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西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探索
48538500000117

第117章 和谐校园探索(3)

二、学校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学校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

环境教育已经有三十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不断深入和发展的过程,如今已经转型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环境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绿色环境教育——认识自然,关爱自然的环境价值观教育。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价值观教育。英国经济学家E.F.舒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指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传授价值观念,传授如何对待生活。毫无疑问,传授‘技术知识’也是需要的,然而它总是第二位的。”环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要根植“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观念。

绿色环境教育是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接近自然和周围的环境,认识自然的价值,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和谐统一整体,“其亡其亡,系于包桑”,学会尊重自然、尊重他人、敬畏生命,从而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和习惯。

2.素质环境教育——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责任感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就是要使人们树立善待环境的责任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每个人对他人和自然应有伦理关怀的责任和义务[3]。E.F.舒马赫指出:“人类知道自己高于动物,但永远不要忘了崇高的职责……只谈人的尊严而不承认位高权重是不行的。”人们要认识到,地球生态环境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紧密相关,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要世代和谐相处是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

素质环境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自己的行为建立在环境伦理道德基础上,培养负责任的未来公民,使可持续发展由理想变为现实。

3.参与环境教育——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习惯教育。环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人参与,自觉行动。环境教育不只是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环境知识,环境意识也不仅是人们对自然的一个基本的认识和态度,它还体现在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上。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环境保护质量的重要标志。要培养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

参与环境教育是要引导教师和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参与校内外环保活动,培养对环境负责的精神,培育人们具有环境友好的行为习惯和绿色生活方式,使环境保护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环境教育的目标

环境教育的目标也是随着环境教育的发展逐步深化和发展的。1972年的贝尔格莱德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环境教育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进一步提出,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能有效地参与地方、国家和国际上的可持续发展活动。

2003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提出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总目标是:“环境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

环境教育的特点是坚持“关爱自然,全球思考,本地行动”。因此,关爱大自然、获得环境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环境素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形成环境友好行为就成为环境教育的主要目标。

三、大学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创建“绿色大学”

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009年5月7日在高校学习实践活动座谈会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高校办学观,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高校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和自觉行动,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用有所成。”“高校是思想、文化、科技资源的聚集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因此,如何加强环境教育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随着环境教育的发展,国家积极推进绿色中、小学和“绿色大学”的创建,成为促进环境意识的提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1996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到2000年,在全国逐步发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

大学是培养造就未来社会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是未来的国家管理者、工程师、决策者和科学家,是未来社会环境意识的重要体现者,他们环境意识水平的高低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1999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教育部印发的《2001-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明确指出:“在全国高等院校逐步开展绿色大学活动。”

(一)绿色大学的基本内涵

创建绿色大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绿色思想”的大学生[4];建设“绿色校园”的管理模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的环保理念。因此,绿色大学要在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上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学校建设、管理、教学、课程和育人的全过程,致力于全面开展环境文化建设。

绿色大学强调将环境意识和环保行动贯穿在高等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活动中,引导教师和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学生在接受环境教育、获得环境技能的同时,参与环保活动,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学校在进行环境教育的同时,实施环境管理,在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环境和经济双赢的结果。绿色大学主要从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校园建设和环境文化等方面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转变观念,树立生态价值。“绿色”的真正含义是要尊重自然,符合自然规律,是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观。绿色教育就是“为了环境的教育”,“绿色大学”是要在大学的发展和建设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形成环境保护的氛围,使大学的定位不仅是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服务,更重要的是要为恢复自然、建设自然服务。

2.教学环节,全面环境教育。“绿色大学”应当有一整套“绿色教育”体系。要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所有课程,不仅环境专业的学生学习环境知识,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也要开设“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科学导论”等环境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同时,教师的环境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也要不断提高,以适应环境教育的需要。

3.校园建设,建立自然生态系统。“绿色大学”在学校管理体制中应当配置“绿色管理”体制。大学与社会一样也是一个污染源,也是能耗大户。绿色大学要在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污染和生态建设方面成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要改善学校的设施和环境,建设校园大气净化、水污染治理和校园园林景观工程,减少学校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参与环保,形成环境文化。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和教师关注环境问题,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责任意识,并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环境文化是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关系。绿色大学应该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为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文化形态上,从思想上、制度上和建设上形成环境文化。

(二)“绿色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班级

班级是大学的基本组织单元,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的活动都可以从班级中来体现。绿色班级创建是大学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旨在使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贯穿在大学生的管理、教育和集体活动中,并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和运用环境知识的平台。

1.创建绿色班级是绿色大学创建的基础。大学生是高校环境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环境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经济建设的决策和走向,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5]。创建绿色班级,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关注问题、参与环境保护、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创造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绿色大学创建的宗旨。

创建绿色班级是建设绿色大学的出发点。“绿色大学”主要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绿色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因此,要使大学生从思想认识到价值观念,从宣传口号到自觉积极行动上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积极参与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成为可持续观念的倡导者,成为环境保护的先锋。

②创建绿色班级是建设绿色大学的关键。创建绿色班级能够使大学生在实践人与自然和谐观的过程中,养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境责任感[6]。让大学生从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共同创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校园。

③创建绿色班级是建设绿色大学落脚点。创建绿色班级,将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自觉落实在行动上,贯穿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细节上,让环保融入大学生活。引导大学生从“习以为常”中发现问题,从“可解决的问题”做起,提倡节俭的生活方式,把环境保护的口号落实到大学生实际行动中。

2.绿色班级创建的关键环节——以化环学院2006级环境科学班创建绿色班级为例。

组建行动小组,制订行动指南。在创建绿色班级前期,为了使活动更好地开展,要组建骨干小组和行动小组,职责分工、实施和协调工作。制订行动指南和奖励制度,使活动有明确的行动方向和行动计划。

行动指南引导同学们注重教室、实验室等空间和资源的节约,让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资源得到合理循环和共享。提倡节约的、简朴的、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并制订降低污染、垃圾减量、节约和回收资源、节能等环保措施,在个人生活中自觉注重环保、废物再生利用、绿化校园,形成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健康的生活习惯。

②开展绿色班级问卷调查。绿色班级的创建要靠全班同学的努力,为调动同学们的自主性和参与性,首先要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同学们对创建绿色班级的意见以及建议,使这项活动更好地开展。

③绿色班级创建的主要活动项目。

——开展校园使用钢笔的宣传活动;

——开展对学校环保垃圾箱进行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标志活动;

——建议节约教室用电,自习室定点开放;

——组织学习教材(资料)的高年级向低年级的循环利用;

——制作绿色标语和绿色环保方案;

——评比绿色寝室;

——编发《绿色家政手册》,去社区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服务;

——与锦江区督院青少年空间联合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

——参加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环境保护宣传活动。

总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环境教育,在高校广泛开展绿色大学以及绿色班级创建活动,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环境保护的原则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落实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里,从而实现培养具有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推动高校可持续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桂新主编.环境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赵媛.可持续发展案例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王立新主编.环境管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5]王民.环境意识及测评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6]张玉林.生态文明传播——现代环境宣传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坚持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民族大学

郭莹莹

摘要:创建和谐的民族校园是学校全面树立和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目的。为了实现创建和谐民族校园这一目标,首要的是建立一个适应学校需求,又符合全校师生个性需求的学校制度。同时,要将培育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学校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校园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国家,学校是全国唯一一所集合了56个民族的民族院校。创建和谐的民族校园是学校全面树立和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目的。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单位,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新形势下应该更加注重人才的教育与培养,这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此,我们要将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到教育战线中去,从我做起,创建和谐的校园,创建和谐的社会。[郭莹莹,西南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学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在高等教育中也积累了不少的问题,如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解决这些问题、满足社会要求,就需要我们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的信念,做科学发展观的忠诚践行者,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