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建设现代化民族大学的必然要求
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在2005年12月29日的《在全国民族院校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指出:“要有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办大学的理念,强化国际意识。今天办大学,应当有世界眼光。敏锐地看到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等发展趋势对民族院校的影响,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办大学的理念、机制和方法,打开渠道,增加国际交流。办开放的大学,在对外开放中办好大学。”[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教育部民族教育司.蓬勃发展的中国民族院校.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2.]有鉴于此,不少民族高校在“十一五”期间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所谓“现代化”,含义非常丰富,其中之一就是办学的国际化,即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增设国际教育课程,扩大人才互相交流,加强科研多边合作,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各国互相承认学历,推行国际合作办学等。充分利用世界上一切能够利用的教育资源,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所用,为各院校的教育科研服务。可以说,民族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是民族高等院校走向世界,建设成一流民族大学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民族高等学校工作的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高等院校自身的发展和办学实力的增强。
(三)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民族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高等教育为我国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民族高等教育不仅要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种人才,而且要为民族地区改革发展服好务,包括为民族地区的政府决策服务,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为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服务。因此,民族高等教育应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状况,认准当今世界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创立更多的品牌专业,发扬自己的民族品牌优势,建立既顺应当前时代发展需要,又符合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特点的学科专业结构。同时,要善于打破学科界线,组建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社会需要的学科群,有选择地建设一批与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兴学科,加强这些学科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有针对性的科研机构和重点科研项目建设,使这些学科与项目在起点上就与国际水平同步,以更好更快地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
三、关于民族高校进一步提高国际化程度的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化水平逐渐成为评价一所学校办学的重要指标,从目前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来看,民族高校必须面向世界,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其办学才会更具生机与活力。
(一)树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新华社2007-10-15,http://cpc.people.com.cn/GB/104019/104098/6378312.html]。因此,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建设必须以此为中心,围绕建构新的国际化理念展开。在此基础上,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纠正关门主义的片面观念,改造旧的发展观念,建立新的高等教育国际观。有人担心高等教育国际化会给我国教育带来资本主义的文化渗透,带来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在青年学生中产生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影响是客观存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去认识、如何去消除这种负面影响。也有人认为,国际社会的动荡与稳定,民族问题的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观念里总觉得对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搞不好也容易出政治问题,这些观念其实是杞人忧天,在事实面前会不攻自破。民族高等教育实行国际化,是把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科学技术带到中国,带到中国民族地区,并与中国改革开放、民族政策和民族地区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各民族共同和谐发展,是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一致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重要措施。只有落实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发展强大了,政权就能真正得到巩固。同时,中国的发展,中国民族地区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只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积极主动地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结合自身优势,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民族高等教育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二)提高民族高校国际化程度的思路与对策
1.扎实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对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民族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化程度有着独特的优势。自改革开放以来至2007年底,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1000多项,分布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但是,民族高校在这其中的份额并不多。教育部要求,到2020年,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建成若干所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一大批培养国内急需人才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扎实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民族高等教育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增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有关规定,鼓励和支持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教育机构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积极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短缺及空白学科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大力增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每个民族高校应具体制订出自己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量化指标,如中央民族大学明确提出,到2010年争取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的大学和学术机构总数达到30所左右,与3~5所世界一流大学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优质课程和智力资源,开展合作研究。此外,搞中外合作办学,不应该仅仅停留或满足于花哨的签字仪式上,而应把重点放在对协议的执行上,实实在在地推动项目的发展与合作。
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层次。搞好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关键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民族高等学校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时,要事先做好周密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精选合作伙伴,选好学科领域,签好合作协议。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对先进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的消化吸收和创造利用,以此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层次。具体到合作的层次,目前,民族高校已经与国外高校合作培养专科生、本科生以及硕士生,但还没有一所学校与国外合作培养博士生,因此,民族高校应该尽快填补这个空白,在急需的专业领域开展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
2.创新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机制,增强民族高校的国际化办学能力。外国专家学者和教师来我国民族高校任教或短期讲学有助于各民族高校学习和了解国外优势学科发展的成果和动态,分享先进的教学科研理念,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因此,各民族高校应该结合其各项事业发展特别是学科建设的需要,加大引进国外短期专家的力度,积极争取“国外长期专家专项基金”,吸引更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来民族高校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拓宽引智工作渠道。目前,民族高校基本上还局限于通过国家外国文教专家局的平台和经费来进行引智工作。其实,自1990年以来,为鼓励和支持教育的对外开放,教育部联合各部委设立了各种各样的项目,如“春晖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111计划”以及“海外名师引进计划”等,这些项目无一例外的都是引进高层次、高质量的外专项目,民族高校应针对自己的重点学科努力申请这些上水平上台阶的项目,以拓宽民族高等教育引智工作渠道,提高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层次。
开拓引智工作的视野。引智工作,尤其是引智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需要有国际化的人才观以及国际化的人才管理观,以改革和创新的思路拓宽引智工作的视野,外国引进人才是人才,国内人才出国学习进修后依然是人才。要制定和实施引进海外高级人才规划,重点引进高级智力,特别是那些能够迅速提高学校较为薄弱但又急需的学科领域教学与科研水平的优秀人才。
创新引智工作环境。创新引智环境指国际人才引进后工作持久性和稳定性的问题。我们不但要能引进人才,还要能留住人才,创新人才使用机制。面对人才流动全球化趋势,今后吸引人才不仅要提高待遇,更要靠创造公平竞争和激励机制齐全的用人机制。
3.合作科研,提升民族高校的科研水平。大学高水平科研课题的设立是与国际学术交流直接相关的,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参加国际会议,交换最新科研资料,教师也只有了解到各个学科的世界学术前沿,才有可能确立最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同时,高水平、重大科研课题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本身就是国际化的,一个科研项目的完成往往是多个国家的众多学者集体协作的结果。离开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科学研究的开展是难以取得高水平的重大成果的。除外专项目这个平台外,民族高校应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及重点学科建设,积极主动地与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加强联系与合作,设立联合实验室和联合研究所,共同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把握国际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优秀人才,提高我国民族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以及科技创新能力。
4.以灿烂的民族文化为吸引力,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民族高校应利用其民族文化丰富、基础教育扎实、学费较低等特点,更大规模地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同时,要抓住入世后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交流全方位的展开,世界上对汉语教学的需求加大的有利时机,积极提供对外汉语教学服务,大力开拓国际教育市场。据中国教育部相关预测数据显示,到2012年,我国来华留学生规模将达20万人;到2020年,在华留学生规模将达到50万人。民族高校应与教育部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政策相一致,坚持“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原则,通过大力实施“留学中国民族高校”计划,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扩大留学生规模;争取各种级别的奖学金名额,扩大留学生来源渠道;优化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高教育国际服务质量,以良好的口碑效应吸引学生。
民族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办好民族高等教育,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对内对外开放意义重大。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极好的历史机遇,民族高等教育要结合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顺应发展潮流,不断提高国际化程度,在培养具有民族特色和国际化学识的复合型人才中凝练新优势,取得新成果,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民族高校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探索
张金华
摘要:在当前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艺术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面临难得的大好时机,只要充分抓住这一机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人为本,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民族高校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可从四个方面考虑:办学特色是民族高校艺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提高教学质量是民族高校艺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融入民族艺术是民族高校艺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学科交叉融合是民族高校艺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民族,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路径
随着世界教育形势的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不断深化,高等艺术教育也呈现迅速而多样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艺术学科在结构上得到调整、完善和空前的发展,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教学水平较高的艺术教育教学体系,招收艺术类专业的院校数量也不断增加,不仅艺术类院校扩大招生,各类综合性院校也开始招收艺术专业学生。专业艺术院校不断扩大发展规模、深化发展模式,综合类院校也积极开展专业艺术教育,拓展艺术学科,艺术类教育已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由单科专业院校向综合、多科类院校发展,高等艺术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张金华,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