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高校校园网管理与网上引导工作研究
48468500000013

第13章 校园信息化的建设与构成(6)

3.高素质人员的培养是校园信息化的关键

校园信息化的本质是通过“人”对计算机的管理来实现计算机对教学实践的服务,因此,要保证校园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就必须有一支职责明确、技术力量雄厚、专业化强的队伍。目前我国高校校园信息化的基础设施都具备了一定基础,但是在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关于校园信息化的管理、维护和技术开发上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加大具有专业知识的网络管理人员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在信息化建设中显得格外重要。只有高校领导重视信息化建设,并注重相关人才的培养,才能保证校园信息化软硬件的管理、维护和开发,才能真正实现校园信息化。因此,作为信息化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等学校,一方面要关注教育行业的信息化,为校园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培养专业型教育信息化人才;另一方面还要担负起为整个社会培养信息化人才的任务。

4.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校园信息化的保障

校园信息化在教育改革进程中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校园信息化顺利推行,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学校必须对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信息网络建设、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教育信息技术和产业等各个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建立一套完善的促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准则。只有明确的政策法规作为依据,校园信息化才能顺利向前发展。

5.信息化应用是校园信息化的最终目的

信息化应用即校园信息化的实践内容是校园信息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前面内容都是为信息化在校园的科学应用作保障的。从校园信息化的实践内容来看校园信息化的构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介绍,即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学校的教学活动。

(1)组织和管理信息化。组织、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信息化办公、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科研以及图书资源信息化等。学校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信息化办公:它主要体现为网上会议、无纸办公、通过网上发布通知消息和电子日历等,彻底改变过去“口头通知”、“书面报告”的校园管理模式。

信息化管理:这是管理模式信息化的核心部分,它包括教务管理信息化、学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和后勤管理信息化等。而教务管理又是信息化管理的核心部分,它包括制定教学任务、学科建设等。

信息化科研:这里主要指的是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攻关一般要通过信息化完成,信息化手段成为科研队伍的主要手段,让科研过程真正体现出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特点。比如,通过校园网,研究者可以获得大量科研资料;利用计算机研究者可以迅速找到相关数据资料。

图书资源信息化:图书资源信息化主要体现为在线书库、丰富的多媒体资料和网上课件等。在校园信息化背景下,数字图书馆成为大学的信息资源中心,它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集本校乃至整个网络的各类信息资源,为学校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从而真正实现了教育的信息化。

(2)教学工作信息化:这主要包括教师信息化、学生信息化和教学媒介信息化。

教师信息化:教师做到信息化,首先要把自己的“观念和技能”实现信息化。这里主要是指教师的内在观念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信息化校园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信息化校园的教学条件。然后在“观念和技能”信息化基础上做到“教学组织过程信息化”。教学组织过程信息化要求老师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借助多媒体教材完成教学活动。

学生信息化:首先学生要做到“学习技能”信息化,即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达到熟练掌握如何使用“信息化学习工具”。在掌握“学习技能”之后,学生就要借助“学习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信息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改变过去传统学习模式,利用电子资源进行学习。

教学媒体信息化:教学媒体信息化包括显性媒体信息化和隐形媒体信息化,它所要解决的就是要为师生的教与学活动提供一个教学信息传递、反馈和交互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对于教学媒介信息化的第一个层次,即显性教学媒介的信息化问题主要表现为各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设备和资源,如校园网络、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网络教学支持平台、教学课件和各种格式的电子资源等。通过技术性的软、硬件设备建设即可解决。第二个层次隐性教学媒介的信息化问题则要比前者复杂得多,信息科技目前还无法满足隐性教学媒介的要求。

四、校园信息化的地位与作用

信息化校园的本质是大学教育的革命,它带来的是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学习模式、社区特征、校园文化等一系列重大的革命。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认为校园信息化是一个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助推器,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工具,成为促进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合作交流以及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的重要举措。因此,校园信息化对一个大学的发展和对现代化人才的培养有着重大意义,这也是国内外高校纷纷建设校园信息化的重要原因。信息化校园对国家整个教育体系产生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

(一)校园信息化带来学校的变革

1.校园信息化改变了学生传统学习方式

在信息化的校园中,学生不再依赖过去传统的学习方法,而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校园给他们提供的方便渠道,使学习变得网络化、智能化。例如,校园网络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来源渠道,而且这些知识间的联结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由多种联结组合和检索的“超链接”方式,打破了传统文本单一的线性结构,并且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这种“超媒体”为学习者提供了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很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结构,实现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利用校园信息网络进行学习,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

此外,学生在信息化的学习过程中,有机会通过丰富的媒体感受、先进的教学方式及灵活多样的师生互动,使得上课不再是单一的“灌输式”教育,而是成为师生的一种享受,真正体现出“快乐学习”,使学习变为一种享受。同学们除了在课堂中充分利用信息化的资源,还可以在课余时间浏览教师的教学课件,对所学知识进行温故知新。因此,在信息化校园里学生学习是十分灵活,这也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学习”。同学们还可以随时通过考查系统检查学习的效果,这大大减少了学校的管理负担。最后,在网络上漫游,了解最新的专业动态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2.改变了教师的理念和教学方式

信息化校园的建立带来了教育的变革,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客体的观念根深蒂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信息化校园中要求老师改变过去的单一主导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特别是引入CAI之后,教师更多的处于协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与学生一起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确认。

信息化校园使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充分运用,这就改变了教师将过去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个别化教学和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特别是校园网络的实现,使得教学活动也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在教室里面对面授课,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完成教学。此外,由于多媒体教材的运用,使得教师不仅可以在家里进行电子备课,而且可以通过校园网查阅学校的图书资料,然后再通过电子通信系统将电子课件传输到网上,这样学生就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学习。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批改和分发学生的作业,对考核的客观题也可以在网络机房处理,由系统实时打出分数,并做出最终的分析报告,这就大大地减少了老师的工作量,并且也提高了教学效率。最后,教师在使用校园网等现代教学技术的过程中,也将增强自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

3.改变了学校的管理模式

校园信息化的实现,彻底改变了学校过去传统管理模式,特别是校园网和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大大地提高了学校管理化水平。为了实现学校信息化管理,一些大学专门设计了一套适应学校的校园管理平台软件,该平台包括学校各系统管理的功能模块,如党务管理系统,行政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学生、团委、保卫管理系统,总务管理系统,工会及家庭管理系统等。通过该管理平台实现教学管理网络化,完成学校教学管理信息的采集、处理、查询、统计、分析,这不仅节省了人力财力资源,而且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例如,学生在图书馆借书,只需在图书馆系统上输入自己的姓名和学好以及要借书的名字,电脑屏幕上就会自动显示出该书在学校图书馆的具体位置和编号,借阅者很快就能找到该书,并且很快办理完借阅手续,这就大大节约了节约时间。为了方便对教师的管理,教务处在校园网上建立了教师“电子档案”,对教师实施了全面快捷、科学合理的过程管理和评价。

总之,信息化校园的推进,实现了学校各部门办公自动化,管理数字化和无纸化,提高了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

(二)校园信息化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江泽民在北京师范大学100周年校庆大会上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设施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从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哪一步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而众所周知,高校校园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校推广校园信息化必将带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实现我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1.校园信息化实现教育资源在网络空间共享

因此,校园信息化有利于缩小不同地区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校校通”和高校“数字校园”等工程纷纷建立,这就使一个学校的信息资源不仅可以面向本校的师生,而且也向校外师生开放,从而达到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均衡化。

2.校园信息化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个性特色,善于独立思考,具有广博的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完满结合的人。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校园信息化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校园信息化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得以更好地体现。利用校园信息化的优良环境,可实现个别化教学、小组协作学习、远程实时交互的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在线讨论等,使学生从过强的共性制约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人志趣,培养其个性特色。其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一方面学生可根据个人志趣与个性差异对所学的知识和学习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主选择;另一方面,学生可对某一专题的相关内容通过信息检索、收集和处理,实现问题解决学习和发现学习,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利用校园信息化提供的网络资源可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通过鲜明的形象感化和对比,帮助学生识别假、恶、丑,树立真、善、美的情感,使学生将高尚的理想内化为自己的言行,直至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3.有利于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校园信息化的实施、以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的实现,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保障了每一国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这种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也为人们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了保障。教育信息化为全体国民提供了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信息化对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