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西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探索
48538500000121

第121章 和谐校园探索(7)

2.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人文精神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人文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基础并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有的民族院校只是为了一味地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红火表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于校园环境的美化和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校园环境和娱乐文化,离开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也就无法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种形式中去体现民族院校校园文化教育理念中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也就不能深层次地引导学生、塑造学生。

3.校园文化特色不明显。民族院校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中的一员,校园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也应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正是校园文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的号召力、感召力的根源所在。但是,在实际中,民族院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促进校园文化教育理念的形成中,虽然已有一些有特色的元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展现,但尚未体现作为民族院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趋于一般化,个性不明显也不突出,这不利于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也不利于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类所需人才,更不利于提高民族院校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竞争力。

4.切合实际的有效创新不够突出。校园文化建设怎样更好地贴近学校、贴近学生,满足广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需要,怎样把合理地满足需要与科学的引导相结合,这些都离不开创新精神。民族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形式单一,措施、手段还不能与学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实际效果还不够明显。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许多措施都与其他院校有着雷同,缺乏新意,无法有效地将民族院校的特色逐一展示出来。

三、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的“多元一体”文化教育理念

审视当前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发现存在着不少与民族院校教育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要促进各类民族人才的培养,就必须探究问题所在,采取切实措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从而形成“多元一体”文化教育理念。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以人为本”校园文化教育理念,弘扬以人为本的大学精神。真正的大学要以培养“人”为天职。以人为本,不仅能使大学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关注社会的持续发展,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更注重于促使大学形成一种有利于学校师生个性与人格完善的氛围,促使师生在人格方面得到最充分的完善,从而使其建立完整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实际上,民族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学生们往往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其能动性就被忽视了。因此,在新形势下,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发挥能动性。

其次,“以人为本”要以着眼于人的需要、重视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出发,极大地突出人本关怀的价值。民族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从学生的内心情感出发,尽可能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真正用朋友的友情、家长的热情来与他们相处、相交、相知,只有这样才能够了解到学生的真情实感,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在针对学生的同时,也要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对活跃师生文化生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其改变对校园文化建设不成熟的想法,积极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成为校园校园文化建设行列中的一员。

最后,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比较而言,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期、艰苦地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必须科学规划、全面统筹和系统安排,把它纳入民族院校长远发展的规划中,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形成人人都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人人都是校园文化的享受者,努力形成浓郁健康的校园文化,不断提高校园人的生活质量。

2.落实民族政策,树立“民族平等教育”的校园文化教育理念。民族平等教育是民族院校学生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都在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各民族也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中国民族政策的推动下快速发展,尤其在全国民族工作会议后,各民族地区更是进入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多个民族共处一校,使民族平等教育成为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及其他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56个民族习俗各异,经济文化发展也不平衡。这就要求民族院校要更加深入宣传、贯彻、落实“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认真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教育各族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平等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意识、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

与此同时,在各种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教育学生不但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学习其他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物质、精神、行为、制度等文化规则。从行为和心理上尊重其他民族的同学,将民族团结落实到行为和心理上的认同。

3.注重全面协调,树立“统筹建设教育”的校园文化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五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全面协调、统筹进行,不能只建设物质文化而不配套制度文化建设,也不能只注重组织文化而忽视行为文化,更不能轻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目的,在协调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同时要着力创建校园精神文化。

民族院校在组织学生进行各类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全面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学生的专业课程,在实际的活动中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了解学生心理,与学生建立健康、平等的关系,使学生在身心上都得到健康的成长。同时教育学生既要张扬个人的个性,培养各种积极健康的意识和能力,也要充分看到他人的长处和优点,包容他人的优点和不足,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与精神。与此同时,通过校园文化对学生施加影响,将有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同时也有助于发展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无疑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进而养成文明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民族院校在强调校园文化建设之时,决不能只满足于唱唱歌跳跳舞,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为根本的东西——塑造人的灵魂。以塑造健康的灵魂为目标,才有健康的校园文化乃至健康的社会文化。把校园文化仅仅理解为单纯的娱乐是十分肤浅的,深层的校园文化建设才是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4.拓宽活动空间,树立“网络信息教育”的校园文化教育理念。社会在进步,校园文化也必然要随之发展。在新世纪,知识经济已显端倪,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上通信、虚拟技术及软件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数字化学校的建设,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一股发展势头强劲的网络文化占据了校园文化的强势增长点。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建立,使校园主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校园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产生一些新的增长点,校园文化建设就又多了一块新的阵地。丰富的网络资源,增加娱乐项目,给了广大的学生更加自由更加广阔的网络空间,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并且可以在网上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开展各类知识竞赛,进行各类设计制作大赛、征文比赛,开展各类理论学习小组,设立各种网络社团等,这样既能弥补不少民族院校已有网站内容单一、没有新意、新颖性和娱乐性的缺点,又能顺应时代,为校园文化建设拓宽空间。

5.挖掘个性元素,树立“特色文化教育”的校园文化教育理念。民族院校要重视自己学校的优良传统。传统是历史赋予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在积淀学校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继承优良传统,凸现其特色。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不一,只有在立足于这种特殊要求的基础上,才能有利于学生成才。民族院校主要是面向少数民族,面向少数民族地区,为党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所需的各类高素质人才,特别是民族院校所开设的各类学科与院系及培养的双语民族大学生,这是其他普通高校无可比拟的。

开展具有特色化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来自民族地区的双语大学生和其他大学生一样不局限于简单的“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模式,鼓励同学们积极去参加,融入各类协会、社团当中,让他们走入更广阔的生活空间,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将来回到民族地区成为有用之才。由于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展示少数民族的风情,可以增进民族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在民族院校中,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开展以少数民族历史、人文为主线的民族文化展览。在各民族同学彼此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这样也能增进民族院校的大学生与其他高校大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既要以现有校园文化状态为基础,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规划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景。在规划时,要着力以特色立校,以特色确定民族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体现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

6.优化活动过程,树立“创新教育”的校园文化教育理念。校园文化活动从计划、组织、实施到完成是一个系统过程,要获得最佳的效果,必须重视其过程的优化。第一,学校在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明确活动目的。做到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健康向上、达成共识,落脚点客观具体,切实可行。第二,优化主题。主题鲜明,把活动的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融为一体,主题翔实、可行。第三,时机优化。时机包括时间和机遇,时机优化充分把握重大纪念日和校内外发生的具有影响的重大事件所提供的活动机遇。第四,方式和方法优化。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方式和方法没有定式,以条件允许、师生欢迎、效果最佳为选择的标准。特别是不断地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吸引力。传承文化是高校的基本功能,研究文化是高校的研究基础,创新文化是高校的崇高使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提高文化素质、优化育人环境、注重创新能力以及激发创新动力。

四、小结

民族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内重点营造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教学氛围,努力创建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面貌、道德情感一流的教育;对外着重体现出民族院校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充分展示着民族院校的精神风貌,培育特色和社会魅力。和谐宽松的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自我要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出优良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