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金融概论
48494900000033

第33章 中央银行(4)

二、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对货币和信用的调节政策有两大类:一类是从收缩和放松两个方向调整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货币乘数,从而改变货币供应量,这是一般性货币信用管理,它影响货币信用的总量,属宏观性措施。另一类是用各种方式干预信贷市场的资金配置,有目的地调整某些经济部门的货币信贷供应量,从而引起货币结构变化,这就是选择性信贷管理,属微观性措施。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政策工具和选择性工具。

1.一般性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法宝”: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一般性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金融活动的影响是普遍的、总体的,没有特殊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对象,是整体经济,而非个别部门或个别企业。

(1)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所谓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直接调整或制订对合格票据的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当商业银行急需资金时,可以以其对工商企业贴现的票据向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贴现率实质上就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放款利率。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就是不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限制商业银行的借款愿望,这就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金的持有量,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同时,商业银行就会因融资成本上升而提高对企业放款的利率,从而减少社会对借款的需求,达到收缩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量的目的。反之,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则会出现相反的效果。

调整贴现率还有一种所谓的“告示性效应”,即贴现率的变动,可以作为向银行和公众宣布中央银行政策意向的有效办法。近年来,贴现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已演变成为心理上的宣传工具,表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信号与方向,从而达到心理宣传效果。

但再贴现政策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尽管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变动贴现率,使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发生变化,并影响其准备金数量,但不能强迫或阻止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资金。并且通过对借款成本和放款收益之间的比较以及对流动性资产需求的机会成本高低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商业银行未必会增加或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量。另一方面,由于货币市场的发展和效率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贴现窗口的依赖性大大降低,再贴现政策只能影响到前来贴现的银行,对其他银行只是间接地发生作用。另外,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中央银行若经常调整再贴现率,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使企业或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再贴现的运用及形式,因各国制度而异。例如,英国的传统做法是,中央银行并不直接对商业银行放款,而只是对几家贴现银行放款,商业银行则向贴现银行借款。因此,若英格兰银行提高贴现率,是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量。英国的贴现率通常高于市场利率,因此又称为“惩罚性利率”。换言之,若贴现银行因向商业银行放款过度,需现金周转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必须支付较高的利息,从而增加了借贷资金的成本。1972年10月以后,英国贴现率改称为最低放款率,只保留少量超额准备金,因此,即使法定准备金率略有提高,也会把超额准备金一笔勾销,从而使若干资金周转不足的商业银行,或被迫在市价疲软的情况下大量抛售有价证券,或处于资金严重周转不灵的困境。由于法定准备金变动可产生的强大冲击力,所以这一政策工具一般只在少数场合下使用,它只能作为信用调节“武器库”中一件威力巨大而不能经常使用的“武器”。

(3)公开市场政策。所谓公开市场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及影响利率水平的行为。公开市场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体系的实有准备金来进一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量的扩大和收缩,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同时,通过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变动,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公开市场政策的基本操作过程是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当需要收缩银根时,就卖出证券;反之,则买进证券。

中央银行在出售证券时,购买者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社会其他部门或个人,经过票据交换和清算后,必然会导致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减少,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缩小,银根紧缩,货币供给量减少,抑制过度的需求。同时,中央银行大量出售证券,会使证券价格下跌,市场利率提高,提高借入资金的成本,减少社会投资,抑制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投资过热和消费过热的势头。反之,中央银行购进证券,就会出现与上面相反的经济过程,表现为信贷规模扩张,货币供给量增加,市场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扩张,刺激经济的扩展。

公开市场政策也可用来调节长期证券市场和短期证券市场的利率结构和水平。例如,中央银行在抛售短期证券的同时,购进长期证券,则可压低短期市场利率,提高长期利率,从而影响投资结构。如果购进长期证券和售出短期证券在数量上相等,那么在长短期利率发生变化的同时,货币供给量则保持稳定。这种活动亦称为调期业务。

公开市场政策作为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其优点在于:第一,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左右整个银行体系的基础货币量,使它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第二,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政策具有“主动权”,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随时“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等待”,这就比贴现政策优越;第三,公开市场政策可以适时适量地进行调节,中央银行既可大量买卖有价证券,又可以在很小程度上买进卖出,这就比威力较大的法定准备金政策灵活;第四,中央银行可以根据金融市场的信息不断调整其业务,万一经济形势发生改变,能迅速作反方向操作,还可以及时改正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因而能产生一种连续性的效果,这种效果使社会对货币政策不易作出激烈反映。

从事公开市场操作时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影响,应视其买卖净值而定。因为中央银行可以在同一天中同时进行出售和购入业务,如果买进和售出的数额相等,则对货币供给量基本没有影响。对利率变动和结构的影响,则视买卖证券的种类而定。若买卖证券的种类不同,则可能改变利率的期限结构和影响社会的投资结构。其次,中央银行在购入证券后,固然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但此举只能为银行体系的信贷扩张奠定条件,并不能迫使银行非扩张信贷不可。反之,中央银行在出售证券后,固然使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减少,但若银行准备金仍在法定准备金之上,即银行体系仍有超额准备,则银行体系就无立即收缩信贷的必要。只有超额准备等于或接近于零时,银行体系才非收缩信贷不可。再次,要采用公开市场政策并产生预期的效果,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一个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并且是具有相当的深度、广度和弹性的市场。中央银行也必须持有相当的库存证券。才能开展业务。目前,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具备这些条件,其他的国家都为条件所限制,对这一政策难以充分加以利用。

2.选择性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企业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政策工具,这些政策工具可以影响商业银行体系的资金运用方向以及不同信用方式的资金利率。中央银行的选择性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间接信用控制工具。这类工具的主要特点是:作用过程是间接的,要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或资产组合的调整途径才能实现。这类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优惠利率。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如出口工业、重工业、农业等,制订较低的贴现率或放款利率,作为鼓励这些部门增加投资,扩大生产的措施。优惠利率多在发展中国家采用。

②证券保证金比率。中央银行通过对购买证券的贷款规定法定保证金比率,以控制对证券市场的信贷量。规定法定保证金比率,实际上也就是间接地规定最高放款额。通过调整这个比率,就能影响这类放款的规模。

③消费信用管制。中央银行根据需求状况和货币流通状况,对消费者信贷量进行控制,以达到抑制过度消费需求或刺激消费量增长的目的。这种控制手段主要包括规定最低的首期付现的比率和最高偿还期限。提高法定的首期付现比率,实际上就降低了最高放款额,从而抑制对此种用途的贷款需求;反之,则可提高这种需求。调整偿还期限,就会改变贷款者每次分期付款所需的支付额,相应调整对这类放款的需求。

④预缴进口保证金制度。为抑制进口过分增长,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进口商品总值的一定比率的外汇存于中央银行,以减少外汇流失。比率越高,进口换汇成本越高,其抑制作用就越大;反之,则越小。这一措施主要是在国际收支经常处于逆差状态的国家使用。

⑤房地产信贷管制。为了阻止房地产投机,中央银行限制银行或金融机构对房地产的放款。主要内容包括规定最低付现额和最高偿还期两方面。

第二,直接信用管制手段。直接信用管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对银行放款或接受存款的数量进行控制。最普遍的工具是银行贷款量的最高限额和银行存款利率的最高限额。

①贷款量的最高限额。这种管制方法一般较少采用,中央银行只有在战争、严重的经济危机等情况下,才使用这种行政控制手段。其控制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的贷款额。控制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控制贷款总量的最高额度;另一种是对贷款进行边际控制,即控制贷款增长的最高比率或幅度。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达到直接控制信贷规模的目的。

②存款利率的最高限额。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存款利率上限进行限定,抑制金融机构滥用高利率作为谋取资金来源的竞争手段。因为用高利率争夺资金,会诱使银行业从事于高风险的、不健全的贷款;同时,银行为争夺资金来源而进行价格竞争,也大大增加了银行业的营业费用。

规定最高贷款限额和最高利率限额是一种直接的行政管理方式。西方经济学家大都认为这种直接干预方式,只能在特殊情况下采用,如果在平时长期采用这些工具,会使金融体系的效率受到损害,迫使受到干预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千方百计地寻找各种手段来阻碍或回避这些行政管制,从而降低金融体系动员和分配资源的效率。因此,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应尽量避免采用直接行政干预。

第三,道义劝导。所谓道义劝导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地位和权威,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经常以发出书面通告、指示或口头通知,甚至与金融机构负责人面谈等形式向商业银行通报经济形势,劝其遵守金融法规.自动采取相应措施,配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例如,在通货膨胀恶化时。中央银行劝导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自动约束贷款或提高利率:在地产与股票市场投机风气盛行时,劝谕各金融机构缩减这类信贷;在国际收支出现赤字的情况下,劝告金融机构提高利率或减少海外贷款等等。

道义劝导工具的优点是较为灵活方便,无须花费行政费用。其缺点是无法律约束力,故其效果如何.要视各金融机构是否与中央银行精诚合作而定。但由于中央银行地位特殊,特别是作为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者和经营活动的监督者,总是能够促使商业银行与其合作的。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

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是指货币政策的各种措施的实施,通过经济机制内的各种经济变量,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和控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1.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1)中间目标的选择。准确地选择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前提条件。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之间有一个相当长的作用过程。货币政策目标能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指导思想,却并不提供现实的数量依据。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政策工具是否得力,估计政策目标能否实现。最终目标的统计资料,需要较长时间的汇集整理,因而货币当局对整体经济运行状态,不可能随时随刻掌握详尽的数据。但货币当局可以在短期内汇集一些经济指标,作为反映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指针,以决定货币政策的调整。因此,中间目标的选择是否正确以及选定后能否达到预期调节效果,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可见,中间目标是货币政策作用传导的桥梁,是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相关联的、能有效测定货币政策效果的金融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