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水韵回乡——吴忠
48531500000002

第2章 中国回乡美名扬

吴忠你来过吗?别样的回族风情,热情好客的回族人,让到过吴忠的人心中留恋忘返。吴忠市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回族建筑文化之乡”“中国(吴忠)清真食品基地”“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中国清真美食之乡”,四个“中国号”让回乡美名天下传。

唐肃宗在灵州登基后,借回纥、大食军队平定“安史之乱”。平乱后,这些大食军队中的一部分十兵留居黄河两岸,他们和当地的民族通婚,世代繁衍,时称番客或土生番客,这就是吴忠的回族先民。唐末至五代,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改经灵州,不少相继来华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工匠、农民等在灵州落籍定居。北宋西夏时期,大食及西域各国贡使及商人,许多留居于灵州。唐宋时期是回族先民的初入阶段。

蒙元时,在蒙古帝国的三次西征中,有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西亚人参加了蒙古军队,他们被编为“探马赤军”的“回回军”。这些回回人,有些和当地的土著民族结婚,繁衍生息。一部分蒙古人也逐渐融于回回人之中。

明初,不断有大批回回以“归附土达”“来王土夷”以及“土民”的身份被安置在灵州一带,形成许多回回人聚居点。明朝回回人口迅速增长,清真寺普遍设立,回回人围清真寺而居。这些人都信仰伊斯兰教,都使用汉语,共同的纽带使回回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清初,吴忠一带是回族居住密集区。

新中国成立后,回族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人口有了大幅增长。吴忠市的同心县回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以上。当地回族以农业人口为主,亦农亦商,兼营商业、饮食业很普遍。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以《古兰经》为根本经典。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是:信仰安拉为宇宙唯一的主,信仰《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信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仰死后复活,信仰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安拉的前定。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必须遵行五项功课,即念(时常念诵清真言)、礼(面向麦加克尔白一天做五次礼拜,每礼拜五到清真寺参加聚礼,每年开斋节、古尔邦节参加会礼)、斋(一年中在伊斯兰历9月封斋一个月)、课(按财产比例交纳天课)、朝(有条件的,一生至少去麦加朝觐一次)。

吴忠回族的相亲和婚礼别具特色。男方看上姑娘,愿结良缘,则通过亲友到女方家“探媒”或“说合”。女方亲属也到男方家“看家道”。若各方面都满意,就互道“色俩目”,表示两家同意联姻。此后,男方家择吉日给女方家送“麦海勒”(聘金)、“封子”(用彩纸包装的茶、糖、核桃、枣子等)及高档衣料、贵重物品等。下聘礼订婚,称做“插花”。男方再择结婚良日,多选主麻日或星期日完婚。

结婚当天早晨,男方先请刚做完“晨礼”的阿訇和满拉到家过“尔麦里”,准备“轿车”到女方家,由“娶亲婆”为新娘着妆,插“头花”,蒙“夫巾”,穿“衾衣”。女方家送新娘到男方家,由新郎替新娘摘“头花”,揭“夫巾”。阿訇或证婚人念“尼卡哈”,用阿拉伯语念证婚词或结婚证书。念毕,撒核桃、枣子、糖果等,以示喜庆。众人抢而食之,以为“沾喜”。亲友邻舍送礼道贺,俗称“添情”。主人摆宴款待宾客,俗称“行大事”。新婚之夜还要“闹洞房”,以增添婚礼的喜庆气氛。婚后次日清早,新娘手捧盖碗茶“认大小”(长辈亲属)。好玩的小辈还要耍闹公婆、兄嫂。“认大小“”耍亲”结束后,新娘向男方亲友分别送鞋一双,俗称“抬鞋”。

新婚15日后,新娘再回娘家留居15日,赶制衣鞋。期满后由家人陪同,携新鞋、新衣、肉食返回婆家,俗称“转对月”。今此俗已易,一般在婚后3~5日内,新郎就带新娘到女方家看望,俗称“回门”。也有的男方父母,由新婚夫妇陪同到女方家探望,俗称“认亲家”。双方互相致谢,倍加亲热。

回族人死亡称“无常”或“归真”,忌用“死”字。病人口因气前,要请阿訇念“讨白”(忏悔词)。病人咽气后,守护者即瞑其目,合其嘴,顺其手足,把“埋体”(尸体)放到宽敞的堂屋里,根据埋体的身高、宽窄铺一层干净土在地上,将埋体头北面西置于土上,待“着水”(洗尸)时前放到水床(木床)上。无常在外面的一般直接抬到寺上去送。远离家乡的人,无常哪里就埋在哪里。回族主张速葬,一般是晨亡午葬,晚亡晨葬,最多不过三日。回族实行土葬。

回族素来讲究卫生,重视沐浴。沐浴分大净和小净。大净用吊罐盛水,由上而下,净洗周身三次。小净用汤瓶盛水,依次洗手、净下(洗前、后阴部)、漱口、呛鼻、洗脸、洗肘、抹头、洗脚,除抹头一次外每处各洗三次。凡遇肌体破伤出血、生疮流脓、呕吐,必洗小净。参加聚礼、婚丧仪式及房事、梦遗、妇女行经之后,均沐大净。清真寺建有专供沐浴的水房,家庭备用汤瓶、吊罐。

旧时大多数吴忠回族居住土木结构平房,正屋面南。地主、商绅和官僚建四合院、堡寨和府第。新中国成立后,多建砖木、砖混结构平房。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民致富后,有建二层住宅楼房的,设计、装潢新颖,具有民族风格和现代气派。新居落成,邻舍、亲友前来为主人贺喜,俗称“洗泥”。

婴儿出生后须取经名,以表明其穆斯林身份。取经名时,家人抱婴儿立于门内,阿訇或教长在红纸上书写婴儿出生年月和祈祷词,求真主使他(她)长寿,身体健康,给养丰富,信念坚定,有一切美好的事物。多以圣贤、圣妻或圣女之名取之。

回族传统节日有阿舒拉日、圣纪节、登霄夜、拜拉特夜、法图麦节、盖德尔夜、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其中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最为隆乖。开斋节又称“尔德节”,为伊斯兰历每年9月斋戒期满开斋的日子。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意为“献牲”。这一节日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即伊斯兰历12月10日。吴忠回族这两大节日最为热烈、隆重。

吴忠回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教派和门宦,主要有格底目、哲赫忍耶、伊赫瓦尼、虎夫耶、嘎德林耶等。格底目,阿拉伯语音译,“古老”的意思,也称老教或老古派,大致在明末清初传入吴忠。哲赫忍耶,阿拉伯语音译,“公开”“高扬”之意,故称高赞派或高念派。伊赫瓦尼,阿拉伯语音译,意即兄弟,又称新教、新兴教。虎夫耶,阿拉伯语音译,意即“悄悄地”“暗暗地”,因主张低声诵念而得名,亦称“低念派”。嘎德林耶,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大能。赛莱菲耶,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祖先”“前辈”,俗称“三抬”或“崭新兴教”,对外自称为“圣训派”。

吴忠回族以米、面为丰食,传统食品有馓子、油香等,讲究色、味、形、器及营养。回族严格恪守《古兰经》规定,吃阿訇或其他人诵真主之名宰杀的羊、牛、驼等食草类反刍偶蹄动物肉,不吃马、驴、骡和凶猛禽兽肉,不吃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

吴忠回族的面食种类繁多,选料考究,做工精细,色鲜味美,主要有油炸食品、烙蒸食品、面条等。更具吴忠特色的是回族风味小吃,吴忠手抓羊肉、白水鸡、糊辣羊羔肉、黄河鲶鱼、烩羊杂碎等享誉区内外。吴忠的每个小店,都有自己的特色。人们常说“游在宁夏,吃在吴忠”。

吴忠回族一般不饮酒、吸烟,喜饮盖碗茶。盖碗口大底小,上有盖,下有托盘,造型美观,轻巧玲珑。沏茶配料很有讲究,有“八味茶”“十味茶”等不同的沏法。“八味茶”又叫“八宝茶”,配料有茶叶、白糖(或冰糖)、红枣、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果干等。耳聪目明的长寿回族老人,都有饮盖碗茶的习惯。

吴忠市充分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利,回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和生活习惯受到尊重。同时,不断加大对民族经济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民族特色经济。

吴忠市首先从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开始,已形成从学前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较为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回族女童入学率、回族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大幅提升,吴忠市各类学校回族在校生与吴忠市少数民族适龄受教育人口比例大体相当,高于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累计投入民族教育资金达1.2亿元,新建民族地区学校157所,争取到宁夏回族自治区“百所标准化回民中小学”建设项目12个,建成市级示范回民中小学5所,并将吴忠职业技术学院提升更名为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2007年8月,举办了两届“回族文化宣传周”活动,2008年通过了国家级“两基”评估验收。

吴忠市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总人数比60年前增长了11倍多,3万多名回族干部和回族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精心打造的国际性文化经贸品牌,是“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中国一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三、四届回商大会均在吴忠市举办,回商大会已成为吴忠与国际合作交流、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与国内外友人沟通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2010年,吴忠市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确定为“中国回商大会”永久性会址。回商大会是吴忠市扩大对外开放、打造文化精品、彰显民族特色、实现合作共赢的重头戏,也是考验和检阅吴忠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示回乡人民精神风貌、提升吴忠整体形象的重大活动。

三届回商大会期间,超过5000名的中外嘉宾走进吴忠、了解吴忠,一批国内外媒体和记者对吴忠进行了深度宣传,共有近干家境内外企业和机构参会,签约项目近200个,项目涉及能源、化工、食品、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盾安、伊利、娃哈哈等国内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吴忠,建成投产了一批市场潜力大、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与此同时,回商大会期间,众多的参会者、旅游者也为吴忠市带来了消费潜力,特色旅游、交通运输以及餐饮服务等相关行业获得了巨大商机。

中国回乡的魅力不仅在于她的山川秀美、土地肥沃,更吸引人的是她独特的民风民俗,他们构成了回乡吴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