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大学生成才动力机制的研究
48456300000017

第17章 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4)

第三,建立完善育人机制,在全员育人中突出教书育人。建立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机制,完善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条例,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和考核办法,引导教师把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努力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教育主体性原则: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其次要以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通过说服教育、示范引导与提供服务,倡导师生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等主体属性;最后要注意把握好大学生个体内在价值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时注意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第四,用管理育人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管理机制,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管理,严禁在课堂教学中散布错误思想;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活动、校园网BBS、学生社团等的管理,严禁给错误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严格规范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促使他们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科学的人生观。

第五,用服务育人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建立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的机制,制定具体工作制度,形成从关心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学生反映的一个个问题抓起的工作规范,不断增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实效。

第六,明确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完善队伍保障机制,完善任职资格标准,实行严格的聘用制度,把德才兼备的干部和教师吸收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建立分层次的培训体系,形成多形式的培训格局,不断提高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和实施细则,解决好队伍的职务聘任和发展问题;完善评优奖励制度,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优活动,表彰先进,激励创优,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第七,完善考核保障机制。把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工作作为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凡是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工作考核不合格,就视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合格。制定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工作测评体系,对领导干部、职能部门和院(系)开展绩效评估。

第八,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特别是应加大对大学生人生观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基地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加大对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等专项经费的投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坚持教育的和谐性

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但追求的事业却是无穷无尽的。通过教育延续与发展人们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要把大学生教育成一个对家庭、集体、祖国、社会有用的人,不是短期内能达到的目标。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需要长期培养,反复训练。而这些培养与训练不只是辅导员的责任,而且是大学这个集体的任务,应力求做到一致性和一贯性。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原则就是一种和谐教育。

树立和谐教育的目标。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的人,是当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观念创新。和谐的人要靠和谐的教育来培养,和谐的教育是指教育的各个构成要素相互协调、有机统一。人生观教育要把受教育者置于客观环境中,在受教育者所依赖的学校、社会和家庭三大外部环境上形成合力。高校决策者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凝聚广大师生,实现学校内部管理和周边环境和谐,学校内部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和谐,传统的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手段革新的和谐,教育内容的和谐,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互信互爱、谅解与宽容的和谐环境,激发学生追求正义,探索真知。

和谐的工作体系是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前提,是建立大学生人生观教育长效机制的保证。建立和谐的工作体系需要实现基础性和谐和匹配性和谐。基础性和谐重点要解决德育首位的问题。把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立足德育工作的实际,高起点、全方位地构建起政府、高校、家庭、社会高度统一、协调的德育网络,建立健全全社会大力支持、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匹配性和谐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主体之间合力匹配以及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的匹配,实现教育目标和谐全面发展。

课程的和谐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和谐规划的五大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开展国史、国情和世界形势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教育体系的和谐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客观存在的认知规律,大学生人生观教育遵循这一规律,重点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理论课的教材建设,保证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二是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贴近学生实际,提供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实践式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提高教师素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有深厚的理论素养、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四是加强领导,为课程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为提高教师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目前大学生中的贫困生、心理障碍学生和就业困难学生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助。要实现和谐教育目标,就需要建立为广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的长效服务机制。第一,贫困生资助机制。要在“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中,重点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展资助形式,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在关心人、帮助人的同时,更要教育人、引导人。第二,心理和谐教育机制。心理和谐是人自身和谐的主要内容。学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建立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机制,建设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讲、测试、普查、咨询等形式,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因生活、学习、情感等发生的问题,促使个体心理品质健康、均衡、调和、发展。第三,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开展创业活动和职业生涯设计,将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各个环节。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育人方式。学生有组织或自发地运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开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通过参加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开展“下乡和进社区”的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通过举办艺术节、学术研讨、知识讲座、读书活动、演讲、影视评论、业余党校等形式,辅之以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挂职锻炼等各种社会实践,使他们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对自身潜能的认识,在自我教育中锤炼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从现实情况看,实践育人需要重视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主体保障作用,加强对学生组织、团体的指导,健全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为核心评价体系,建立起由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的组织保障体系。

总之,通过和谐的教育,体现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一定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