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西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探索
48538500000122

第122章 就业工作探索(1)

浅析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问题

赵兵

摘要:本文在科学发展观核心理论指导下,全面认识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基本特点,研究分析就业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并对提升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问题提出了一些工作思路。

关键词: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已经成了社会的共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引发的毕业即失业问题,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严重降低了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降低了人们参加各种教育和培训的积极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赵兵,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城市经济的教学工作。]

结合当前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对照中央保增长、保民生的要求,深入查找民族高校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服务指导毕业生就业、加快推进科学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把握民族高校的办学特点和特殊地位,结合实际情况,全面提升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应当是民族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民族高校就业工作的基本定位与特点

民族高等教育是在我国丰富的多民族传统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基础上,立足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与民族政策,以少数民族为主要培养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类高等教育体系。民族院校有着其特殊的办学宗旨,即坚持为少数民族服务和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这是民族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这是其他高校所不能替代的[1]。民族院校既要完成各省区招委下达招收少数民族考生的硬性指标,也要做好对少数民族考生的政策性招生工作,但在出口方面,各民族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却未能获得优惠政策。

因此,民族高校的就业工作既面临这样的限定性因素,又得与其他高校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市场性竞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就业工作的精神层面,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意识不同程度地受到少数民族价值观、思想观及宗教观等影响,表现在校内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就业取向的差异。第二,在就业工作的物质层面,民族高校的建筑物设计和布局、人文景观的设计等,许多都带有民族色彩,这与传承悠久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命脉呈正相关关系,然而,面对东部地区等人才需求大区域来说,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又被深深吸引,表现在内地学生与民族地区学生在就业区域的交叉互动。第三,在就业工作的文化层面,民族高校大学生在就业工作活动的项目、内容和形式又与其他普通高校具有一定的文化差异,在当前面向基层、面向西部的就业导向下,民族高校理应在“西部计划”“特岗计划”“三支一扶”等就业项目中发挥其独特作用。

二、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在这里,就业竞争力理解为大学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面前所展现的个人综合素质、参与竞争意识以及能够胜任特定专业技术岗位的能力。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价值性,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已经为民族地区创造了独特的、持续的价值,成为民族地区的永久型建设人才。二是稀缺性。民族高校培育的人才在民族地区不仅仅具备一般的竞争优势,而是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三是长期性。民族高校所形成的特殊办学体系是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进程中形成的,这种发展态势具有持续性。就业竞争力要素应当包括历史基础、现状条件、资源优势和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内容。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潜在优势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一是条件优势,二是专业优势,三是学科优势。所谓条件优势,是民族高校在地理位置、办学条件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办学基础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它与其他高校形成了特色化发展道路。专业优势是民族高校在民族学等方面形成的原本基础,它虽是先天性的优势,又是需要加以发展和利用的潜在性的优势。学科优势是民族高校在民族地区进行产学研协作而形成的现实优势。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潜在优势是一系列因素的函数,是由各种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大体包括历史基础、经济发展、文化传统、政策因素等。

在分析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潜在优势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正视民族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方面还存在的一些就业劣势。如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民族高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也比较大[2]。由于受当地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影响,在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普遍感到茫然,一旦遇到挫折,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即使大部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都能达到或者超过同等次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由于各种观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与就业市场竞争机制不相适应的因素,就会影响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如何使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潜在优势顺利转变为现实优势,更好地发挥民族高校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加快提升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提升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工作思路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强化校园的文化氛围,才能稳步、协调、健康发展。发展是大学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的大学就业工作,是中国大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经途径[3]。高校的所有工作的落脚点就是育人。因此,民族高校就业工作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逐步形成民族大学就业工作的新格局、新形势、新篇章。

在科学发展观核心理念指导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重点,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这就是民族高校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总体思路。民族高校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就业工作,强化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塑造、熏陶,帮助他们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坚强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大力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学科体系,按照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民族院校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上要建立全方位地为社会服务的指导思想。打破传统的只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思想,扩展为为全社会培养人才的观念。要改变过去高校招生与就业脱节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加强对人才市场的调查和预测。根据调查结果调整专业结构,将需要与可能相结合,将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招生、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相结合,做到专业设置与市场变化、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保证按社会的需求来进行招生和人才培养,从根源上消除影响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因素。

2.推动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开展社团文化活动,宣传引导就业指导工作。民族高校应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体现就业指导特色,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第一,广泛利用各种媒体阵地进行宣传指导。利用学校的校园景观建筑实体、平面媒体和广播站、网站等开辟就业指导专题或互动栏目,针对在校生不同阶段所遇到的就业问题印刷出版相应的专刊、专版,强势灌输适应时代的就业观念,使学生潜移默化受教育〔4〕。第二,精心设计就业指导品牌活动。在日常就业指导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形势等为主题的“就业指导宣传月”,系统化、集中化、大众化地举办各类就业指导活动,如相关论坛、讲座、模拟招聘大赛、创业大赛、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在职业测评基础上加强有效指导。民族高校的部分学生来源于民族地区,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其自身性格特征具有特殊性。民族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和相关院系应当培训专门人员为在校生开展职业测评,并推进测评结果在职业选择、职业发展中的应用,使每个民族大学生都能认识自我性格特征,以便解决择业盲目性,从而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进一步提升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正确把握校园文化的思想内涵,结合民族高校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发展方向,既要继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又要结合时代特点和现代社会进行创新,与时俱进,保持特色,使之具有长久的生命力〔5〕。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我们要坚持把塑造灵魂、潜移品性、娱乐身心、陶冶性情、培养情操作为指导思想,培育学生树立上岗就业、择业成才意识,使校园文化活动广泛体现就业导向意识。

3.建立职业指导体系,健全就业服务网,实施全员全方位的就业服务。民族高校要组织相关专家和社会各层次人员及时了解就业工作动态,针对民族大学生特点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创新职业指导的方式和内容。建立毕业生资源信息、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网,实现资源共享〔6〕。方便用人单位在网上选拔民族高校的毕业生,在校生也可在网上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规模、现状、职位空缺及需求等,并通过网上报名应聘,节约人力物力,避免招聘及应聘的盲目性和无序性。通过实习基地建设加深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学生应当有目的选择实习单位进行见习工作。

总之,提高民族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既需要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需要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介入,还需要就业服务的全程指导。通过民族高校大学生树立竞争观念和营销理念,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才能在社会提供的公平招聘制度和环境下得到更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扎西等.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第5期.

[2]白树泉,刘宪春.当前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浅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文),2008年第1期.

[3]倪荣臻.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J〕.学术论丛,2009年第1期.

[4]赵兵.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就业指导功能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第16期.

[5]赵兵.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增刊),2009年第2期.

[6]余昌海,张劲.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8期.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认识

邓康云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化,每年数百万大学本科毕业生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进入劳动力就业市场,党和政府把引导、安置这样一支高素质的就业队伍放在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更加凸出的优先位置上,各级党委、政府也纷纷把大学生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予以高度重视,高等学校及各职能部门更是设立专门机构,拨出专项经费,把学生就业工作提高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凸出的位置上,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行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2006年中组部、教育部等14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加大了财政专项补贴、免费人事代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扶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完善就业和服务及保障体系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党中央、国务院把就业工作作为一项治国安邦的重要内容写入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可见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而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就业工作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它与城市下岗工人的再就业,新增人口的就业及农民工进城的就业工作有着更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引导这样一支就业大军顺利完成就业是一项相当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有许多理论上的东西需要进一步探索,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完善。[邓康云,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