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2003年"衡阳"11·3"特大火灾坍塌事故震惊全国,消防官兵的集体英雄行为也得到上至中央下至百姓的交口称赞。大火是清晨从一楼商铺烧起的,经过160多名消防官兵3个多小时的扑救,火势基本得到控制。就在消防官兵向火魔发起最后冲击时,八层商住楼突然坍塌,两名消防官兵当场殉职,19名消防官兵被埋在废墟下,形势极其危急。衡阳电视台拍摄的"11·3"悲壮时刻》和衡阳电台采制的专题《永恒的瞬间》真实记录了这一场景。消防官兵舍生忘死,抢救大楼96个住户412名居民全部安全撤离的英雄行为,让受众深深感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再是一句简单的承诺。"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大楼坍塌的瞬间镜头,成为当时全国各媒体播放最频繁的经典画面。"
"同样堪称经典画面的是四川巴中电视台记者在短消息《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中为我们留下的。2003年7月16日凌晨,巴中市遭受30年来罕见的暴雨袭击,一名少年被洪水困在河中的沙丘上,生命危在旦夕。武警战士采取多种方式营救,均因水流湍急而未能成功。眼看沙丘就要被狂泻的洪流吞噬,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武警战士终于驾驶冲锋舟靠近,在急速变小的沙丘被卷走的瞬间,将被困少年一把拽到冲锋舟上,场面扣人心弦,让人无不怦然心动。这一珍贵画面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另一方面,在电视问题新闻的前期采访中,必须强化声音意识,即注意拾录现场的各种声音,以记载更加完整的视听形象。尤其是,"在同期声的现场采访中,更要重视声音形象的真实。如1993年获奖新闻地《代表民心的四次掌声》,报道切入点就是选择人民代表的四次掌声来说明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立场得到了12亿中国人民的衷心支持。1993年3月15日,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开幕式上,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表明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严正立场。李总理这段不到三分钟的讲话里,措辞严正激烈,情绪异常激动,感染了全场代表,2800名代表情绪激昂,以四次持久而热烈的掌声,充分表达了他们对中国政府在香港问题上所持严正立场的支持。中央电视台记者凭着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拍摄了这段具有极高新闻价值的真实声画素材。"
此外,"在一些特殊的场合,由于采访条件的限制,记者只能采录到现场的同期声,而无法拍摄到现场的画面。这时,如果用文字将真实的原因告诉观众,常常会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获奖新闻《惜哉文化》中,记者对主管副市长的采访,由于当事人的拒绝接而无法拍摄到画面,记者只能将摄像机当录音机使用,录下了副市长的三个"无可奉告",并以字幕形式加以突出,观众只闻其声,就能想象这个官僚市长的形象。"
二、电视问题新闻采访的特殊要求
著名记者庹震曾经打过一个既生动又深刻的比方:"生活是座山,新闻是山里的"矿",记者是"矿工"。当"矿工"的,位置在"井下"。离开了"井",也就没有了"矿工",也就没有了新闻。"这段话形象地阐明了"生活"、"新闻"和"记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换个角度来说,既然电视问题新闻是一座有待挖掘的"矿山",那么与矿工采矿时须遵守规章制度一样,现实生活也给记者的"开采"活动提出了某些特殊要求。
1.要以人为本
西汉刘向所编《管子》之《霸言》篇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国领导层和人民群众的共识,成为我国新时期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2003年12月5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实际工作一道去做,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要大力宣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着力营造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良好氛围,深刻阐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由此可见,电视问题新闻也必须坚持"人本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采访观和报道观,从而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帮助人"。
比如,2001年荣获第39届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亚广联)电视信息类大奖的深度报道——《婚礼后的诉讼》,讲述了农村姑娘吉开桃迫于无奈与一青年结婚,仅一周即状告新郎强暴她(未领结婚证)。在乡村传统习俗的视野中,这一行为堪称"异端"。但吉开桃以"夺回我的尊严"为精神支柱,终于用法律捍卫了自身权益。采访前,记者董倩就主动征求了采访对象的意见:"今天我们采访你,让你的形象出现在电视上,可能会对你造成很大的影响,你有这个心理准备吗?"显然,"这种必要的、善意的提醒,当是深度报道记者应该具备的一种职业操守。这不仅体现了对采访对象的一种人文关怀,也体现了节目运行的道德基础。"此外,2000年7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还播出过一期反映当年侵华日军暴行的《羊泉村记忆》。"当一名老妇人叙述到伤心之处时,眼泪慢慢流下。这时记者董倩没有打断老人的情绪,只是伸出手轻轻抚摩老人布满老茧的手,这段镜头长达40多秒。这期节目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沉重的话题,虽然讲述者不介意公开形象,但心情还是很复杂的,记者采访时更要善于察言观色,体现人文关怀。"
应当说,在运用"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办台、兴台的广电媒体中,香港凤凰卫视当属典型。2004年,任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的刘长乐先生就曾阐述过他对"凤凰"的人文精神的定位:"正像马丁·路德·金说过的,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公民本身。凤凰卫视一贯把人文关怀当做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我们最大限度地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尽可能多地把新闻传递给大众,尽可能多地把客观事实展现给社会。我们的镜头总是尽可能地瞄准民众关注的焦点。"9·11"事件、莫斯科人质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事件当中,凤凰把人文关怀做到极至,人的权利至上、人的价值至上,在我们的节目中成为我们最基本的理念。"
的确,"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凤凰历来重视人文关怀,从画面到音乐、解说都融入大量人性化的元素。海若加入抗非报道,第一句话要表达的是感恩:"我发现全世界医护人员真的都很伟大,把病患者的命运放在自己的命运之前,海若感谢你们,并向你们致以最深切的敬意。"海若每天发回的报道,也常常从生命感悟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让观众感受一种真切人文关怀。在吴小莉的宣传片中,观众看到她从主播台到编辑室一路走来,步履匆匆,神态坚定。随后是抱着自己刚满半岁的女儿并握住她的小手,表达了:"面对非典的肆虐,作为一个职业女性,一个母亲,我绝不会退缩……"。女主持人谢亚芳告诉观众如何洗手,男主持人简福疆演示如何戴口罩,等等。这种随处可见的温情的、柔软的瞬间,在音乐响起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热泪盈眶,被深深地感动。"
2.谋定而后动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礼记·中庸》
笔者以为,上述古训同近几年颇为"时髦"的"新闻策划"应属"源"与"流"之关系。"所谓新闻策划,是指根据新闻事实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先入为主"的谋划,对新闻实施解构和整合,掌控报道的节奏,力求对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做到角度新、选材精、立意好、挖掘深、可读性强,全景式地报道新闻,深入反映其本质特征,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扩大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发挥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其实,不但报道需要事先谋划,采访前更需要进行周密的考虑,同时还要在理论、政策、情况、知识、心理、设备等各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问题新闻往往涉及热点、难点、焦点、冰点等事物,而且情况复杂、性质多元,这就要求记者既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又要准确地把握政策界限,从而抨击邪气、鼓舞正气,最终通过艺术性的舆论引导而促成问题的合理解决。所以,在对问题新闻进行采访时,媒体若想赢得主动、进退自如、左右逢源,就应该在科学的"怀疑精神"和思辨性的"问题意识"的指导下,进行必要的全方位的访前"总动员"。
对此,《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阎晋阳先生在《实战新闻策划》一文中的两点经验可资借鉴。其一,"对一般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的策划",比如香港回归、申奥成功等重大事件,"根据时间相对宽裕的特点,从容谋划,精心设置,"语不惊人死不休"。"其二,"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做好对非可预见性突发新闻的报道策划。"其流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策划预备阶段。即发现新闻报道线索、收集与分析各方面信息、确定报道选题和报道效果目标的这段时间。二是方案设计阶段。即根据报道效果目标,对报道结构和报道方式加以设计,最终形成系统的报道设计方案的阶段。三是方案修正阶段,即从报道策划方案付诸实施到报道结束这一过程中,根据报道进展情况不断修正原先的设计方案。"
例如,2001年9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节目披露南京冠生园用"旧馅"做月饼。4日,卫生部紧急通知严查月饼市场。此时,事件影响已波及各地"冠生园"。5日,南京冠生园老板表示:"用陈馅是普遍现象"。此言一出,在即将迎来中秋佳节的前夕,全国月饼市场便一蹶不振。
对于《南京冠生园:年年出炉新月饼,周而复始陈馅料》这则电视问题新闻而言,"在选题之初就有独到之处,是一个事关"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话题。众所周知,月饼市场近年来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质量、价格,但央视的这则报道是抓住了在一家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中所发生的极其阴暗、见不得人的一面,在得到这样一个新闻线索后,怎么拍,能不能拍得到;怎么编,如何编出最佳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从"南冠"一片,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完整的策划轨迹。"
当然,电视问题新闻采访的"运筹帷幄"是一条系统的"动态链",它理应贯穿于采访全程。正如闾丘露薇所言:"我已出发,带着问题上路。"即便在采访现场,记者也须通过新问题的挖掘而对后续采访灵活布局。比如,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运城渗灌工程》中,记者王利芬从蓄水池的地上拔出塞着木头的水管,继而揭开渗灌过程的造假真相;在《死亡名单》那一期节目中,记者曲长缨在太平间核实死亡人名单,从而发现被隐瞒的死难矿工;《"非典"突袭人民医院》中,记者柴静在北大人民医院发现把SARS患者写成普通患者的名单;等等,这些新线索的发现都要求记者迅速思考以判定后续采访方案。
3.铁肩担道义
嘉靖年间,因奏权奸严嵩十大罪状而被杀害的杨继盛,曾为山东济南庙武厅题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对此,李大钊先生极为推崇。他将"辣"字改为"妙"字,并视为座右铭。如今,这副名联已成为我国很多新闻工作者所恪守的职业信条。
由于电视问题新闻往往触及社会时弊或者反映战争、灾害等突发性事件,所以采访工作不仅阻力大、困难多、条件苦,而且有时还面临相当程度的危险性。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真正地担起"道义"、勇敢地仗义执言、无畏地挺身而出。
比如,在2003年衡阳"11·3"特大火灾坍塌事故中,为抓取消防官兵奋勇扑火的镜头,几名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的电视记者因冒险拍摄而身负重伤。再如,2006年2月7日,在一次采访过程中,贵阳电视台记者肖力、节目主持人黄萱、实习生兰松霖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协助民警抓捕持枪歹徒,并用镜头完整地记录下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他们这种临危不惧、恪尽职守的大无畏品质和敬业精神,值得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
根据美国"保护记者委员会"统计,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已来,共有71名记者在那里丧生,而且这一数字中并不包括数十名死在伊拉克炮火中的媒体工作人员。对比越南战争63名记者丧生、朝鲜战争17人、第二次世界大战69人的纪录,该协会执行主席安·库伯说:"很多有战地经验的老记者告诉我们,他们曾经历过从越战到波黑战争的多个战场,却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战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国际新闻负责人克莱默在英国出席国际媒体会议时也说:"报道伊拉克战争已成为新闻史上最危险的任务",记者们是在"用命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