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有锐气。班子成员应该具有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精神。这样,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引领学校做基础教育的龙头,才能办学有特色,内涵有发展,培养有质量。
总之,作为学校班子成员,要始终加强自己的作风建设,坚持用超人的敬业精神、学术思想、人格修养,感动教师,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教师、学生才能永远以客观冷静的头脑、健康饱满的精神状态、攻坚破难的劲头对待工作,对待学习,学校的未来才有希望。
班主任的五种素质
在多年班主任工作中,我体会到只有确立了“以人为本,情智交融,和谐共生”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和管理中做到以情换情、将心比心,才能充分发掘出每个学生的情智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班级整体优化。一般说来,班主任必须具备五种管理素质:
1.尊重。面对日趋激烈的升学压力和复杂的教育环境,尊重学生要做到“三个有”:一是有诚心。关怀学生是班主任必须具有的人文情怀。在班级营造轻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真切感受到老师在诚心诚意地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是他们最信赖的朋友。二是有诚意。把学生当成班级的主人,凡事都得真心实意地征求他们的意见,让其积极地参与班级决策和管理,彻底摈弃“一言堂”和“家长制”的传统作风。三是有度量。一个班级人虽不多,但素质参差,习惯各异。班主任要海纳百川,既要包容学生之长,又要包容学生之短,还要包容学生之异。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自尊得到重视、进步得到肯定、能以主人身份参与班级管理时,他们的积极性和进取心才能被激发出来。
2.赏识。“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其最大价值不在于班主任做了多少工作,而在于他发现了多少学生和培养了多少学生。因此,一名成功的班主任,必须具备三种品质:一是慧眼识人。在一般教师认为“无药可救”的学生身上要尽可能地挖掘出潜能,找到闪光点。二是善于激赏。只要发现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或者用一句赞美的话,或者用一个灿烂的笑容,或者用一个肯定的眼神,或者用一个亲热的动作,都会使学生及时的、不断的从班主任身上获得自信,得到满足,感到存在的价值。三是赞美面向全体。个别学生被赞美之后所产生的动力是极其有限的。这样,不但会引起大多数学生对班主任的不满,还会对整体管理产生巨大负面效应。因此,赞美只有面向全体,才能点燃每个学生奋发向上的激情,使整个班级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
3.激励。班主任不仅是班级活动的管理者,更是学生心智潜能的开发者。从现代教育角度来说,班级管理过程就是不断激励学生进步、发展和完善自我的过程。在班级管理中,要采用三种激励方式:一是目标激励。现在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充满强烈求知欲。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坚持用正确、科学的价值目标不断地激励学生,使他们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二是成功激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寻求机会为不同学生搭建展示长处的舞台,使他们享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上进心,轻松愉快地学习。三是情感激励。在一个集体之中,情感是黏合剂,能增加集体凝聚力;情感是润滑剂,能谐调师生关系;情感是动力源,能促进学生奋发向上。虽然管理需要制约,甚至需要强迫,但更多的需要激励,恰当的激励可以弱者变成强者,庸者变成智者。
4.关心。人生是一条长河,青春期暗礁丛生,急流涌动,是最为险象环生的一段。如何为学生保驾护航,引导他们平稳度过青春危机是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要从如下两点入手:一是疑惑点。青春期每一个困惑和疑问,都会引起学生心理、生理的巨大裂变。在管理过程中,我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了解其心理状况,一旦发现他们的疑惑点,就及时、坦诚地为其解释,让其心理与生理保持健康,在班级管理上常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脆弱点。现在不少学生耐力、忍性和承受力较差,加之课业负担过重,要求过高过急,致使他们负荷超载,情绪过度紧张,心理苦闷不安,意志薄弱,行为易走极端。我细心观察、谅解同情和体恤宽容学生的这些“脆弱点”,给他们创造了多个情感宣泄和表达的机会,缓解了其紧张情绪,保证了各种教学活动富有成效的开展。
5.反思。反思的真谛在于怀疑、批判、突破和超越。班主任经常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引导学生长善救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在这方面我从“四个结合”上进行引导。一是虚怀若谷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行动结合。二是个人反思与同伴交流结合。三是课堂反思与阶段反思结合。四是学生反思与老师指导结合。这样做的结果,既保证了反思的深度和广度,又促进了学生自我完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为反思型学生是不大容易满足的,他们总是不断追求更好的学习方法和更高的学习目标。
海尔集团说得好:“先创品牌队伍,再创品牌产品;高质量的产品是高素质的人生产出来的。”教育管理也是如此。如果每一个班主任都能把提高管理和教学素质永远当作一门必修课常抓不懈,那么培养出优秀学生群体就不再是雾中看花了。
集体活动与学生的社会性培养
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中学生是人生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审美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集体活动与社交能力培养
社会交往是一种群体机制,是人际关系的反映。学校集体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交流的手段,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心与心沟通的机会。学生非常喜欢集体活动,他们对集体活动有一种本能的渴望。无论是体育比赛、歌曲演唱、诗歌朗诵、书画展览,还是军训、春游、劳动等,只要采用集体合作的方式,都可以使学生在一种愉快、不强迫的形式中接受教育,自觉地约束自己,遵守活动纪律。也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体验到了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会与他人的情感交流,默契合作,学会理解、接纳和欣赏别人。
集体活动往往渗透着一定社会的日常行为规范和礼貌行为的认识。通过一系列集体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交往质量,让他们学会与别人共同分享快乐,共同承担痛苦,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体会并理解老师和同学的情绪。集体活动无论从情感态度,还是从接受心理来看,它都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班主任切忌做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化身,一味地约束学生,跟随世俗和家长,强迫学生一个劲地读书。要创造性地开展班级工作,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愉快接受教育,健康成长。
二、集体活动与群体合作能力培养
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是圆形的,善于整体地考虑问题。因而,强调家庭、宗教和国家利益的实现,强调个人对群体的责任和义务。认为个人是群体的一分子,具有生存需要、有伦理道德的自觉,每个人的命运都跟群体息息相关。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自由、平等、竞争、效率和追求个人利益等价值取向强烈地冲击着群体观念。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正在侵蚀着一些青少年的心灵。面对这样的现实,在群体活动中,尤其是在一些比赛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把遵守规则与他人团结协作的意识泛化到他们未来的行动当中去,学会辨证地思考问题,把社会和群体看成对立统一的整体,既尊重个体,又着眼群体;既强调责任,又不忽视义务;既追求效率,又力争公平,以和而不同、和谐共处的理念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服务于人类可持续发展。
三、集体活动与社会审美能力培养
如果从个体生命拓展来看,人的一生恰恰是动物性不断扬弃的社会化过程,求真、向善、爱美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一个不畏艰险、不屈不挠、带着充分的思考、有力地从事工作、并且具有温和、同情、善良以及鲜明个性的人,不仅会成为众人叹赏的对象,而且会受到整个社会的崇敬。在集体活动中,可以通过游览名山大川等活动,让学生在千姿百态的自然美中欣赏美;可以通过在完美艺术画廊中留足漫步,欣赏艺术家所特有的审美意识、审美个性和审美风貌;可以通过了解人才学发展史,树立正确的社会人才观,自觉抵制金钱、权力、美色和单纯的形体美等时尚,把自己的日常行为纳入社会审美的范畴。总之,教师在设计活动形式时,要以学生的创造性和进步性为本质特征,既要体现认识世界的真,又要蕴涵改造世界的善;既要以一般社会美为基础,又是对一般社会美的超越;既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相互渗透,又是社会功利性和审美性辩证统一。
四、集体活动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人文素质在知识和能力内化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愈深层次的文化精神愈能提高人的感受和体验的深度,进而影响内化的深度。人文素质提高是形成社会和个人价值取向的依据,是提升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完善人格的基础。当然,对学生而言,科学和人文教育是缺一不可的。人文教育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科学教育主要解决怎样做事的问题,但人文教育对他们成长起最终的决定作用。我们都知道:高科技精确有效的使用,不取决于高科技本身,而取决于掌握高科技的人,取决于他们的精神境界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对学生锲而不舍地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让他们从内心深处领会到人文精神的力量,形成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优秀品质。这对解决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