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校企合作是企业自身科学发展的需要
高等学校是重要的人才储备基地,往往科研能力较强、水平较高,在某些领域甚至是站在知识前沿,引领学科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科研设备资源,扩大自己的研发力量,为自己行业、自己企业创新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可以通过合作直接利用学校现成的技术与成果,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现实需求开设一些应用课程、一些实训项目,缩短技术人才在企业的再培养周期。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让学生在自己企业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并从中选拔优秀毕业生加盟自己的企业,强化自己的人力资源优势。
4.校企合作是提高民族工科人才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民族工科学生的就业率是我们基础而艰巨的工作之一。众所周知,整个社会人力资源总量供大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首先是大学毕业生绝对人数逐年增加:2006年为413万,2007年480万,2008年559万、2009年高达610万。其次,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原来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有所减少,代之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企业,企业对人才需求量的增长比例甚至小于GDP的增长。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快,水平不高,加之公务员队伍分流,军队裁军,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等原因,加剧了就业压力。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和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如何提高工科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其大学生的应用能力无疑是其重要方面,校企合作就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二、民族工科教育开展校企合作的方法与途径
1.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大胆变革人才培养计划、拓展专业方向、推进课程置换
专业设置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民族工科教育结合的纽带。民族高等工科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那些社会需求量小,甚至没有需求的专业要大胆地停办或转型,对社会需要量大或急需的专业要扩大招生规模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大胆改革课程设置,对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要强化理论学习的系统性与扎实性,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对一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课程设置、实习计划、实训项目的选择等,可以大胆邀请企业高管、高素质技术人才参与。这样,学校可以零距离了解企业对人才素质与技能的需求,以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掌握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同时,通过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学生可以适时掌握几种业界领先的厂家产品或技术,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应用,甚至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关键技能,从而提升自己从事相关行业的技术素养,提高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2.以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技能为目标,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就业基地,切实开展实践性教学工作
传统的民族工科教育,往往重理论轻实践。而民族地区对工科人才的需求集中体现在应用能力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理所当然成为民族工科人才培养的方向。一些用人单位只招收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其实就是看重其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相当多的企业喜欢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是因为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往往较强的缘故。西南民族大学电信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从改革实验教学、建立长虹集团实习基地、清风岭教学电厂实习基地、四川华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固定的实习基地、规范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方面着手,大胆探索民族工科学生工程素质与工程技能的培养途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离办人民满意的工科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西南民族大学电信学院进行了更大胆的探索与实践。2008年,学院与国内通信行业的领军企业——华为公司、中兴公司成都培训中心共建了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实现了专业实验设备、师资等资源共享。学校不需要投入,学生就可以在先进的专业实验室完成专业实验、就近开展专业实训、完成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通过实习与实训,学生不仅零距离了解、感悟企业文化,掌握本行业先进技术,强化自己的工程意识,提高自己工程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第一年该公司就接收了十多名通信专业毕业生,其效果超过预期,从而更加坚定了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决心与信心。在此基础上,学院拟与成都高新区、深圳工业园区的一些知名企业签署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就业基地协议,开展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不仅开展实习、实训,而且开展毕业设计方面的合作,甚至调整实习、实训计划,延长实习、实训时间,甚至顶岗实习。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工科教育科学发展。
3.大胆推行校企人才互动,实现人力资源共享
毋庸置疑,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民族工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拥有了相当数量的博士、硕士、教授、副教授,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基本合理。但民族工科学院与企业在人力资源交流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方面,民族工科学院与企业、生产单位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明显偏少;工科学院专家教授深入生产一线,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开展科技攻关的力度明显不够;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明显偏低。不少教师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工厂、企业工作或参与其工作的经历,也没有长期从事实验教学与研究的经历,工程意识不强、工程技能偏低。另一方面,企业科研力量往往应用能力较强,对理论知识、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不如高等院校,如果企业的科研队伍得到高校师资的支持,其研发能力必将得到较大提高。加强科研力量的校企合作,必将实现校企双赢。
民族工科学院应该大胆推行校企人才互动,一是全力支持企业创新、新产品研发、技术革新,使企业从合作互动中得到益处,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二是聘请企业领导、技术权威作学院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邀请他们到学校作专题讲座,介绍企业文化、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介绍新产品、新技术等。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要有计划,要系统、扎实,最好能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三是要大胆打破常规,不要太多地受学历、职称等限制,聘请企业技术权威、技术骨干到学校实验室兼职,聘请他们指导学生实验、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四是派遣部分专任教师到实习基地企业兼职或顶岗工作,以此提高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工程技能。西南民族大学电信学院实习基地清风岭教学电厂与成都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就实现了师资力量的互动与交流,实践证明,对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十分有益。
4.扎实开展科研合作,增强办学实力
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科研合作。一是学校的专家教授直接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与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帮助企业进行技术革新,甚至参与技术维护与支持,以此增强企业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二是在企业推行科研成果转化,将学校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同时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三是依托企业平台,实现校企联合申报科研课题,既可以是各级政府的重点课题、攻关课题,也可以是企业自身的横向课题。四是依托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及项目孵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西南民族大学电信学院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自2008年以来,学院与北京凌阳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学生中开展“凌阳”杯电子设计大赛,有效地推进了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与企业合作孵化了一些既适合本科学生,同时又具有一定潜在市场的项目。其效果超过预期。比如,“基于EasyARM1138的公交运行监控系统”获得2008年第三届“ZLG杯”中国大学生ARM嵌入式系统电子设计竞赛立项及周立功公司的资助;“‘音乐狗’新型汽车彩铃语音防盗器”于2008年获得了国家专利。完成该项目研制工作的团队,依托该产品以技术入股成都圣帕电子有限公司,实现了自主创业。
综上所述,民族工科教育发展过程中切实开展校企合作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加强和改进民族工科教育开展校企合作的方法与途径,对培养应用型民族工科人才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民族工科教育开展校企合作有基础、有条件、有成效、有前途,民族工科教育应该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之路。
法学本科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二重性探讨
冉翚
摘要:法学本科教育应当是法学理论教育与法律实务教育、专业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的统一。实现法学专业教育和司法考试的对立统一,在制度设计和教育方法上进行改革,最大限度地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是目前法学本科教育模式下的现实性选择。
关键词:法学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
一、法学本科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之争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我国各高等院校的法学院系一直将法学教育定位为理论型人才培养的精英教育。随着近二十年的人才输送,各法学教育与研究机构的用人需求已趋于相对饱和。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规模空前扩张,尤其是我国实行的司法职业资格考试后,使我国的法学教育在教学模式和教育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愈发突出,这一切都促使学界对我国的法学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的定位进行重新思考,即我国的法学本科阶段的教育究竟应当是素质教育还是职业训练。[冉翚(1968-),女,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从历史上看,我国就有“自秦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建立统一的法律制度,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垄断专学,形成历史上的独特的‘以吏为师’的法学教育模式”[1]。另外,就我国所秉承的大陆法系的法律传统而言,其法学教育有着以下基本特征,即一是强调系统性、理论性和完整性的有机统一;二是法典化的系统教育成为定势;三是法学教育的性质是一般的人文科学教育,而非职业训练。因此,坚持我国的法学高等教育应以培养素质教育为主的学者认为,法学素质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而职业品质内在地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职业信仰和思维方式,外在地表现为处理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2]。中国高等法学教育应当是培养各类法律专门人才,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完整的人格,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知识,能综合运用知识的法学人才。按照上述目标,中国法学教育的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应当具有的能力包括:①具有尚法精神和正义观念和品质;②具有基本法学基础和知识,具有基本的研究技术和方法;③创新知识和能力,了解前沿知识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3]。持反对观点的学者则认为,将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专业教育,“必然导致大量法学院系的毕业生进入法律实务界以后,难以胜任和适应具体的法律实务,使学生的能力和社会的实际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4]。把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局限在法律职业上,已是陈旧的教育观念[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