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金融概论
48494900000029

第29章 商业银行(7)

负债管理的方法基本上有两种:

1.储备头寸负债管理

这是用增加短期负债(典型的是购买期限为1天的联储基金)向银行有计划地提供流动性的管理方式:商业银行预先订下资金缺口,将自己的可用资金尽可能地投放于高收益、低流动性的资产,一旦储备不足,就购买联储资金补充流动性;而当储备有暂时盈余时,就出售联储基金。该方法可以提高银行资金的运用效率,提高其盈利能力。但如果银行以短期借入款作为长期资金来源,将会加大风险。如美国的大陆伊利诺银行、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和第一宾州银行曾这样操作,结果是这种管理漏洞被公开披露,它们再也不能从联储资金市场上借到资金,遭到破产厄运。

2.贷款头寸负债管理

这是银行用来持续扩大资产负债规模的方法:首先通过不同利率从市场上借入资金以扩大银行贷款;其次,通过增加银行负债的平均期限以减少存款的可变性,从而降低银行负债的不确定性。典型方法是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

贷款头寸负债管理的实质是对所有到期负债进行严密管理,而储备头寸负债管理着重于短期负债弥补流动性方面的管理,所以后者是前者的一个分支。

负债管理给银行带来了新的管理思想和方式,与资产管理相比,提高了银行的盈利水平,但同时也加大了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负债管理时,一般严格遵守一些原则:主要以同业拆借、发行可转让定期存单、借入欧洲美元等工具寻求资金来源;用这些资金发放的贷款采用浮动利率;这些资金的来源规模要谨慎计划,期限搭配要合理;要对自己的信誉保持高度信心等,以控制主动负债的风险。

(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与方法

前面讲述的资产管理、负债管理都以防范流动性风险为核心内容,前者从资产角度出发,后者从负债角度出发,强调要保证满足客户的提存和合理的贷款需求。20世纪70年代末,市场利率波动剧烈,存贷款利率的变化经常性地影响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单纯地从资产或负债角度来经营管理显然已不合时宜,银行家们开始转向负债与资产关系的协调,并保持正的利息差额,这便产生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种管理方法日趋成熟,成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管理手段。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商业银行应当时刻关注市场利率的变化,通过资产结构、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均衡,为股东谋取更大利润。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核心实质上是利率风险管理,管理的重点是净利差,即:

净利差=收益资产的利息收入负债的利息支出

管理的具体目标是在股东、金融管制等条件约束下,使银行净利差最大化,波动幅度最大化,即保持净利差高水平的稳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方法有:

1.利率敏感性差额管理法

该方法又称为资金缺口管理法,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对利率变化的预测,积极调整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结构,以便在利率周期全过程中达到最大的盈利能力。

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主要是指实行浮动利率的资产(负债),它们的利率随一般货币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如优惠利率贷款、短期投资、大额定期存单、联邦基金的回购协议以及不相匹配的欧洲美元等。当市场利率发生变化时,这些资产和负债将给银行的净利差带来很大的影响。固定利率的资产和负债对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影响则几乎为零。所以利率风险的防范主要是针对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而言的。缺口(GAP)是指每一时隔中利率敏感性资产(IRSA)与利率敏感性负债(IRSL)之差,用公式表示为:

GAP =IRSA IRSL

缺口越大,表明商业银行的净利差对市场利率变动越敏感。一般而言,有三种缺口情况:第一,零缺口,即浮动利率资产等于浮动利率负债,此时净利差不受市场利率的影响,相对较稳定。在市场利率变化不定的情况下保持零缺口,可以使银行获得稳定的利差收入。许多小银行由于研究力量比较薄弱,对市场利率的预测能力较差,往往采取零缺口管理战略,以减少市场风险。零缺口管理一般不容易达到,而且其最大缺陷是可能丧失潜在的获利机会,使银行收益降低,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大银行一般不采纳零缺口战略,而是采用下面两种。第二,正缺口,即敏感性资产大于敏感性负债。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利息收入的增长大于资金成本的增加,商业银行净利差扩大。当市场利率下降时,则会缩小净利差。所以大银行一般在预计利率上升时,采取正缺口管理战略,尽力扩大敏感性资产比重,缩小固定利率资产比重,同时缩小敏感性负债比重而提高固定利率负债比重。第三,负缺口,即敏感性资产小于敏感性负债。当银行的资产负债为负缺口时,情况正好同正缺口相反。一般在预测市场利率下降时采用这种结构安排,会使成本的降低快于收入的降低,从而增加净利差。

2.金融期货套做

当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不对应时,套做金融期货是防止利率风险的最后策略,这是差额管理法的补充。其做法是,商业银行同时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各做一笔金额相等而方向相反的交易。

例如,某商业银行拥有一笔固定利率负债(如定期存款),它要以这笔负债来为利率敏感性资产提供资金(如购入3个月期限的欧洲美元定期存款),为防止浮动利率资产的利息收益随未来3个月内市场利率的下降而减少,商业银行可以做多头套期交易:在现货市场购入3个月期限的欧洲美元定期存款,同时在期货市场上购买欧洲美元期货合约,一旦市场利率下降,造成欧洲美元定期存款收益减少,不足以支付固定利率负债的利息时,它在期货市场的收益足以补偿现货市场的损失,因为市场利率下降意味着金融期货的价格上升,商业银行可以择机将多头期货合约以高价抛出,了结其期货交易的同时获取差价收益。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负债和资产不匹配所带来的风险。

相类似地,若商业银行要用利率敏感性负债为一项固定利率资产提供资金时,可以做空头套期交易。即在现货市场出售浮动利率负债的同时,在期货市场卖出该负债的期货合约,一旦市场利率上升使现货市场遭受损失(必须为负债支付更多的利息),商业银行在期货市场上由于期货价格下降,可以以较低价格买入期货合约平仓,赚取差价弥补现货市场的损失。

可见,缺口管理和金融期货套做的关键都在于对市场利率走势预测的准确性。除这两种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外,流行的还有资金流动性管理方法、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法等。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必须遵循总量平衡、结构对称、目标替代和资产分散化原则,对资产和负债之间的组合关系进行科学、及时的协调,在保证资金使用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获得尽可能多的盈利。

(四)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表述:其一,在风险最小化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其二,在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风险最小化。据此,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风险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

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的浪潮带来了银行经营环境的巨变,风险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威胁着商业银行的经营安全性,对商业银行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风险管理在经历了资产风险管理、负债风险管理、资产负债风险管理这几个阶段后,从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中独立出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为商业银行实现其经营目标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筹集和经营资金的过程中,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和处置风险,用最低成本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方法。其实质是控制风险。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类,但最重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风险的性质不同,分为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贷风险、投资风险、汇率风险和资本风险等。其中,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信贷风险又是最基本的风险。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正是针对这些风险采取专门的科学控制办法,降低银行经营管理的不确定性。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的风险(不确定性)。即当商业银行面临存款者的提款需求和借款者的正常贷款需求时,无法以合理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在极端的情形下,流动性不足会使银行资不抵债,遭到破产清算。前面讲述的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的重点便是控制流动性风险。

利率风险是由于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银行金融风险。如果一家银行的存贷款类型、数量和期限完全一致,则该商业银行不存在利率风险。前述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核心便是控制利率风险。

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人不按约履行还本付息义务而使商业银行蒙受损失的不确定性。信贷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和主要风险,许多银行倒闭的表面原因是流动性风险导致的,但其实质是大量无法回收的贷款造成的,即信贷风险引发了流动性危机。

商业银行的投资风险是指由于未来的不可预测性而产生的投入本金和预期收益增减的不确定性;汇率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从事国际业务时,由于汇率波动而带来的收入不确定性。此外,商业银行还存在一种操作风险,即内部控制及治理机制的失效使银行遭受财务损失的可能性,如假汇票、假支票等欺诈活动所带来的风险。

2.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原则

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其经营方针必须以稳健性为主,尽可能减少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不承担任何风险,因为风险与收益是正相关关系,没有积极的风险承担精神,就意味着放弃盈利的机会,所以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妥善处理风险-收益之间的权衡置换,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必须遵循对称、分散、转移、择优和制约五大基本原则。

>;对称原则。又称为投资分配原则,指资产的分配应当与负债的偿还期保持一致,各种利率档次及币种保持一致。例如,活期存款的流动性极高,应当主要以现金和准现金资产形式持有。同时,活期存款中相对稳定的余额部分,则应投资或放款。这就是对称原则中的难点所在,强调偿还期对称同时不能排斥不对称,因为一定程度的不对称可以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再例如,资产、负债的货币种类应当一致,利率的高、中、低档次也应对称。

分散原则。商业银行进行证券投资和放款业务时,应当尽量将证券和放款的种类多样化,避免将资金集中于某一证券或某一种放款上,这就是分散原则,也就是“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法则。这样,各种资产此盈彼亏,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从而使商业银行保持一个较稳的收益水平。

转移原则。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将风险转嫁给对手从而控制自己的风险损失。通常有保险方式、套期交易、转让方式、互换交易等途径转移风险。

择优原则。指商业银行在遵守国家宏观政策的前提下,根据市场趋向区分优劣,选择具体的资产对象,优化资金投向。所谓的“优”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盈利性高且安全性、流动性较好的项目。二是政策优惠,那些国家重点支持、有政策倾斜的行业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投资风险较小,理所当然应成为商业银行择优的对象。

制约原则。指商业银行在办理业务时必须采取严格的内部制约措施,加强对各项业务的监督和管理,提高业务质量,减少商业银行的风险。

目前,国际上的商业银行均从以上五大原则出发,积极地认识风险、控制风险、减少风险和转嫁风险,运用各种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对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贷风险等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从微观上看,全面风险管理有助于商业银行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誉和竞争力,进而改善其盈利状况。从宏观上看,由于商业银行是存款货币的创造者,是货币供应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风险管理有助于确保货币供应的稳定性;商业银行通过限制其风险敞口头寸,可以减小银行倒闭的概率,防止金融恐慌的传染效应,避免金融体系的震荡,促进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

思考题

1.简述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

2.试述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3.试述存款货币的创造。

4.试述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5.试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6.简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般原则。

7.试述金融期货套做。

8.试述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