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表明,那些真正的创新大师们往往都是知识渊博的人,他们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只是在某个领域更加突出而已。就像某位哲人所说,科学的殿堂就像一所大房子,不同的学科只不过是这所大房子开的一个个窗户而已。换句话说,不同学科之间的原理可能是相通的。
因此,不要怕转行,必要的时候转行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另外,要博览群书,这样才有利于创新活动。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复合型人才受到广泛欢迎的原因。
另外,在创新面前人人平等,谁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强者,没有任何人是权威。很多时候,我们对权威的过分迷信会形成对创新活动的巨大阻碍。让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权威心理
人们普遍都有相信权威的心理。心理学家穆勒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提出了一些问题,请100名学生作书面回答。答卷交上后,他做了简单讲评,并谈到了某位学术权威对这些问题的见解。后来他又发下答卷,要学生进行修改,结果学生们都不假思索地采用了专家权威的意见。
这便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权威实验”,证明了人们普遍存在的相信权威胜于相信自己的心理。
迷信权威,错失重大发现
人类到底有多少条染色体?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遗传学家潘特就在其著作中指出:大猩猩、黑猩猩的染色体都是48条,由此可以推断人类的染色体也是48条。后来几十年,大家都认为人类的染色体是48条。
20世纪50年代,美籍华裔生物学家徐道觉的一位助手,在配制冲洗组织平衡盐溶液时,由于不小心,配错了低渗溶液,低渗溶液最容易使细胞胀破。当他将低渗溶液倒进胚胎组织,在显微镜下无意中发现,染色体溢出后,铺展情况良好,染色体的数目清晰可见。这本来已使徐道觉找到了观察人类染色体数目的正确途径,他已意外地获得了发现人类染色体确切数目的大好良机,可是他盲目地相信潘特的结论,因此放弃了自己的独立研究,错失了一次原本该属于他的殊荣。后来又过了几年,另一位美籍华裔生物学家蒋有兴,由于也采用了低渗处理技术,才终于发现了人类染色体不是48条,而是46条。
徐道觉由于迷信权威,把本来能够实证的机会放弃了,真是无比遗憾。
第二节人人都能创新
创新能力简称为创造力,特指创造者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也就是产生新的想法和新的事物或新理论的能力。
为了简便起见,我们下面可能会更多地使用创造力这个词。
创造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国家,由此,可区别称为个人创造力、群体创造力或国家创造力。但群体及国家的创造力都是以个人创造力为基础的,故本节着重谈的是个人创造力的提升。
尽管我们已经给出了创造力的含义,但大家可能还是不能准确地把握它。那创造力到底是一种什么能力呢?下面我们要对创造力和智力做一个比较。智力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认知能力,也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如果你今天教给一个小孩子这个东西叫“杯子”,明天再问他“这叫什么”,他立刻能说出“杯子”,我们就说这个孩子智力好。智力的核心能力是记忆力,还包括注意力和观察力。
而创造力是一种改造世界的能力!要改造这个世界,首先要认识这个世界,因此创造力包括智力,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现代观点认为,智力是一种中间能力,而创造力才是人的最终能力。
正因为如此,创造力成为了人类最主要、最宝贵的能力。一般来说,优秀的人、成功的人都是创造力出众的人。
换个角度说,我们不仅要知道世界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还要知道怎样改造世界。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更要学习如何改造社会。
例:小学二年级的数学
记得那年姐姐的孩子读小学二年级上半学期,其中数学有一个单元是“长度与刻度”,单元学习结束后有个单元测验。我记得有天中午孩子回到家后举着考试卷让姐姐签字,我一看考试卷内容,基本都是单位之间的换算,1米等于多少厘米之类的,应用题也差不多是这些。姐姐一边签字一边问孩子:“刻度标在哪里呀?”孩子立刻回答:“尺子上,用尺子丈量长度”。姐姐又接着问:“刻度除了标在尺子上,还能标在哪里呀?”这个问题把孩子问住了,他说:“不知道,没有学。”于是作为小学老师的姐姐引导他去找找看,看看有什么东西如果标上刻度后会更方便一些。
小学生学了长度和刻度后,如果只停留在长度单位的换算,只知道用标有刻度的尺子去丈量长度,尽管他做得很熟练,但这只是对智力的培养。如果再引导学生学习了长度和刻度知识之后,“还能把刻度标在别的地方,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就属于开发了创造力。
我们再看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来体会一下改造世界的含义。他就是袁隆平。
例:中国最富有的人应该是谁
一点都不夸张地说,如果袁隆平去申请专利的话,他一定可以成为中国最富有的人,但他却把专利无私地贡献给了国家。还是看一看数据吧,没有杂交水稻之前,全国最好的稻田亩产为400公斤。而现在,大部分稻田亩产在800公斤左右。你看,人工杂交水稻这项新技术已经使稻米产量提高了一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每年增产的粮食就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袁隆平为此付出的艰辛是非常人所能想象的。
1948年,袁隆平考大学,选什么专业呢?生在民主气氛很浓的家庭的他最终如愿以偿地跳进了“农门”。之后,他教了19年的书。
一边教书一边搞科研。经历了1960年的大饥荒之后,袁隆平决心研究出高产的水稻品种,让更多的人能吃饱饭。当时,雄性不育株的培育是个世界性难题。但袁隆平坚信,外国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国人一样能解决,而且他根据学到的原理大胆推论:大自然中就应该存在这样的植株。
农业科研和工业的不一样,时效性非常强,农时不等人。1964年,为了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每天顶着烈日,弯着腰,脚踩着烂泥,一株一株地在稻田中查看,终于在第十四天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植株。他欣喜若狂。这样的植株是他以后进行科研的关键啊!1964到1965的两年中,他和妻子一共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
1964年到1970年的六年中,袁隆平和助手们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都没有成功。后来,他们转变思路,跳出栽培稻的圈子,利用在海南岛发现的一个新植株进行试验后,这才为杂交水稻技术找到突破和转机。又经过随后“过五关”的磨难,1974年,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才具备了大面积推广的条件。
又是30多年过去了,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袁隆平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要到各国进行指导。这真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袁隆平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不仅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敬和喜爱,而且正像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的一部名著《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中对袁隆平评价的那样:“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读到这里,你对创造力——改造世界的能力应该有了一个初步概念了吧!
创造力公式
下面我们进一步对创新能力进行深入分析。人的创造力由哪些部分组成呢?请看下面的创造力公式。
公式一:创造力=智力+创造性
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是基础。我们要想改造这个世界,首先要认识这个世界。因此,一个成功的创新者必然要掌握大量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当然,这里的知识不仅包括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还包括实践中的经验积累。
公式二:创造性=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的方法创造性是创造力的充分条件!有没有创造性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的核心。有的人智力很好,书读了很多,知识很丰富,学历也很高,但就是缺乏创造性,因此一生中没有多少真正的创造性成果;而有些人学历虽然不高,在开始进行创新的时候也没有积累大量的知识,但他们的创造性很好,尤其是在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方面超常,最终他们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也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面这几例就是这样的代表。
瓦特:工人,发明了蒸汽机;斯蒂芬森:放牛娃,发明了火车;李春:石匠,设计了赵州桥;李时珍:落第书生,药物学家;华罗庚:店员,著名数学家;齐白石:木工,国画艺术大师;高尔基:杂工,伟大文学家;吴运铎:工人,兵工专家。
还有大家熟悉的爱迪生,他只念了3个月的小学,一生中却有2000多项发明,1000多项专利,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发明。他的许多发明都彻底地改变了这个世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发展!
创造性公式中的这三项都很重要。其中,创新精神是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而灵活运用创新的方法能让创造力快速得到提升。
在理解了创造力含义的基础上,你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现实中每个人的创造力是不一样的。你认为这种差别是天生的吗?你敢说自己是创造力高的人吗?你觉得自己的创造力还有多少潜力可以挖掘?
人的创新潜力是巨大的,以下关于创造力的三个特点可以说明这一点(提示:包括这三个特点在内的一系列结论获得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R.W.斯佩里博士及他领导的研究小组)。
创造力的三个特点。一是创造力人人都有。决定创造力的是人的大脑,只要脑细胞发育正常,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并且每个正常人的创造力天赋都相同。也就是说,我们一生下来就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我们大家在婴幼儿期和爱因斯坦、爱迪生有着同样的创造力。
这一结论打破了“天才论”,纠正了人们过去一直认为的创造只是少数人的所为、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错误思想,揭开了创造的神秘面纱。
也许你要问,既然我们荣幸地和爱因斯坦、爱迪生有同样的创造力,那为什么我们没有成为爱因斯坦或爱迪生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请见创造力的第二个特点。
二是创造力是潜力,需经过开发才能释放。创造力必须经过开发才能表现出来,如果不开发,永远是潜力,一直到老。每个人的创造力大致是相同的,即便是有区别也没有数量级的区别。之所以后天表现的差别极大,是因为开发的程度不同,只要我们去开发,创造力就会释放;不断开发,就会不断释放,我们的创造力水平就会不断提高,人人都可以成为创造的强者。
那么,人的创新潜力到底有多大,创造力什么时候可以开发到头呢?
不断地开发会不会把脑子累坏呢?请看创造力的第三个特点。三是创造力无穷无尽。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先要从脑细胞的数量谈起。每个人长到12岁后,脑细胞基本发育成熟,其总数量达到了140亿个。
你可能要问这140亿个脑细胞意味着什么?它相当于100万亿个开关的计算机,假如它全部用来记忆的话,能记住多少本书呢?50本,100本,还是1000本呢?
都不对!正确的答案是500000000本,即5亿本!
这个数字与我们的想象值有巨大差距,它就是我们潜在的脑资源,就是我们的创新潜力!
请记住:一个人能做的事比他所做的事要多得多!人脑24小时的显意识与潜意识活动量极大,如用文字记录下来约可写成20万字,但其中有创造价值的部分仅为数百至数千字。
研究表明,普通人一生中只用了全部脑细胞的3%~5%,其余95%~97%都未被开发利用,所谓的人才也只用了10%。那么伟人用了多少呢?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头颅,经二十余年的研究发现,爱因斯坦的脑细胞数量及重量与常人一样,只是细胞之间的触突较多,说明用脑较多,但也只是用了全部脑细胞的30%!这位划时代的、以头脑当实验室的物理学家,也依然有70%的脑资源未被开发利用。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相对于有限的生命来说,我们有无限的脑资源。而前面讲了,创造力存在于人脑之中,那么,无限的脑资源中自然也潜藏着无限的创造力,这就是为什么说创造力潜力无穷的原因。只要我们去开发,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成为伟人。
综上所述,创造力有三个特点,即创造力人人都有;创造力是潜力,需要开发才能释放;创造力潜力无穷。这三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是真理。真理都很简单,可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爆发革命!爆发脑内革命!
前苏联的创新教育工作者曾指出,如果人人都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巨大的创新潜力,那么世界上的发明家、创造者的数量可以增加千万倍。这将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你有没有创造力
发明创造是一种创新活动。提起发明创造,人们就会联想到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这四大发明,被誉为是人类从刀耕火种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受到举世瞩目的公认。发明就是创造新事物和创新的方法。如果,一个人具有了提供新设想、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就认为他具有了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