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金融概论
48494900000005

第5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1)

商品货币经济是价值经济,信用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因此,信用从属于商品货币经济的范围,它产生的总根源是商品货币经济及其发展。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信用关系已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经济中一个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基本要素,不仅企业单位之间普遍形成信用关系,就是个人生活也离不开信用,特别是信用卡运用以后,每个人都离不开银行和金融市场了,正因如此,有人把现代经济称为信用经济。本章主要阐述信用的性质与特征、信用形式的演进和现代信用工具。

信用的产生及发展

一、信用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信用”一词使用非常广泛,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信用有着不同的理解。经济学中所说的信用是指经济活动中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具体说就是商品和货币的所有者把商品和货币让渡给需要者(即借者),并约定一定时间由借者还本付息的行为。

信用有四大要素:(1)信用关系。信用作为特定的经济交易行为,要有行为的主体,即当事者双方,他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资金和实物的融通而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其中转移资产的一方为授信者,而接受资产转移的另一方为受信者。(2)信用标的。信用关系中应当有被交易的对象,这种被交易的对象物是授信方的资产,它既能够以货币的形式存在,也能够以商品的形式存在,后者以商业信用为典型,前者以银行信用为典型。(3)信用载体。授受信用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需要表现在一定的对象物中,金融学中称这类对象物为信用工具,一般情况下它是载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凭证。(4)信用条件。信用条件主要指期限和利率。期限是信用关系从开始到终止的时间间隔。信用是所有权和使用权暂时的分离,这就需要确定一个期限,因此期限是信用行为得以存在的条件。利息则是债权人在让渡实物和货币使用权时所得的补偿,而对债务人来说,利息是获得这种实物和货币资金使用权的代价。

信用与金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两者区别首先表现在产生时间上,信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金融则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信用得到相当程度发展后才诞生的。在发达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以前,信用与货币两个范畴虽有密切联系(如上述,货币借贷不仅早就产生,而且日益成为借贷的主要形式),但就其主要方面来说,还是各自独立发展的。随着信用货币取代金融货币而成为流通中货币的基本形式,任何独立于信用活动之外的货币制度已不存在,相应的,任何信用活动也同时都是货币的运动。当这两个范畴密不可分地连接在一起时,则产生了一个由两个原来独立的范畴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新范畴——金融。其次表现在两个范畴所包括的范围上。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货币流通和资金运动有关的运动,包括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流通调控等。狭义的金融专指货币流通和资金运动,在内涵上包括货币信用与股票融资,而不包括实物信用。信用包括所有的信用活动,它既包括实物信用,也包括货币信用。在理论研究中,信用与金融两个范畴,有其各自的规定性和适用性,需要分别加以阐述和使用。但在现代条件下,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又具有同一性,信用活动即资金的融通,金融活动中包含着信用关系,这一方面是因为实物信用越来越少,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微不足道;另一方面是由于有较发达的金融市场存在,对投资者来说,买卖股票同债券一样,都是提供信用的工具,因此信用和金融两个范畴在内容上是相同的。

二、信用的本质与特征

(一)信用的本质

1.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信用作为一种借贷行为,贷者把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商品贷放给借者,借者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使用这些货币和商品,到期必须偿还,并按规定支付一定的利息,这使得信用区别于财政分配。财政分配基本上是无偿的,没有直接的返回关系。货币支出以后,分配过程就算结束,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支付利息。信用分配则是有偿的,它作为一种借贷行为必须有借有还,具有直接的返回关系,在偿还时还要按规定支付一定的利息。

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单纯的商品交换关系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双方是对等的交换。当这一行为完成时,双方不存在任何经济上的权利与义务。在信用活动中,一定数量的商品或货币从贷者手中转移到借者手中,并没有同等价值的对立运动,只是商品或货币的使用权让渡,没有改变所有权。当贷款者将货币支付给借款人的时候,并不像商品交换关系那样意味着两者关系的结束,而正是两者关系的开始,只有当本息得到偿还后,才是两者关系的结束。所以,信用是价值单方面的转移,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3.信用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

这种债权债务关系最初是由于商品的赊销和货币的预付而产生的,但随着融资行为和信用制度的广泛建立和发展,债权债务渗透到了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无论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还是个人的消费行为或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活动都依赖债权债务关系。所以从本质上说,信用关系就是债权债务关系,信用行为就是放债和承债行为。

(二)信用的特征

从信用本质的描述中,可以概括出信用的四个基本特征:(1)暂时性。信用关系中实物和货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是暂时的,有一定的期限,没有时间性就意味着所有权和使用权没有分离,这就不是信用关系,而是赠与关系或占有关系。(2)偿还性。实物或货币的暂时让渡是以偿还为先决条件的,债权人贷出实物或货币资金,要求在信用关系结束时,按一定方式得到返回。(3)收益性。信用关系是建立在有偿的基础上的,各信用主体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因此债权人在让渡实物和货币的使用权时,要求在归还时,有一定的增值或者是附加额。(4)风险性。借贷不同于买卖,债务人得到的是商品和货币本身,而债权人仅持有所有权或债权凭证,到期能否收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法律完善程度、道德规范以及债务人的信誉和能力,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三、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一)信用的产生

信用是在私有制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两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与传统农业的分工以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这两次社会大分工,加速了原始社会公有制的瓦解和私有制的产生,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私有制的出现,造成了财富占有的不均,产生了贫富分化。在贫穷阶层中,大部分沦为奴隶,一部分成为所谓的自由民,这部分自由民为生计所迫(生产和生活需要)被迫向富者借贷,于是,产生了信用和信用关系。

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在商品买卖中,由于生产周期的长短不一、商品购销地点的远近不同等因素,造成有的商品生产者出售商品时,商品的购买者却因自己的商品尚未卖出而无钱购买。为了使社会再生产能继续进行下去,出现商品买卖中的延期支付,即信用交易。卖者因赊销产品,成为信用交易中的债权人,而买者则成为信用交易中的债务人,到约定期限,买者再以货币清偿债务,货币在这里不是作为流通手段,而是作为支付手段发挥作用,以实现价值的转移和返还。

信用产生于商品流通,又不局限于商品流通。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入发展,货币的支付手段超出了商品流通的范围;而与货币支付手段相联系的信用关系,也就不仅仅表现为商品的赊购赊销,而是日益表现为货币的借贷。货币成为契约上的一般商品,一方面,一些人手中积累了货币,或者一些生产流转企业在生产流转过程中出现了闲置的货币,需要寻找运用的场所;另一方面,一些人或企业则需要货币用于生活或从事生产经营,从而要求通过信用形式进行货币的调剂。

(二)高利贷信用

1.高利贷信用概述

高利贷信用,简称高利贷,是高利贷资本的运动形式。高利贷资本是指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榨取高额利息的资本,极高的利率是高利贷最明显的特点,高利贷是生息资本的古老形式。

高利贷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高利贷信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成为信用的基本形式。因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小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而小生产经济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经济,任何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都会使小生产者的简单再生产难以继续,家庭生活陷入困境。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或生活或支付地租和各种苛捐杂税,他们不得不高利举债,这就为高利贷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高利贷信用的贷者主要是货币经营者、商人、寺院、教会、庙宇、修道院、富有的奴隶主、封建贵族等,高利贷信用的借者主要是小生产者。此外,剥削者为了买官晋爵或满足奢侈腐化的生活,同样也举债。

2.高利贷信用的特点

(1)高利贷的利率特别高,一般是年率30%~40%,高的可达200%~300%。高利贷的利率之所以特别高,原因有二:第一,小生产者借钱或借物,多用于生产或生活救急之需;剥削者举债,多用于奢侈性消费,并且高利息负担可以转嫁。由于这种非生产性消费的借贷性质所决定,利息率的上限就不受任何约束。第二,在小生产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条件下,高利贷资本的供应小于需求,这为高利贷者索取高息提供了条件。

(2)高利贷具有非生产性。从高利贷资本的来源看,它是奴隶主、封建主、货币经营者、商人、僧侣、寺院等通过各种途径积聚起来的货币资本,不是社会再生产中暂时闲置的资本。从高利贷的用途来看,高利贷资本大多用于生活急需、缴付租税,剥削者举债基本上用于奢侈性的消费,与社会再生产没有直接联系。

(3)高利贷具有保守性。高利贷只具有资本的剥削方式,并不具有资本的生产方式。说它具有资本剥削方式,是因为货币在高利贷者手中是作为资本使用的,通过无偿占有别人的剩余劳动,使货币得到增值;说它不具有资本的生产方式,是因为高利贷的贷放对象无论是小生产者,还是奴隶主或封建主,都是把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而不是当成资本来使用的。因此,高利贷起着维护落后的生产方式的作用,阻碍着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3.高利贷信用的作用

(1)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生。由于高利贷主要采取货币形式,促使小生产者到市场上出卖自己的劳动产品,以获取货币支付高利贷的本息。奴隶主和封建主也把自己剥削来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这就必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2)破坏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高利贷的沉重剥削下,负有债务的小生产者的绝大部分劳动产品,甚至一部分必要的生产资料都转入高利贷者手中,迫使他们在更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再加上负有债务的奴隶主、封建主为了清偿债务而更加残酷地剥削奴隶和农民,从而加剧了生产力的日益衰退。正如马克思所说,高利贷不改变生产方式,而是像寄生虫那样紧紧吸在它的身上,使它虚弱不堪,高利贷吸吮着它的脂膏,使它精疲力竭,并迫使再生产在每况愈下的条件下进行。

在封建社会瓦解并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高利贷信用具有双重作用:首先,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条件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第一,高利贷迫使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沦为无产阶级,为雇佣劳动后备军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第二,高利贷积累大量资财,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积累必要的货币资本。其次,高利贷又具有保守作用。因为小生产占优势的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高利贷最适宜的场所,高利贷者当然不愿这种生产方式覆灭。而且,高利贷的高息也妨碍着高利贷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