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金融概论
48494900000026

第26章 商业银行(4)

贴现业务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票据买卖行为,实质上是商业银行的信用业务,是预先扣除利息的贷款业务。因为票据载明的支付人对持票人是一种负债关系,在票据未贴现前他对持票人负债;贴现后,他对持票的银行负债。所以银行通过票据贴现业务,成为票据支付人的债权人,间接授信给票据的支付人,只有在票据到期时,才能按票据面额从支付人手中收回这笔贴现贷款。正因如此,商业银行在办理贴现业务时,要向客户收取一定的利息(贴现利息或折扣),即银行根据票据面额和既定贴现率,计算出从贴现日起到票据到期终止这段时间的贴现利息,并从票面金额中预先扣除,仅将余额部分支付给申请贴现的客户。未到期票据贴现付款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贴现付款额=票据面额×(1年贴现率未到期天数/365天)

票据贴现业务至今仍是商业银行的重要资产业务之一,而且贴现的票据由过去的商业票据扩展到了政府短期债券,这种流动性强、信用可靠的零风险债券的贴现业务给商业银行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的放款渠道。

(二)贷款业务

贷款又称为放款,是指商业银行将其所吸收的资金,按照一定的利率贷放给客户并约期归还的业务。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一项基本业务,也是商业银行比重最大的资产。在美国,贷款约占银行总资产的60%~70%,我国近年来金融企业的贷款约占全部资金运用总额的90%以上。贷款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金运用方式,而贷款利息占经营收入的比重与其他业务相比,都是相当高的,高收益匹配高风险,相应的贷款比重的提高增加了银行的风险。

1.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种类

(1)按贷款用途划分

①工商贷款。这是指用于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购买流动资产以及商业企业商品流转过程的贷款。工商业放款一直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贷款业务,该类贷款中的短期部分即自偿性贷款,由于它以商品生产、流转过程为基础,有真实的物质经济活动为保障,一旦产销完成,贷款本息便可予以回收,故风险较小,占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比重一般在三分之一以上。

②不动产贷款。主要指用于土地开发、房屋建设或以农田和住宅为担保的放款。这类贷款收益高,但期限较长(10~30年),贷款收回的不确定性大,故多采用抵押贷款的方式发放,而利率也在20世纪70年代后改为以浮动利率为主。

③消费贷款。也称为消费信贷,是银行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用于满足他们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以及其他费用支付的贷款。消费信贷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50多年来发展迅猛,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贷款业务。

④证券贷款。证券贷款是商业银行对证券自营商、经纪人、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等发放的短期贷款,满足他们在证券交易中出现的短期资金需求。证券贷款的风险很大,商业银行一般要求必须有证券作为抵押品,并实施严格的保证金比率控制,使贷款发放额控制在所抵押证券市值以内,以减少贷款的风险。

(2)按贷款的保障程度划分

①信用贷款。信用贷款是指完全根据借款人的资信度,即借款人的品德、财务状况、预期收益及过去的偿债记录等而发放的,无需任何担保品的贷款。该类贷款手续简便,但单纯地以信用为依托,缺乏安全性,故大多发放给信誉卓著的工商企业以及与银行关系密切的借款人,利率较高,并且有一定附加条件:如汇报款项用途、提供资产负债表及财务收支状况表、呈报个人收支计划等,以便银行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监督和控制。

②抵押贷款。抵押贷款是指以特定的担保品作为保证发放的贷款。担保品依贷款项目而定,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是实物资产,如不动产、机器设备(多用于不动产贷款)、库存商品(多用于流动资金需要或季节性需要的传统工商业贷款);二是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多用于证券贷款)等,甚至包括应收账款、货物提单等。作为担保品的资产必须容易出售,一旦借款人不依约履行债务,商业银行有权处置担保品,并对处置担保品的所得拥有优先受偿权。考虑到抵押品的价格波动因素,商业银行一般只按商品市价的50%~70%、有价证券的60%~80%发放贷款。抵押贷款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减少银行贷款风险,但手续较复杂,必须对抵押资产进行评估等。

③担保贷款。担保贷款是指银行以有经济实力的第三者作为借款人的担保人发放的贷款。该类贷款业务由于有借款人和担保人双重信贷保障,可以弱化贷款风险,但贷款额受担保人经济能力大小的制约。

(3)按贷款的期限划分

①活期贷款。又称为通知放款,这种贷款未确定偿还期限,可以随时由银行通知收回。优点是灵活性强,流动性好,银行可根据资金头寸的松紧或放或收。

②定期贷款。定期贷款是有固定偿还期限的贷款,又可分为三种:短期贷款:1年以内归还的贷款;中期贷款:2~7年或8年归还的贷款,通常在贷款期限内分期偿还;长期贷款:7年或8年以上归还的贷款,主要是不动产抵押贷款。中长期贷款流动性较差,一般与中长期的资金来源相匹配,如长期债券、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等,以防流动性危机的发生。

③透支。透支是指活期存款的存户依约可以提取超过其存款账户余额的款项,从性质上说这种透支款是商业银行发放的一种贷款。

除以上三种分类方法外,常见的还有按贷款的偿还方式划分,有一次还清贷款和分期偿还贷款;按贷款数量的大小可分为批发贷款和零售贷款等。

2.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创新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加剧,商业银行传统的贷款项目利润下滑。为满足顾客的需要,提高利润率水平,商业银行开发了一系列新的金融产品,给传统的贷款业务注入了活力。

(1)贷款承诺和信贷额度。贷款承诺是商业银行根据正式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所作的一种贷款安排。银行据此承诺在规定的期限和额度内向客户提供所需的贷款,借款人则要为银行的承诺提供费用,形成商业银行的承诺费收入。贷款承诺在实现之前并不列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属于表外项目,但通常在财务报表的脚注中予以说明。信贷额度类似于贷款承诺,而且产生得更早,是不太正式的贷款承诺。根据信贷额度,客户可以随时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

(2)循环周转限额信贷。这也是一种类似于贷款承诺的贷款协议,而且较正式,有合同效力。根据该协议,客户可以在最高限额内随时取得贷款,随时归还贷款,直到协议中规定的最高限额用完为止。有些还允许在协议期终了时将未用完的贷款额度转为中期贷款。

(3)备用信用证和商品信用证。银行作为交易的第三方,接受客户的申请,开立信用证,以自己的资信代替客户的资信,保证客户所签合同的履行。备用信用证一般用于建筑承包项目中,当发包企业违约不支付工程款项时,该备用信用证使开证银行有义务保证偿付工程承包方。商品信用证传统上适用于国际贸易业务,由银行替进口商对出口商作出只要货物符合合同条款便立即付款的保证。

(4)票据发行便利。这是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中期周转性票据发行融资的承诺。根据该协议,借款者可以在一个中期承诺期限内(一般为5~7年),以自己的名义周转性发行短期票据,从而可以较低的成本(短期债券利率)取得中长期的资金融通效果。如果在承诺期限内短期票据发行不畅,银行就要依协议承购票据或承担提供备用信用证的责任。票据发行便利为借款人(票据发行人)获取资金的连续性提供了保障,商业银行因此收取手续费,一般为票据金额的0.25%~0.5%。

以上四种贷款创新形式中,前两种是商业银行提供的信用承诺,只有当贷款现实发放时才影响其资产负债表。后两种则是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担保,也不占用商业银行的资金,只有当银行客户违约、不能履行法定的金融责任时,银行才向信用证的受益人或票据发行人兑现。它们都是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在增加商业银行手续费收入的同时,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风险。

3.贷款证券化

贷款证券化是商业银行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是为了解决贷款尤其是长期贷款流动性问题的一种创新。贷款证券化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后,经过一定技术处理把这些贷款重新组合,并以这些贷款资产为担保发行银行券。由于这类银行券的回报率比其他债券高,投资者们乐于购买这种债券。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相当于出售了贷款组合,这样就为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创造了流动性,减少了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使中长期贷款,比如汽车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的发放量增加,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通过贷款证券化,商业银行扩大了业务,获得了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发行银行券收入)。同时,由于表内资产并没有增加,商业银行并不需要增加资本金来满足金融管理当局对资本充足度的规定。不过,贷款证券化同其他的表外业务一样,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风险。

三、证券投资

当市场机制逐步走向完善,商业银行的业务限制逐渐放宽时,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继贷款之后的又一重要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是指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购买各种有价证券的业务活动。商业银行从事证券投资业务的目的主要有三:第一,取得收益。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不允许商业银行将资金闲置,而必须找到投资渠道以增加收入水平。第二,补充流动性。如前所述,短期有价证券构成了二级准备金的主体,商业银行将资金投资于政府债券等流动性强的有价证券,不仅可以获得利息收益,更可随时在二级市场抛售获得现金,相较库存现金或在央行的存款而言,更能保持较好的流动性。第三,降低风险。商业银行投资的证券中有大部分是风险小、信用可靠、流动性强的公债券、国库券等,可以降低整个投资业务的风险。同时通过资产组合多样化,商业银行可以避免将全部资金用于贷款,降低其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主要对象有债券(包括国库券、公债券和公司债券)和股票两大类,目前各国商业银行的投资主要用于购买政府债券(如美国商业银行证券投资总额中约有60%以上是联邦政府债券),还有一些评级级别高的公司债券也颇受欢迎。对于股票的购入,各国一般多加限制,尤其在实施英国式职能分工型模式的国家里,更是严禁商业银行涉足证券买卖或持有公司股票,其目的是为了防止银行业的垄断和防范金融风险。

但正如本章第一节所述,随着金融业竞争国际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商业银行全能化趋势已经形成,相应的各国亦逐渐放宽了对商业银行投资领域的限制,允许商业银行业务与证券、保险业相互交叉、渗透,这使得投资业务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不能忽略的是,全能化经营在提高了商业银行利润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商业银行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加强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防范金融风险任重而道远。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构成了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业务游离于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之外,又与之有一定的联系,这就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一、中间业务概述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大致可以分为六类:(1)结算类中间业务,包括国内外结算,例如汇款、托收、资金清算业务等;(2)代理类中间业务,包括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代理政府等机构委托、代收代付等;(3)担保类中间业务,包括各种担保、备用信用证、承兑等;(4)承诺类中间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5)交易类中间业务,例如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外汇掉期等;(6)其他中间业务,如投资基金托管业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保管箱业务等。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中间业务是存贷款业务的延伸,是从存贷款业务中衍生出来的,但又有独特的市场空间,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有竞争力的主要业务;第二,中间业务一般不需运用银行自有的资金,主要实现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职能和支付中介职能,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第三,中间业务服务方式更灵活,服务效率更高,在更大程度上要求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支撑;第四,中间业务的范围因国家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如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由于商业银行限制管理的程度较高,中间业务的活动范围不大;而在法国、荷兰等国,中间业务范围相当广。但随着各国管制的放松,这种差异日渐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