价值。

病急不能乱投医——抱薪救火

成语诠释

【来源】(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

【解释】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人想消灭灾害,但使用的方法不当,反而使灾害扩大,变得更严重了。

【成语掌故】

战国时期,魏国因为实力远远不及秦国,所以总是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更加紧了对魏国的进攻,魏国节节败退。连续多年的战争,魏国连连败北,安厘王身为国君整日提心吊胆,寝食不安,但始终想不出好的应对之策。他把大臣们召来,问大家有没有可以使秦国退兵的办法。大臣们个个六神无主,谁也不敢提“抵抗”二字,大都主张割让土地向秦王求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谋士,他是提出“合纵抗秦”主张的苏秦的弟弟,他坚持哥哥的主张,希望各诸侯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苏代得知安厘王决定割地求和的事情后,就对安厘王说:“大王,这些胆小鬼个个贪生怕死,所以才让您割地求和,这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侵略者都是贪得无厌的,您把大片的领土割让给秦国,虽然换来了暂时的和平,但是秦王的野心并不会因此而停止,他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魏国的土地还在,秦国就不会停止对我们的进攻。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着火了,别人劝他赶快用水浇灭大火,他不仅不听,还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到火中,不仅没有灭火,反而助长了火势,柴草一天烧不完,火一天都不会熄灭。大王您现在同意割让魏国的土地去向秦国求和,无异于抱着柴草去救火。”

苏代讲得口干舌燥,但胆小的安厘王却听不进去,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把魏国大片的土地割让给了秦国。此后,没几年,秦国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词解人生

方法,总是制胜的一个关键。只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才能使事情如预期的那样,获得成功。我们总是希望自己可以找到一个最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总是希望可以花最小的力气,以获得最大的收获。但我们通常不知道这样的方法究竟是什么,也不知道这样的方法应从何而来。

所以,“病急乱投医”成了在紧急状况下“唯一”的选择。面对令人焦头烂额的现状,我们手足无措,所能想到的便是如何能最快地解决眼前的问题,但多数情况是,我们因此而成了那个为自己着火的房子添上一把柴草的人。

闪亮的“珠宝”可能是玻璃——买椟还珠

成语诠释

【来源】(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解释】椟:木匣子;还:退还;珠:珍珠。买下木匣子,退还了珍珠。比喻舍本逐末,取舍不当。

【成语掌故】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珠宝商人,他做生意很讲究信誉,很多人都愿意到他这里来买珠宝。

一天,珠宝商人得到了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想把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于是,他找来名贵的木材,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盒子闪闪发光,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珠宝商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观赏。一个郑国人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出高价将珠宝商人的盒子买了下来。

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珠宝商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商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商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木盒子,一边往回走。

珠宝商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掩盖了包装盒内珍珠的价值,以至于“喧宾夺主”,令他哭笑不得。

词解人生

包装,已经成了一个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人们开始习惯于通过外表来对事物作出评价。有许多人就像故事中的郑国人一样,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却忽略了真正有价值的“珠宝”。

以貌取人容易犯错,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熟知的,但很多情况下,我们还是会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一个精美的封面,会让我们对一本书产生莫名的好感;一个精致的美女,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她是一个善良的人;一颗闪耀着光芒的珠宝,会让我们轻易地相信它是百分之百的真品……但事实却并非一定如我们所想。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明艳动人,让人眼前一亮的可能只是假货。只有认清事物的本质,才不会被假象所迷惑。

多称称自己的重量——夜郎自大

成语诠释

【来源】(西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

【解释】夜郎:汉朝时期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夜郎国的人骄傲自大。比喻孤陋寡闻,妄自尊大。

【成语掌故】

西汉时期,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它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与邻近地区的国家相比,夜郎这个国家是最大的。所以,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一天,夜郎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过了一会儿,他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当然没有了。”接着,他们来到河边,国王问:“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河了。”部下们异口同声地说:“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样一个小国家,竟然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无知的国王竟然也不知天高地厚地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使者心想,夜郎的地盘还不及汉朝的一个郡大,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于是,使者向夜郎国王介绍了汉朝的情况,但夜郎国的人却说什么都不相信。

词解人生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是人才,至少是某一方面的人才,所以,别人的成绩我们一般是看不到的,而自己的成绩总会在心里放大,对回报的期望自然就会越来越高,也就会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贡献没有被人发现,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正如夜郎国在夜郎国王的心目中是天下第一一样,人们的无知总是会导致自大的存在。

有一种傲,是傲气,是傲骨,是被人称赞的美德,因为它所代表的是原则和气节;还有一种傲,是傲慢,是骄傲,是被人批评的对象,因为它所代表的是无知和自大。一个人的身上可以有傲气与傲骨,但绝不能傲慢和骄傲。先认清自己的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再去审视周围的世界。别只是一味地抱怨自己得不到应得的,也别再叹息自己的才能得不到最好的发挥,那都源于你对自己认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