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县20多年来,全县各族人民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州委、州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奋发图强,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同时大力发展地方工业、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使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十五”时期,全县各级干部群众信心足、劲头大、办法多、抓得实、发展快,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各项事业的发展,成为建县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第一节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一、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981年建县初期,全县粮食总产量35355吨,2005年达到55417.1吨,增长1.5倍。油料总产量由1981年的1204.2吨,增加到2005年7002吨,增长5.8倍。造林1981年1500亩,育苗243亩,2005年分别达到4.9万亩,0.2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81年的13.36%提高到2005年的19.1%。大牲畜年末存栏从1981年的3.14万头(匹)增加到2005的6.05万头(匹),增长1.9倍。肉类总产量由1981年的87.76吨增长到2005年6945.05吨.增长79倍。禽蛋产量由1981年的20.63吨增长到2005年的1148.4吨,增长55.6%。牧业产值由1981年的381.8万元增加到2005年10538.78万元.净增10201.98万元。牧业对大农业的贡献率由1981年的19.5%提高到2005年的38.71%。农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1981年1959.7万元,2005年达26748.52万元,增长13.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1年1001.9万元,2005年达到10032万元,增长10倍。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1981年173万元,2005年达到4500万元,增长26倍。农牧业经济的长足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的生活。到2001年年底,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6189.1万元,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由1986年的2.56万户、13.43万人下降到2001年的1457户、8116人,减少贫困人口12.6万人.贫困面从1986年的75.4%T降到2001年的4.4%,下降了71个百分点.全县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451元增加到2005年的1149元,净增698元,增长2.5倍;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995年的0.8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84亿元,增长3.4倍。
二、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南油北药、东椒西畜”战略
积石山县是个农业县,基础在农业,潜力在农业,但光靠传统的农业,靠传统的方法抓农业,永远也改变不了贫困落后的面貌。所以,要使全县人民实现致富奔小康,根本的出路就在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积极走以市场为主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原临夏州委书记程正明考察大河家电厂工地为此,县上自2001年以来,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对县情的认识,提出了实施“南油北药、东椒西畜”战略。组织实施了富有具体操作指标的“三个万”、“五个一”工程。在南部二阴地区,种植了10万亩双低杂交油菜,形成了公司加农户,龙头连基地的产业经营格局。在北部川水地区种植了3万亩中药材,形成了产业链条。在东部干旱山区,把花椒种植作为一个主导产业来抓,在原有7万多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连续两年以2万亩的速度发展。目前,全县已发展到15万多亩。建成了10万亩花椒基地,沿吹桥公路一线建成了百里花椒长廊,花椒已成为北部山区的支柱产业和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在西部沿积石山麓的高寒阴湿地区,利用45万亩草场面积,把草食畜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抓,立足千家万户,突出规模养殖,实行整村推进,力求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2001年组织实施了“二十百千”工程,2002年又组织实施“32121”工程。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现在全县累计建成各类规模养殖场58个,其中建成工厂化千头牛(羊)养殖户75个,规模养殖户210多户。经国侨办帮助协调,与澳大利亚金晖公司合作建立了1万头南德温优质肉牛养殖基地。同时,还在四堡子乡建成了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在银川乡尕洼顶建成了集花椒种植、条田建设、集雨节灌、品种示范为一体的旱作农业示范园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积石山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产业化经营初显端倪,花椒、油菜、药材和畜牧养殖业正在成为积石山县的优势特色产品、支柱产业,在加快农村脱贫致富步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着力解决农村“五难”问题。不断改善农村落后面貌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对积石山县这样一个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来讲,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要体现在各级领导执政为民的决策中,体现在各级干部心系民众,为民谋利的工作实践中,体现在老百姓得到实惠的笑脸中。因此,县上从群众最关注、最急需、最能得实惠的事情入手,着力帮助群众解决“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积极创造条件,为群众办实事好事。里,乡村公路12.4公里,解决了10万人行路难的问题。投资8000万元,进行了农网改造,使全县20万群众受惠。投资780万元在全县18个乡镇中连续五年实施乐民新居工程,修建乐民新村17个,乐民新居1323处、4240间。投资480万元,改造了14个乡镇的危房:投资25万元,为62个村配备了办公设备,修建完成了44个村的办公场所,为基层干部创造了拴心留人的良好工作环境,在群众中展示了党委政府的良好形象。
第二节民族工业实现了零的突破
一、工商业的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初步调整
民族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商业不发达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积石山县也不例外。198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为19万元,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我国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挥了根本作用。20多年中,积石山县乡镇企业从无到有,加速发展,带来了工商业的空前繁荣。2001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八五”末的32%提高到37.8%,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所有的国有企业全部完成了改制,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初步形成了以民族特需品、建材业、农副产品加工、建材花岗岩制品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格局,乡镇企业累计达到1901个,工商个体户累计达到2152户,非农产业领域年输转劳动力均在4万人以上。
二、非农产业发展较快
“工业强省”是新时期甘肃经济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发展中如何落实省上提出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推动地方民族工业的大发展是一个重大的现实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全县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工业园区建设为工业强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找到了通过加快园区建设步伐,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可行之路。虽然积石山县是个农业县,但全县上下形成共识,要切实加快发展,稳定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就必须打破农业贫困县不能办工业,难以办工业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无工不富”的思想,加快地方工业的发展。为此,县上提出立足自己的农业资源搞开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按照“围绕农业搞工业,搞好工业促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农”字牌加工业,培植稳定的财源,实现强县富民的目标。2003年县上大胆决策,拿出400多亩土地,建设吹麻滩工业园区,把它作为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结合点,招商引资和民众创业的载体。县上投资完成了工业园区“三通一平”,引进了一批项目,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目标,积累了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精干高效的办事服务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全力负责工业园区内的项目筛选、企业管理、手续审核、土地划拨等工作,提供全方位服务,以确保工业园区建设顺利有序进行。
二是搞好工业园区规划,科学指导园区建设。按照产业结构规划进行布局,注重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聘请省工业研究所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帮助制订发展规划,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法律性、严肃性、可操作性,进行综合配套,体现经济结构特色。
三是创造良好的投资建设干事创业环境。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制订管理办法,健全服务机制,拓宽准入空间,实行“一张蓝图规划,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的管理机制和灵活优惠的引资机制,吸引省内外客商来积石山县吹麻滩工业园区投资办厂。
四是对现有入住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监管。要求已动工建设的企业树立精品意识,生态环境意识,立足高起点,注入高科技,争取高效益。由于政策优惠,措施得力,工业园区发展起步良好,势头看好,已有兴禹饲料有限公司、山东连云建材集团积石山县建材加工有限公司、振兴牛羊养殖场、尽恩小尾寒羊养殖场、建强塑料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入驻建厂,已完成投资6500多万元,占计划投资的70%。目前,已经立项签约,即将动工建设的还有110千伏变电站、2万吨马铃薯加工等7个项目,投资近2亿多元。
第三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一、城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积石山县地处偏远,山大沟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长期以来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主要瓶颈。建县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通过优先发展基础设施来带动和促进全滨河大道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累计达到2.44亿元,比“八五”期间的0.43亿元增加57倍,年均增长41.5%。共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9处,改扩建4处,解决了2.6万人、1.1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共改建和新建县乡公路11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汽车的目标。1988年建成了大河家黄河大桥,打通了积石山县与青海省连接的北通道,结束了靠摆渡过黄河的历史,修通了甘青两省的通道,为全县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尤其是2005年动工兴建的总投资5300万元的永积通县公路,不仅使积石山县到省会城市兰州的距离缩短了近200多公里,极大地改善投资环境,而且为开发兰州——炳灵寺——保安三庄——青海孟达天池的黄金旅游热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必将对县域民族经济的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动力,为地方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新建了10.8公里的四(四堡子)三二(三二家)公路,打通了三二家村与外界的通道,结束了“一面黄河三面崖,出不去,进不来”的局面,也结束了世代翻山越岭人背畜驮和羊皮筏渡黄河的历史。2003年建成了银川鹦哥嘴大桥,打通了积石山县通往州府——临夏的又一条通道。全县已建成投入使用的重点项目有:黄河大河家电站并网发电、第三批电气化县、“三滩”治理工程、大峡引水工程、三乡人饮、临大公路改造铺油等项目,目前这些项目已全部建成。社、户通电率分别达到90.8%和93%,分别比“八五”末提高了18和14个百分点;完成了县汽车站、大河家汽车站建设,建成四堡子新桥、水陈桥等各种桥梁涵洞16座,完成了三二家滩的治理:县城给水工程已实现并网通水,4000米输水管网已建成使用;总投资1980多万元的县城道路及排水工程已动工建设,将极大地提升城市功能。大河家、吹麻滩、居集、别藏四大重点集镇近几年得到整修改造,已具备一定的发展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