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产业集群与西部农村城镇化
48444200000017

第17章 西部农村城镇化的驱动机制(5)

3.支持中小企业自营进出口,鼓励外商独资或参股创办中小企业

各级政府应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自营进出口:加快由审批制向资格登记备案制的过渡;帮助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办理登记手续;为欠发达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创造条件;鼓励中小企业努力去开拓各种细分化的国际市场。同时,以较为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商独资或参股创办中小企业。

(三)建立健全西部中小企业管理的组织机构

在健全的法制基础上,要保证各项中小企业政策法规的实施和中小企业的有序发展,还需要政府职能机构的有效管理。发达国家,如美国有中小企业管理局,日本有中小企业厅,我国在国家经贸委下面成立有中小企业司,负责管理全国中小企业发展事宜。但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并没有扩展到省(市)自治区及其以下层面,为保障欠发达中小企业健康与顺利发展,有必要在欠发达各省(市)区政府以及各级政府中建立相应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以有效的管理来降低中小企业的运行成本,拓展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

(四)为西部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和财政支持

资金的严重缺乏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在西部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以及市场观念的影响,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更是严重短缺,致使西部众多的中小企业步入“低水平陷阱”之中,发展迟缓,举步维艰。西部中小企业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打破资金瓶颈。对此,通过中小企业自身的力量以及纯市场机制的作用显然是无法解决问题的,需要借助政府“有形之手”的强力推进。

因此,政府应当在金融和财政政策上对西部中小企业进行倾斜扶持。

第一,西部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解决中小企业信用度不高的问题。其所需担保资金可通过地方财政拨款、国有资产(动产、不动产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变现、中小企业出资和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同时应鼓励社会各类商业性担保和欠发达区域性企业间互保作为担保体系的重要补充。当然,这也需要建立国家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和信用保险机构作为支撑。

第二,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为有市场前景、具备技术优势、经营能力强的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机会,如大力支持欠发达高科技中小企业到二板市场和海外上市融资;以政府名义担保,对符合条件的绩优中小企业允许其发行企业债券;选择有条件的欠发达中心城市进行企业法人间的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试点运行。

第三,根据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税收减免,为中小企业更新设备、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能力以及解决就业等方面实施配套减免税的措施。可能的话,采取财政贴息的方式降低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

第四,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欠发达各级政府应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专款专用,定向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其重点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新办中小企业创业资助、中小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技术改造项目贴息以及对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资助等。

西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

经济产业结构因素

经济产业结构作用于经济的协调发展,对西部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科技、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西部农村经济如何按照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方针,紧紧抓住当前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现代化建设步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而又紧迫的课题。西部经济结构调整,涉及的方面比较多,这里仅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进行分析。

一、经济结构和结构调整的意义

经济结构,一般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各个部分之间、社会经济运行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以及由这种内在联系所表现出来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结构调整则是指随着人均收入增长而发生的需求、贸易、生产和要素使用结构的全面变化。

现代经济增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有生产专业化的特点,从而使结构效益上升到最重要的地位,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支撑点。因此,经济结构问题成为现代经济增长过程的本质问题。现代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大量运用,然而技术创新不可能在所有现存的生产部门之间平均分布,而是在某些特定部门出现,然后通过结构关联效应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现代经济增长加快了经济结构的变动,使得各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来越表现为结构差异,结构变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内涵。

这种作用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产业结构变动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第一产业在自然资源的约束下,受投资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必然促使资本向第二产业转移。当资本的边际收益发生递减时,资本将从第二产业向收益更高的第三产业转移。由此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变动是资本寻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而资本收益的增加,意味着在资本既定的情况下,增加了产出。(2)就业结构变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变动,相应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整体上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就业结构的变化将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进而会促进经济增长。(3)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伴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将发生变化,各产业内部将形成以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集团为主体和其他中小企业联系密切的组织形式。大型企业集团的形成能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获得规模效益,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可见,结构变动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既是经济发展的一定结果,同时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发展由不发达到发达状态的进展,本质上是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都可以通过结构差异得到有效解释。因此,自觉调整迅速变动的经济产业结构,促进其优化,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当务之急。

二、西部产业结构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西部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的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

1.从产值结构现状和就业人员结构现状分析

(1)产业层次低,比较效益差。三次产业的构成能反映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从西部省区按国内生产总值及从业人员计算的三次产业的比例看,西部所有省区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西藏、内蒙古、广西四省区甚至超出10个百分点以上,这表明西部地区是全国主要农业经济区,而农业是效益比较偏低的产业。而西部所有省区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西藏、新疆、广西四省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幅超过10个百分点。这说明与全国水平相比,西部地区工业化基础薄弱和程度更低的特点十分突出。第三产业是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产业,西部各省区第三产业虽在产值比重上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相当或者有超出,但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除重庆、新疆、内蒙古外,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整体看,西部地区的三次产业的产值和从业人员比例分别为25.4∶41.0∶33.5和63.6∶13.3∶23.1,与全国平均水平比,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高7个百分点,就业比重高1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低7.7个百分点,就业比重低1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比值高0.6个百分点,就业比重低3.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的特点十分明显,显示出西部地区产业层次较低、素质较差的基本特征。

(2)在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过大,林业、牧业发展过慢。西部地区地形条件复杂,气候多样,除四川盆地和关中等少数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发展种植业是不具备优势条件的,而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特别是发展林、牧业则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由于长期受“粮食基本自给,就近调剂余缺”思想的影响,西部省区以种植业为主的狭义农业所占比重最大,除广西、青海、西藏外均属于全国平均水平。一般可以用多样化指数来衡量农业内部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的综合结构状况。

1998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分别为58.09%,3.475%,28.55%和9.88%,其多样化指数为2.32,而西部各省区除广西略高于全国水平外,其余几个省区均低于或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和贵州等省区,尚不及全国20世纪70~80年代改革之初水平。即使多样化指数稍高的广西,与东部的广东、福建等地相比,也是差距甚远。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西部地区目前普遍存在农业结构单一,土地利用不合理,多种经营水平低,林、牧业优势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等现象。如果再从西部地区待开发土地的土壤和气候适宜情况上看,它的潜力也在于林、牧业,在于棉花、烟草、糖料、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西部地区待开发土地共61537万亩,其中宜林、园地19230万亩,占待开发土地总量的75%以上。

(3)工业总量小,工业增长滞后。西部地区虽已跨越传统的农牧经济阶段,进入初步工业化阶段,但工业化的基础还相当薄弱。由于生产技术体系的先天不足,工业发展缓慢。西部省区1998年共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68533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3570.88亿元,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11.4%,大大低于西部地区29%的人口比重,人均只有3819.6元,远不及全国平均数的1/2,而同年,东部和中部地区则分别达16709.59亿元和6837.98亿元。1998年西部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2853.18亿元,占全国的14.69%,实收资本4163.65亿元,占全国的15.61;固定资产原价1170.5亿元,占全国的18.06%,人均3295.1元,所有者权益6204.89亿元,产品销售收入7925.46亿元,占全国的12.35,增值税总额458.4亿元,占全国的16.2%,利润总额39.49亿元,仅占全国的2.71,有七个省区利润总额是负值,若没有云南省的烟草工业为冲抵,西部地区整体利润总额将是负值。从工业增长速度看,西部地区从1979年到1998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工业增长滞后。其中“六五”期间增长速度低于全国0.5个百分点,“七五”期间的工业增长速度比“六五”期间下降了0.8个百分点,这十年间西部地区工业增长整体呈现出放慢的态势,而同期东部沿海省份依旧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八五”期间西部地区虽然也有较快速的增长,但增长速度仍然低于全国2.6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九五”以来,伴随全国经济形势的景气波动,西部地区增长出现大幅度回落,增长速度比“八五”时期下降5.1个百分点,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整体的工业增长始终落在全国和东部地区之后,这是至今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直接原因。西部地区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其工业增长速度普遍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构成了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的突出特点。

2.工业结构现状分析

(1)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轻重工业发展相互脱节。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业和轻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国家在西部地区建立了一大批重化学工业企业,特别是能源、原材料企业,由此形成了西部地区偏重型的工业结构。1998年西部地区轻工业占全国比重为10.61%,重工业比重为13.04%,轻重工业比例为37.3∶62.7,而全国平均水平为42.9∶57.1,重工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