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寒阴湿山区沿太子山麓一带有45万亩的草场面积,发展草食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县上把草食畜牧业作为一个重要支柱产业来抓,立足千家万户,突出规模养殖,实行整村推进,力求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今后,进一步要加大工作的力度,经过不懈努力,逐步形成山区搞繁殖,川区搞育肥,城镇搞屠宰加工销售,产供销、商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大河家经济开发园区借助大河家镇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民族旅游业;吹麻滩综合开发园区把草产品加工、畜牧养殖、中药材饮片加工、建筑、建材等投资规模百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吸纳进入园区。
六、拓展融资渠道。大力兴办民营企业
县域经济社会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多数人口的就业、收入和生活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县域经济就是民生经济。古训“郡县治,天下安”,没有县域的富庶繁荣,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富庶繁荣。积石山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在发展民营经济上实现新突破,构建县域经济框架。通过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等措施,支持民营经济大发展,使民营企业成为聚居地工业的主体和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从多年发展的实践证明,仅靠传统农业无法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也不可能增加地方财力。要实现强县富民的目标,必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种植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特色优势种植业,扩大种植面积,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地方加工业,努力加快工业化进程。从目前发展的条件看,积石山县尚不具备办大工业。但兴办一批“农”字牌的加工企业,是能办得到的,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州委、州政府“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的战略,依托资源优势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个体、私营和股份制企业,这是积石山县今后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发展的区域上,集中开发临大公路经济带,形成贯通南北、辐射全县的经济增长轴线,重点开发建设大河家、吹麻滩、别藏、居集、安集、银川等集镇,形成民营经济示范园区和乡镇企业密集区,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带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在发展的产业和主要产品上,积极兴办开发具有一定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农副产品、民族特需用品、清真牛羊肉食品和建材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紧紧围绕草食畜牧业这个支柱产业,牛羊肉制品趋向市场需求旺盛这个实际,兴办以清真肉食品为主的特色农产品民营精深加工企业,提高企业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力争培育名牌拳头产品,促使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效益、上水平。提高民营经济界人士的政治地位,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在改革建设中的积极性。
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改善基层办公条件
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基层基础建设如何,充分体现着县委、县人民政府对基层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对基层干部的关心程度。今后,继续花大力气解决乡镇危房改造和办公设施的改善。
近几年来,县上在努力改善基层办公条件的同时,把健全完善各项制度、严格考核奖罚作为软件建设来抓,拿出资金,统一订制村党支部、村委会工作的各项制度挂图,努力改善办公条件,扎实有效地工作,创造了拴心留人、干事创业的环境,树立了基层政权的形象。今后要继续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抓干部作风转变等工作措施,使“三个代表”、“两个务必”落到实处,使科学发展观在积石山县的经济社会大发展中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八、保护民族工艺,发展民族工业
最具保安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应该是保安腰刀,然而,保安腰刀自从被定为管制刀具之后,其销量锐减。这对于以保安腰刀为主导副业的保安族而言,打击非常大。如何让保安腰刀重现昔日的风采,这是摆在保安族面前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保安族传统的特色文化得以继续发扬的重要途径。保安族在开发保安腰刀时,应走多品种、精加工之路。在品种的选择上,应向实用型和观赏型方向发展,不要拘泥于单一的腰刀模式。比如,可以利用保安腰刀的知名度多角度开发一些剪刀、菜刀等实用型产品,使其能够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逐渐淡化其作为管制刀具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要依托积石山县开发保安族旅游文化的大好时机,大力开发观赏型的旅游文化产品——保安腰刀,这种开发应侧重于走精深加工之路。据世居保安三庄的制刀名家介绍,目前保安腰刀制作,工艺越精巧,质量越好,价格就越高。可见,保安腰刀要作为旅游文化产品出现在市场上,只有在外观上更漂亮,在工艺上更细致,才能吸引游人的目光,扩大销售量。
当然,保安腰刀作为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如果国家能够将保安腰刀作为民族特殊用品对待,取消其在出口、运输、销售等方面的管制,准予在国内外市场公开销售,对于扩大保安腰刀的销路将大有裨益。
作为传统工艺品,保安腰刀要想在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中得到大的发展,必须走出小生产作坊,走联合型开发之路。目前,在保安族聚居地,存在着很多的家庭作坊的腰刀生产点,这些生产点规模狭小,设备简单,制作工艺单一,无法应对多重的市场需求。只有走联合型开发之路,才能使腰刀的生产上规模、上档次;才能集中一流的腰刀制作人才,集思广益,开发出工艺精良、受市场欢迎的拳头产品来:才能够保证采购原材料、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实现。
九、发挥资源优势,将旅游业培育成先导和支柱产业
积石山县自然风光旖旎,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独特,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条件。依据这一优势,在发展旅游业上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通过项目,吸引投资,将保安三庄一盖新坪一黄草坪一积石民俗村一吊水峡,沿积石山麓的旅游道路进行铺油硬化,提升通行能力。将吊水峡瀑布、香水坪和黄草坪草原、盖新坪林区、民俗村、保安族聚居地风俗民情等迷人的景色连成一线,吸引、招纳天下客人汇聚积石。
通过“借地生金”开辟旅游新线路。被誉为中国西部“西双版纳”的青海孟达天池毗邻大河家镇,黄河炳灵峡在安集乡境内,炳灵寺石窟与安集乡尕鲁坪仅一岸之隔。可借助这两个著名旅游景点开发积石山县的专线旅游,借地生财。
经过不懈努力,将处于发展初始阶段的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以此带动积石山县的民族工艺品加工业,迅速发展民族风味小吃等服务业,创造就业岗位,有效输转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人民收入。
十、解决群众“五难”。做到亲民爱民
积石山县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区域,农业在其经济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而这里的农业又是靠天吃饭。长期以来,各族人民一直辛勤劳作,还是没有改变其贫困的面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我积累发展的能力差。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社会发展观的影响,在积石山县的扶贫活动往往被看作是救济性、福利性的措施,局限于对他们提供生活保障而不是生产保障,缺乏开发性、再生性和自主性:各族群众也只有被动地接受各种帮助和捐献,很少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扶贫活动中去。这种被摈弃于经济发展主流之外的救济性或福利性的扶贫活动,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积石山县贫困人口的生产水平和经济地位,也不能增强积石山县贫困人口的社会责任感和竞争意识,不能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劳动技能。对于积石山县而言,救济性的给钱、给物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短期措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把“扶志”和“扶智”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各族群众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由“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
今后扶贫开发的基本思路应是:第一,扶贫必须有助于贫困人口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全面改善,有助于贫困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二,扶贫必须有助于积石山县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将环境保护、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通过发展经济逐步消除贫困,同时又为积石山县彻底摆脱落后面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牢固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三,扶贫必须有经济效益,以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积累发展能力为主,重点发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低污染的有助于长远解决积石山县山区群众温饱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文化产业,从根本上解决这里资源贫瘠、环境恶化、贫困面广的问题。
紧紧抓住国家将积石山扶贫县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机遇,紧紧抓住国家将积石山县人口较少民族——保安族和撒拉族列为全国重点扶持的人口在20万以下的22个民族之中的大好机遇。按照《甘肃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积石山县保安族、撒拉族发展规划》严格实施,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以贫困村为重点,以贫困户为对象,进一步搞好扶贫工作。坚持扶贫与开发相结合,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扶贫与计划生育相结合:坚持兴水利、打水窖、修梯田,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基本条件。大力推广以温饱工程为主的实用新技术,稳定增加粮食产量,下决心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坚持大搞人饮工程、卫生改水工程,下决心解决贫困群众的吃饭饮水问题;坚持发展支柱产业,兴办经济实体,积极开发劳务,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群众收入,下决心解决农民花钱问题的根本出路。经过扶贫开发与加大政府投资来进一步解决群众的“五难”问题,逐步提升其基础设施,为加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