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动转账服务账户(Automated Transfer Service Account,ATSA)
创办于1978年,是在电话转账制度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更方便的转账服务业务。客户在银行开立两个账户:一是储蓄账户,一是活期存款账户,后者的余额永远保持1美元,其余款项全存入前一个账户,以取得利息收入。当客户开立支票后,银行自动将必要的金额从储蓄账户转账到活期账户进行支付。开立该账户,客户要为此支付一定手续费,同时商业银行也要向中央银行缴纳存款保证金。
3.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oney Market Deposit Aecount,MMDA)
1982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高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取消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商业银行开办货币市场存款账户日渐流行。该账户的特点是没有利率上限,账面平均余额在2500美元以上的,由商业银行自行确定利率支付水平,同时存户可以开出支票。
以上三种存款账户均是介于活期和储蓄存款账户之间的创新形式,满足存户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双重要求,也成为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新途径。
4.可转让定期存单(Negotiable Certificate of Deposit,NCD)
这是定期存款的创新形式,由美国花旗银行于1961年首创。特点是:存单面额固定(最初是10~100万美元的大额存单,后来推广到小面额存单),不记名,利率有固定也有浮动,存款期限为3、6、9、12个月不等。与定期存单最大的不同在于可以流通转让,有活跃的二级市场,流动性和盈利性的效果均好。
5.股金提款单账户(Share Draft Account,SDA)
该账户是储蓄账户的创新形式,存户可以随时开出提款单,代替支票提现或支付转账。在未支付或提现前,是储蓄账户,取得利息收入;一旦开出提款单,银行立刻付款。
此外,国际金融市场上还有欧洲美元存单(CED)、定活两便存款账户(TDA)、个人退休金账户(IRAs)等其他的新型存款形式。
(三)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支票持有人通常很少用来提现,而是将支票所开金额转存到自己的活期存款账户上,此时支票代替现实的货币发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支付行为的完成并未触及现实的货币,这就是在现代转账结算制度和支票账户的基础上,商业银行拥有的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特殊职能:创造存款货币,即信用创造职能。
1.有关存款货币创造的两个基本概念
(1)法定存款准备金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按法律规定,按存款的一定比例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交存中央银行,用于应付存款人的随时提现,这便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定准备金与银行吸收存款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般小于1,即采用部分准备金制。若等于1,则银行根本不可能利用所吸收的存款去发放贷款,但也不能太小,否则易导致通货膨胀。
(2)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原始存款是指以现金形式直接存入银行后形成的存款,派生存款则是由银行的放款、贴现和投资等行为派生出来的。如银行向某企业发放贷款,企业用这笔资金除购进物资以外,其余部分又存入银行,这部分存款即为派生存款。
2.存款货币的创造
为了简化说明,假定:(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即100元的原始存款,商业银行只能动用80元从事资产业务;(2)客户将所有货币收入存入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并不增加定期存款或储蓄存款;(3)银行只保留法定准备金,其余部分全部贷出,即银行的超额储备为零。下面举例说明:
(1)甲银行接受存户100元现金存款,银行系统新增存款100元(原始存款)。
(2)甲银行按规定提20元准备金,将80元贷给在本行开户的A企业,这样,A企业的活期存款账户上新增80元存款(派生存款)。
(3)A企业签发支票80元支付在乙银行开户的B企业的原材料款,通过支票转账结算,80元派生存款从甲银行转移到乙银行。同样,乙银行提取16元准备金,再将余下的64元贷给在本行开户的C企业,这使得C企业的活期存款新增64元。
(4)C企业签发支票,支付在丙银行开户的D企业的购货款64元、则乙银行的64元派生存款转账到丙银行。丙银行再提12.8元准备金,将余下的51.2元贷放给在本行开户的E企业。
如此循环下去,最后的存款总增加额不再是原始存款100元,而应当加上第(2)、(3)、(4)等环节增加的派生存款80元、64元、51.2元、40.96元……,每个数字都是前一数字的80%(即120%)。设法定准备金率为rd,新增的原始存款为△R,则经派生的存款总增加额为:
即存款创造总额是新增原始存款的(1/rd)倍,本例中是5倍,银行体系存款总额可达500(即100×5)元。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能力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1/rd)又称为派生倍数或货币乘数,是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尤其是确定货币供应量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其他负债
除存款业务外,商业银行经营的其他负债业务,如借款性负债和结算性负债也是其不可忽略的资金来源渠道。
(一)借款性负债
借款性负债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市场或直接向中央银行融入资金的主动负债业务,主要内容如下:
1.向中央银行借款
中央银行是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者,商业银行在资金暂时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向中央银行借款。有两种形式:(1)再贴现,指商业银行把自己办理贴现业务时买进的未到期票据,如短期商业票据、国库券等转卖给中央银行,获取现款。开展再贴现业务必须以商业票据和贴现业务广泛流行为基础,否则商业银行将主要以直接借款形式从中央银行获取资金。(2)直接借款,指商业银行用自己的合格票据、银行承兑汇票、政府公债等有价证券作为抵押品向中央银行取得抵押贷款。
由于中央银行的信用对商业银行是一种优惠,并不能无限扩张;加之从中央银行借款将给中央银行留下经营不善的印象,商业银行只有在确实发生资金困难时,才采用此项负债业务融资。
2.向银行同业借款,是指商业银行之间或商业银行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发生的短期资金融通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同业拆借。这是银行的一项传统业务,指银行之间利用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时间差、空间差和行际差调剂资金头寸的短期借贷。表现为有超额准备金的银行拆出,而准备金账户余额不足的银行拆入,期限一般是1日,今借明还,利率水平较低。
(2)转贴现和转抵押。转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自己贴现的尚未到期的票据在二级市场上转售给其他商业银行。转抵押是指商业银行发生准备金头寸不足时,将发放抵押贷款而获得的借款客户提供的抵押品,再次向其他银行申请抵押贷款,以取得资金。此两项业务提高了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促进了商业票据信用的发展。但若过于频繁地从事该项业务,则预示该行资金流动性出现了问题,有损其形象。
(3)回购协议。这是指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有价证券,如国库券、政府债券等,暂时出售给其他金融机构、政府甚至企业,并在将来约定的日期以约定价格购回的一种协议。商业银行以这种方式融入资金类似于获得一笔抵押贷款,抵押品就是卖出后再回购的有价证券。
3.从金融市场上借款。融资方式非中介化、证券化的趋势使金融市场的地位日显突出,商业银行也不例外地从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筹资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发行金融债券,一是从欧洲货币市场借款。前者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吸收长期资金、推进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效办法,而欧洲货币市场由于限制少、利率低、金额大、手续简便灵活,吸引了无数资金需求者,不少商业银行,尤其是一些大的跨国银行更是将其当成自己的常用资金来源渠道。
(二)结算性负债
结算业务是指通过商业银行结清由商品交易、劳务供应和资金调拨而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货币收付行为。银行办理转账结算业务不仅可以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还可以占用客户的资金,成为其信贷资金来源的一部分,形成结算性负债。以支票结算为例,客户用支票付款,这笔款项就从其支票存款余额中扣除,银行对该客户的负债金额减少,但该存款行要等到收款人的银行在票据交换所提取时才正式结清这笔资金。所以,票据未交换之前,存款行可将其视为短期负债加以运用。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金融企业,通过发行负债的方式获取资金,再通过资产业务对这些资金加以运用,形成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由于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存款业务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即存款的多少、期限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存款人,故其负债业务又称为受动业务,而资产业务则称为能动业务——商业银行主动地运用其资财的业务。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代表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列在资产负债表的左栏。除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外,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有现金资产、贷款、证券投资三大类。
一、现金资产
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资产中最富流动性的部分,基本上不给银行带来直接的收益,它与固定资产一起构成了商业银行的非盈利性资产。固定资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物质基础,而现金资产则是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所必需的,法律对其持有量也有严格的规定。现金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存放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部分可拆出或支付票据交换差额)、存放同业的存款和托收未达款等。
(一)库存现金
库存现金是指银行金库中的现钞和硬币。尽管西方商业银行的绝大多数付款采用支票转账实现,但为应付客户小额提款及银行自身日常开支的需要,仍必须保有一定的库存现金。由于库存现金是无息资产,且需要一定的保管费用,银行一般尽量压缩库存现金量,只保持必需数额,以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和风险。
(二)存放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
西方国家的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在中央银行开立存款账户(准备金账户),商业银行之间的支票转账结算便是通过该账户完成。同时,商业银行必须按其接受存款额的一定比例,在其准备金账户上保持一个固定余额,目的是限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使其有足够的现金余额应付存户的提现。现在法定准备金率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一个重要政策工具。
关于商业银行的第一准备金和第二准备金。第一准备金是银行应付客户提取存款的第一道防线,即流动性最强的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存放中央银行和同业的存款以及托收未达款;第二准备金构成商业银行的第二道防线,包括短期贴现、同业拆放与短期投资,它们可以随时地或者短期内变现,在第一准备金不足时予以及时补充。
第一准备金和第二准备金构成商业银行的总准备金(实际准备),从中减去法定准备金,得到的即为超额准备金部分。正常情况下,法定准备金不能动用,银行只能动用超额准备金进行存款的支付和贷款的发放。超额准备金的多少,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就会减少银行系统的超额准备金,限制其信贷扩张能力;反之,则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能力增强。
(三)存放同业的存款
商业银行为了便于同业之间收付业务上的有关款项,往往都在其他银行开立活期存款账户,随时支用,等同于现金资产。这些存在同业的资金称为存放同业;同业存在本行的资金,称为同业存款,如果往来的同业中有外地的,则分别冠以“本埠”或“外埠”字样,以示区别。也有的同业存款纯粹是为了银行间的友谊,或为将来的关系打一个基础。
(四)托收未达款
银行术语称之为浮存,是指本行或通过同业向外地收取的支票款项。在支票广泛流通的基础上,商业银行收到大量的、必须向其他付款行收取款项的支票,如果是本地其他银行付款的支票,当天可在本地票据交换所进行交换,支票上的款项当天便能入账。但如果是外地银行付款的支票,则必须寄交外地的代理行代为收款,支票上的款项当天并不能立即入账,托收未达款因此得名。这部分款项收妥前不能抵用,但收到后或增加存放同业的存款余额,或增加本行在中央银行准备金账户上的存款余额,所以视同现金。
二、贷款
西方商业银行发展之初最重要的资产业务是票据贴现业务(即贴现放款,包括在广义贷款范畴内),随着商业银行融资中介作用向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延伸,其资产业务转向贷款领域,贷款成为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
(一)票据贴现业务
票据贴现业务又称为票据贷款,是指银行应客户的要求,买进其未到期的票据。这是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最早的形式:当工商企业发生短期性资金紧张时,可持未到期的合格商业票据到商业银行申请贴现,获取一定的贴现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