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西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探索
48538500000053

第53章 教学改革探索(17)

三是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高校工科物理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思考和探索。大学物理实验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必修通识课程,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因此,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重视实验教学,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长期的实验教学和改革实践,我们认为,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教育为目标”的实验教学理念。为实现实验教学可持续发展,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

一是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放在实验教学管理工作首位。要保证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关键是做好实验教学计划,对一些重要和具有广泛性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单独设课,实现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力求突破理论课授课体系的制约,使实验课程能够按照实验技术自身的系统学与科学性进行教学。根据民族高校学生结构特点,积极鼓励实验教师开展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教材的自主编写工作,开展实验教学资料(主要指实验教学法指导书)的编写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标准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的参考数据)制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监控实验教学进行状况,包括实验项目完成情况、学生实验报告批改、实验考试或考核、实验教学质量分析及学生和教师意见反馈。

二是积极组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工作中,要始终把组织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为实验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来抓。进行学生创新项目孵化的探索,组织学生参加项目孵化。探索学生成为科研助手的可行性,管理模式和与之适应的研发方向,建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主要基于学生的项目孵化组织。该组织的项目来源主要有自创、教师科研项目、承接外包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三是建议有针对性地开设预备性实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民族学生和边疆学生来自于偏远地区,绝大部分学生中学没有做过物理实验,因此针对这个特点,建议开设预备实验,以使学生能更好地进入后续实验课程学习。这些实验的开设可以很好地解决民族学生和边疆学生在实验基础知识方面的欠缺,应该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是建议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在原有普通物理实验的基础上,扩充近代物理实验,并将设计性实验项目和部分近代物理实验放到普通物理实验中,通过改变使其成为设计性实验。

五是应建立综合物理实验室,统一由学院管理。设立多组与学科发展和教师科研紧密相连的研究创新型实验,为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六是建议加强综合物理实验体系的建设。综合物理实验是研究、创新型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通过引入现代技术,开设与学校物理学、材料物理等学科发展紧密相连的研究创新型实验等措施,使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更加体现时代性和先进性;可通过改造、自制实验仪器,拓展实验方法、丰富实验内容,使得原有的、内容单一的实验,在内容和方法上具有一定的深度,成为研究和创新性实验;可将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

七是建议加快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实验室本身是信息网络、信息通信、智能化等产、学、研相结合的基地,作为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管理业必须实现信息化管理。应该通过网络公布实验室设置和实验教学项目的相关内容,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可以从校园网上查询全校所有教学实验室和已开设实验项目,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网上预约实验,实现实验室全面开放,并建立实验教学网上反馈系统,随时了解实验教学的情况。在新世纪,民族高校建设有着巨大潜力,工科物理实验教学也同样大有发展空间。我们应该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精神,立足民族高校自身特点,全面审视民族工科物理实验教育教学实践,坚持一切工作以学生为本,努力突破发展瓶颈,为实现民族工科物理实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教育国际化与民族高校发展的再思考

刘兴全 肖琼郎玉屏康小玲罗萍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势不可当,高等教育国际化对高校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民族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化的浪潮中,只有不断调整战略,积极应对,强化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并付诸实践,其办学空间才会得到更大的拓展,才能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发展壮大,从而更好地实现“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

一、教育国际化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全球化趋势;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变成为“地球村”,“村民”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需;以往世界各国所面临的许多国内问题都已变成了国家间和国际的问题,越来越需要多国以至于世界各国参与合作来共同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便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②。[刘兴全,西南民族大学科技处处长,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第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一)经济全球化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场规模的扩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从而对各国经济增长发挥了很大作用。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为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世纪60年代初,全世界在校大学生为1300万人,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增加到8300万人[杨德广.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高教研究》周报(增刊),2002.12.31。]。受教育程度提高以后,人们已不满足在国内学习,而把眼光放远到国外高校。五六十年代,我国极少有人到外国去留学,而1992年以来,我国已有30万人出国留学。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1978—2007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21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累计接受来华国际学生124万余人次,仅2007年,就有来自188个国家/地区的19万余名国际学生在我国544所高等学校和其他教学科研机构学习。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对外开放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教育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条件,从而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经济上的广泛交流必然带来文化上和教育上的广泛交流。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参与国了解彼此的文化特点、历史背景、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谈判,与他们建立起经济关系。同时,经济全球化以及资本、技术的全球流动,使得知识及科学技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资本及技术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也是全球流动的,这就必然导致教育,主要是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要求其培养出来的人必须了解国际经济,了解国际社会,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经济全球化的走向,促使各国的教育系统必须培养越来越多精通世界经济贸易和管理人才、跨国公司的经营人才、国际谈判人才、驻外服务人员和加入国际组织的人才,从而促使各国的教育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而走向国际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物质基础,它又反过来要求高等教育加强国际交流、培养适应全球化的高素质人才、发展国际教育产业。因此,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然产物,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二)加入WTO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

WTO是世界上唯一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通过约束各国政府的贸易政策,为国际商业提供一种基本的法律规则。2001年我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就教育而言,“入世”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主要来自于“入世”后我国对教育服务所作的相应承诺和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在教育领域,除军事、警察、政治和党校等特殊的教育领域和义务教育外,中国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务等5个项目上均许可外方为我提供教育服务。在教育服务提供方式上,对跨境交付的教育服务未作承诺;对境外教育消费未做任何限制;允许商业存在,即允许中外合作办学,但不一定给予国民待遇;对自然人流动,承诺具有一定资格的境外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应中国学校或教育机构聘用或邀请,可以来中国提供教育服务。由此可见,入世意味着我国与WTO其他成员国之间跨越国界的教育服务和求学活动必将与日俱增,中国必然要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开放教育市场,依据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与合作。而世贸组织成员在教育领域的相应承诺,将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一系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更好地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先进的经验,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三)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家大大增加了对高校的投入,高校也就有更多的经费用于国际交流与对外开放。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五年来,全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累计2.43万亿元,比五年前增长1.26倍”。2007年中央财政支出用于教育的投入比上一年增长76%;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将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赵秀红,余冠仕.两会聚焦:依法保障经费投入确保教育优先发展,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08-03-09]这些教育投入将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供有力保障。

二、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充分重视国际化问题

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推动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办好民族高等教育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趋势下,不进行对外开放,是不可能办好任何高等教育的,民族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因此,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充分重视国际化问题。

(一)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对于一个在科技上处于追赶阶段的国家,提升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就意味着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提升其国际影响。我国目前在教育和科技领域更多的还是追赶者,民族高等教育尤其如此。因此,对于民族高等教育,是否有能力与科技文化处于强势的国家的大学建立联系,并与之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这个前提下,提高民族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就意味着提高追赶的速度,缩短与国际一流大学的距离,最终提升其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