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金融概论
48494900000004

第4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3)

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开始时实行一种金银平行本位制,即金币和银币分别按各自的实际价值流通,两者之间按市场比价兑换。这样,就造成了商品的双重价格,并且这两种价格还会随着金银的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从而导致商品价值混乱,容易带来交易麻烦。为了克服这种困难,有的国家实行金银双本位制,即国家规定金银的比价,两种货币按法定比价进行流通和兑换。但是,用法律规定金银比价,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劣币驱逐良币”作为一个规律,是指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会成为良币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会成为劣币而充斥市场。可见,在金银复本位制下,虽然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金属货币可以同时流通,实际上,在某一时期的市场上主要只有一种货币在流通。因此,金银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则成为必然的趋势。

(三)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又称为金单本位制,是一种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这种货币制度中,白银失去了本位币的地位,成为流通中的辅币。金本位制包括三种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

所谓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金铸币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由于金铸币独占本位币地位,可以与各种辅币和银行券自由兑换,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入国境,因此,金币本位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在一定时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了积极的作用。英国政府于1816年颁布法令,最早从金银复本位制过渡到金币本位制。到19世纪末,欧洲各国和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实行了金币本位制。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加剧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停止了金币的流通、兑换和黄金的自由输出、输入,以致大多数国家放弃了金币本位制。战后,各国金本位制的恢复是以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的形式出现。金块本位制,又称为生金本位制,在这种制度下,不流通金币,只发行和流通代表一定金量的银行券,银行券可以有限制地兑换金块。金汇兑本位制,又称为虚金本位制,在这种制度下,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银行券,不能兑换金币或金块,但可以兑换外汇,再用外汇兑换该国的黄金。这两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只实行了很短的一段时间,经过l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各国都相继放弃了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取代金本位制的,是实行至今的纸币制度,或称为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四)纸币制度

纸币制度,是以不能兑换黄金的纸质银行券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实行了这种货币制度。纸币制度具有下述特点:

(1)纸币是纯粹的国家产物,其本位币的地位完全是国家法律赋予的,因此,纸币制度有严格的国界限制。

(2)纸币一般是由国家中央银行统一发行的,发行权集中于国家。

(3)纸币没有与黄金的法定兑换关系和等价关系,其发行一般也不以金银为保证,是一种独立的价值体。

(4)纸币是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的,表明纸币的发行投放是建立在信用原则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之上,并非主观任意决定的。

(5)纸币制度是一种管理货币制度,一国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当局通过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种种手段,对货币供给进行调节,对外汇市场实施干预,以保持币值的稳定和汇率的稳定。

(6)纸币制度具有不稳定性,有引发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现象的可能。

在纸币制度之后,是否会产生新的货币制度货币自身的发展趋势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或许不需要很长的时间。

三、我国的货币制度

我国现行的基本货币制度是人民币制度。人民币制度是以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开始实行的,至今已有50多年。我国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人民币是我国政府认定的国家基本货币,在国内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流通,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人民币是货币的名称,其货币单位是“元”,辅币单位有“角”和“分”。

(二)人民币是我国唯一的合法通货

在我国国内市场上,一般不允许使用任何一种外币,所有的交易都必须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外国人进入中国境内使用货币,必须把外币兑换成人民币使用。但是,允许个人保留外币,可以在银行办理外币储蓄存款,近几年,还开放了个人买卖外汇业务和用外币买卖股票业务。

(三)人民币的发行权由国家垄断

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授权的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代表国家执掌人民币的发行权。任何自制伪造人民币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四)人民币是信用货币

人民币是在国家法律的保障下履行货币职能的,是不能兑现的纸制货币、信用货币。但是人民币的发行是有保证的,这些保证包括大量的商品物资、各种证券、票据,还有充足的黄金、外汇。依赖这些保证,可使我国货币价值保持稳定,汇率保持稳定。

(五)人民币实行经常项目的可兑换

在外汇市场上,我国人民币长期以来属于不能自由兑换的货币。1996年以来,我国放宽了经常项目用汇的限制,提高了居民个人用汇供汇标准,扩大了供汇范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可兑换。

(六)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是根据外汇市场的价格,每天由国家外汇管理局统一进行调整和公布,并由各外汇指定银行在规定的浮动幅度内自行挂牌,对客户买卖外汇。在我国的货币制度中,还包括一国两制下的中国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的货币制度。由于我国政府于1997年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和1999年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实行一国两制,相应地,我国的货币制度也改为实行一个主权国家两种社会制度下的两种货币、两种货币制度并存的货币制度。在内地继续实行人民币制度,在香港实行独立的港币制度,两种货币制度各成体系,两种货币分别作为两地的法定货币在两地流通。对于内地,港币仍然属于外币;对于香港,人民币也属于外币。

中国香港地区的货币单位为“元”,简称港元。港元是香港的法定货币。港币的发行权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经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授权,中国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三家商业银行为港币发行银行。港币的发行必须有百分之百的外汇准备金。港元实行与美元联系的汇率制度,这一制度要求发行银行按l美元兑7.8港元的固定汇率,向外汇基金提交百分之百的美元作为发行港元的准备,超出这个范围以外的港元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港币是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中国澳门地区的货币制度与香港类似。

货币的形式和层次

关于货币,既有许多深奥难懂的理论,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一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揭示现实生活中的货币存在,作一个简单的结论,也许有助于读者最终把握“什么是货币”。

一、货币的存在形式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充当一般等价物、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是以什么具体形式存在的呢简单地说,哪些是货币

一般来说,现金和银行存款都是货币。如果进一步区分,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属于货币,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及外汇存款等属于准货币。更广义的货币还包括可以变现的非存款性金融资产。

(一)现金

现金,是指中央银行印制发行的纸币和辅币。现金是金属货币演化为信用货币的典型代表形式。在货币供给理论的范畴中,现金还属于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现金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是真实的货币,具有现实的购买力,可以参与任何的即时交易。现金是货币的基本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其他形式的货币都是现金的派生结果。

(二)银行活期存款

银行活期存款,是指存款人通过签发支票即可实现支付或提现的银行存款,同时也包括通过使用银行卡即可实现支付或提现的活期储蓄存款。这种银行活期存款,具有货币的基本属性和职能,其功能和现金差不多,可以等同于现金使用。在现代经济活动中,银行活期存款的使用量已大大超过了现金的使用量。银行活期存款是货币的重要形式。

(三)银行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汇存款及其他各类存款

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汇存款及其他各类存款,从根本上看都是现金的转化形式,但是作为货币使用,不那么直接方便。定期存款,要存款到期后才能提取现金进行购买或支付。储蓄存款,也是要提出现金后才能购买或支付。所以,通常把这一类银行存款称为准货币,意指要经过一定手续后才可以转化为现实流通的货币。

(四)非存款性金融资产

还有一些非存款性金融资产,如国家债券、金融债券、银行承兑的票据、可以贴现的商业票据等,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够变现成为货币。因此,这类金融资产属于潜在货币。作为潜在货币,其必要条件是价值稳定,有变现的保证,易于变现。

各种形式的货币、准货币和潜在货币,在使用中有各自的特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经常发生相互的转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有内在联系的货币流通网。

居民个人的收入多以现金形式取得。在小额购买、日常支付中,由于使用现金灵活、方便,所以人们大多在身边存放携带一定数量的现金。也有人为了安全方便的原因,把现金存入银行活期账户,在付款时使用与活期账户联系的银行卡和个人支票。为了应付远期支出和大额支出,如子女教育、养老防病、购置房屋及大型高档消费品,人们通常把部分现金收入存进银行,形成定期存款。那些没有明确用途的货币,也有部分会形成定期存款。为了投资获益,可以把现金或银行存款转化为金融资产,如购买国债券、金融债券等。

企业、单位获得的收入,有银行转账形式,也有现金形式,最终大部分形成了银行存款。对于大宗的购买及支付,一般使用有银行存款依据的支票、汇票、本票等票据办理转账。支付职工的工资、奖金以及日常小额支出,可以从银行存款账户上提出现金支付。一些短期不用的货币资金,有的形成定期存款,有的转化为其他金融资产。

纵观货币发展史,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到今天的多种货币形式,所有这些变化都没有改变货币的实质内容。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还是具有四项职能,变化的只是货币外形、货币材料、现金转化、存款种类等形式。正是货币形式的不断变化创新,才使得货币不断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日益丰富化、复杂化,满足各方面对货币的多样化需求。

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随着电子自动支付系统的普及,很可能导致一次货币形式的根本性变革——现金消失。这样一种现象已经存在:通过电子自动支付系统,个人或单位的货币收入可以自动转入他的银行账户,在需要支付货币时,可以下达指令,把应付款从他的账户划转到收款人的银行账户上。当所有的收入过程和支出过程都实现这种自动划转和支付,现金就会因失去用武之地自然退出流通领域,而由这种电子传输并显示电子数字的货币形式,取而代之。

二、货币的层次划分

在对货币形式的考察中发现,各种形式的货币尽管本质上都可以充当一般等价物,但是在发挥货币职能的过程中,相互之间是有差别的。

现金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可以参与任何即时交易。现金在使用中,被普遍认可和接受,不存在拒收的问题。现金的购买力是现实的、直接的。在金属货币发展为信用货币后,现金作为信用货币的代表,是最典型的货币形式。

银行活期存款,由于可以随时开出支票,用支票实现货币的职能,或者使用相应的银行卡实现货币的职能,实际上处于货币的流通状态,所以,一般把银行活期存款视同现金货币。两者的区别在于,支票和银行卡的信用度没有现金高,通常需要经过鉴别,而且其使用范围也不像现金那么广泛。

银行其他存款及金融机构存款,是货币处于储藏存放状态,是暂时不流通的货币,不能像活期存款那样直接行使货币职能,需要经过一定的手续,才能够提取现金,进行购买或支付。虽然这一类存款不是现实流通的货币,不是直接购买力,但存款人有权自由提取现金,容易使其转化为现实货币,形成直接购买力,所以,称这一类存款为准货币。

非存款性金融资产,是现金货币的转化形式,其本身已不具有完全的货币属性。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如经过必须的期限、通过成功的交易等,这些金融资产才可能转化为现金货币,而且在这个转化过程中,金融资产的价值还可能受到损失。由于金融资产仍然属于价值形式,通常情况下比其他实物资产的变现能力更强一些,所以,金融资产可以视为潜在货币。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不同形式的货币在发挥货币职能,体现货币的流动性和购买力上,存在着差别。据此,可以把不同形式的货币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M0=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

M3=M2+非存款性金融资产

对不同形式的货币进行层次划分,一方面可以区分不同形式货币的货币功能,主要是货币的流动性和购买力;另一方面也是为货币当局准确有效地调控货币供给量,提供一个依据和程序。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货币管理当局,基本上都是按这样一个货币划分层次,定期公布货币供给量的统计数据。

思考题

1.试述货币的起源、本质及职能。

2.试述“金很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3.试述信用货币的发展方向。

4.试述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5.简述我国的货币制度。

6.试述货币的层次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