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积累:
1.熟悉交谈的人际沟通含义;
2.理解口语交际的艺术性内涵。
技能培养:
1.掌握幽默、委婉、预伏表达等交谈策略;
2.练习人际沟通基本语言技巧。
交谈是一门艺术,它和所有的技巧手段一样也可以通过反复实践和不断总结经验而得到提高。在人际交往中,交谈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往往有着特定的目的。恭敬有礼的话语温暖人心;恶语伤人,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刻薄、冷淡。中国人对说话的境界的认识,有人归结为三种:最高的是忘言,如禅宗所谓“开口便错”,所有言说,到头来全是废话,不如无语。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慎言是小心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寡言和讷于言多半是性格生成的,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安静的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德。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说话有“术”,“能说会道”确是一种本领。古有“一语千金”之说,也有“妙语退敌兵”之事。可见,会说、巧说是何等重要。因此,应重视“说”的作用,讲究“说”的艺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语言的学习与积累,针对不同的场合和对象,选用最得体、最恰当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力争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第一节交谈过程
一、交谈的含义
(一)交谈的概念
交谈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围绕一个或几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交替发言,相互承接,双向反馈,交流看法,达到沟通思想或愉悦神情为目的的口语表达活动。交谈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日常聊天、谈心、座谈讨论、谈判、对话、推销、规劝等。人类是群居的社会动物,相互依靠而赖以生存,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其间的沟通主渠道是语言。在当今现代社会中成为人们广为关注的人缘,俗称“人脉”。有钱比不过“有人”、事业从“人脉”开始,人缘变财源;在人脉网中提升、直至打造黄金人脉组合等。所有这些,都要通过语言沟通渠道,都意味着人际沟通中的交谈绝不等同于无谓的闲聊。
(二)交谈的特点
1.随机性
话题、程序、人员都不确定。而且用词面广,语汇丰富。交谈是随意性很强的反应性言语活动,它具有临时性、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会话的双方由于临时受到对方发言的制约,在表达和理解方面都对心智提出了较高要求。所以,交谈也是锻炼口才应对的初级阶段。
2.互动性
双向交流,需要理解、反馈。即使是人的尊重和价值也只有在人际互动之中才能实现,而不可能自己独立表现。参与方要注意对别人的讲话及时回应,在听解他方的前言、后语之后,随其言辞所涉而谈,即所谓话赶话。这样顺承而下,即对讨论的话题内容不断补充并逐渐深化其思想。例如,两名员工议论厂里改革问题,谈到个别领导缺乏硬碰硬精神。甲:工厂长对改革不是没有一套打算,就是遇到有些部门的顽固堡垒,他不敢碰。乙:工厂长不敢“虎口拔牙”,生产局面就一定改不了。
3.简缩性
采用日常口语,句子短小、简洁,浅显易懂;辅以神态、语境,使口语精练、传神。有的事物不言而喻,有的意思心照不宣;再加上眉飞色舞的表情,举手投足的动作,都以非语言的形式补充替代着双方会话中省略了的语言成分。
(三)交谈的类型
因工作业务需要而正式组织的专场交谈有以下基本类型。
1.交互情形
(1)并列式。双边或多边的交谈情形,有明确的相互交流倾向。交谈方平等,都要表述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讨论、座谈、洽谈。
(2)主辅式。交谈双方由于目的不同,各自地位和作用存在差异。其中一方为主要发言人,他方充当受话人。例如:记者采访、医生问诊、调查询问。
2.主动情形
交谈一方出于特定目的,游说对方。例如:谈心、作思想工作、自荐、劝导安慰。3.论辩情形交谈双方对特定话题各抒己见,通过辩论来探求真理,分清是非。例如:学术讨论、法庭辩论。
二、交谈的适应
(一)聆听
在交谈中首先要学会聆听别人的谈话,要认真地表现出对对方及其谈话的兴趣。这是起码的礼貌行为,也是交谈取得成功的基础。当自己交替成为听者时,对对方的谈话,应该专心倾听、能动理解。专心倾听,不仅要用耳,而且要用全部身心,不仅是对声音的吸收,更是对意义的理解。听者如果对谈话内容漫不经心,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左耳进右耳出,那就很难和对方进行沟通,更无法取得较好的谈话效果。但聆听并不是一种完全被动、消极的态势;而是积极参与交谈,了解交谈对方的重要言语行为。聆听必须时有反应,可通过点头、微笑、手势、体态、语言等作出积极反应,鼓励对方完整地说出他的意思。美国有一位外交家曾评价周恩来的交际风格:“凡是亲身会见过他的人几乎都不会忘记他。他身上焕发着一种吸引人的力量。长得英俊固然是一部分原因,但是使人获得第一印象的是他的眼睛……你会感到他全神贯注于你,他会记住你和你说的话。这是一种使人一见之下顿感亲切的罕有天赋。”其实这也说不上天赋,倒是一种洞察他人内心世界的良好态势。俗话说:“出门观天色,进门看脸色。”善于以聆听的姿态暗中察颜观色、察觉对方哪怕细微体态语势并作出恰当反应的人,才能有效地驾驭和控制交谈,也才能于不知不觉中实现交谈目标并拥有良好人际关系。
例如,主人一面跟客人说话,一面眼往别处看,同时有人在小声讲话,这表明刚才客人的来访打断了什么重要的事。主人心里惦记着那件事,虽然在接待客人,却已是心不在焉。这时客人明智的做法是什么呢?一个两全其美的请求:“您一定很忙,我就不打扰了。稍后再联系吧?”
再说“听话听音”。传说有个穷人患病,病情渐渐沉重,医生说他没有希望了。病人祷告众神,说如果能病好下床的话,一定设百牛祭,送礼还愿。他妻子正站在旁边,听他这么说,便问道:“你从哪儿弄这笔钱来还愿呀?”他回答说:“你以为神让我病好下床,是为了向我要这些东西吗?”故事中妻子根本没有领会丈夫的言外之意。实际上不想做的事情,人们倒最容易答应下来。虽说有时候心口不一,其内心的想法,却不知不觉从人们语言中流露出来。所以,聆听察言是很有讲究的沟通技巧。当与人交谈时,只要留心,就可以从谈话中探晓他人的内心世界。
(二)平等沟通
成功的交谈需要感情的交流,心灵的融会。良好的说话态度是交谈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交谈的各方无论身份尊卑、职务高低都有同等发言的权利,包括人格上的平等和机会上的平等。不仅要当一个发言者,也要耐心倾听别人,让人感到被尊重和接纳。如果别人有话要说,应该礼让。
1.互相尊重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一个尊重自己的人,心里会由衷感到欢快、亲近,并情不自禁的以同样的态度给以回报,甚至本来双方观点差距很大,但在对方尊重、亲近态度的感召下,反而使矛盾淡化,问题变得容易解决,观点也容易接受了。这正是尊重对人心的征服作用。平等协商的态度本身,就是对对方尊重、亲近的具体体现。人总是爱面子的,而爱面子的实质就是关心和爱护自我形象,因此,人一般在临出门前穿好衣服,总要对照镜子看看穿的是否好看得体,谁也不愿穿得破旧肮脏,叫人嫌弃。可是,有的人日常谈话却不认真对待,马虎草率,这是很不聪明的,说到底,是不关心爱护自我形象的表现。
2.心灵的沟通
与人的日常交谈,贵在推心置腹。只要捧出一颗火热滚烫的红心,怎会不使人感动?真缘于诚,人际关系贵在真诚,恳切至诚之心,怎能不动人心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说话时这句格言也非常适用。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但这种“情”应该是实意真情。只有用自己的真情,才能激起对方感情的共鸣。与人交谈,要为自己说出来的话负责,每句话都要掷地有声,句句有用,句句有味。要增强自我表现意识,把话说得巧妙得体。不说空泛、不着边际的话,不说浮夸油滑的话,不说似是而非的话。讲话能讲到点子上,能说到对方的心灵深处。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美好的自我形象,使自己和对方在交谈中都感到安宁愉快。而如果感情是虚假的,则容易让人厌恶。
(三)适宜的话题
所谓“万事开头难”,好的话题是交谈成功的基础。正式话题,应由寒暄或问候语引出。虽然并不正面表达特定的意义,但它在沟通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寒暄能使不相识的人相互认识,使不熟悉的人相互熟悉,使沉闷的气氛变得活跃。尤其是初次见面,几句得体的寒暄会使气氛变得融洽,有利于顺利地进入正式交谈。在社交场合,谈论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形势,当然是一个经常有的重要的话题。特别是国际上出现的重大事件,往往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有时甚至成为一个谈论的热点。在这样的时候,往往可以听到最新消息的传播,可以听到各种不同观点的阐述,有心人应当重视并善于运用这种机会。如环境保护、人口增长、交通拥挤、疾病防治、青少年教育、老龄问题等,以及体育运动、电影电视、绘画音乐、民情风俗、科技发展、未来世界等,都可以成为有趣的话题。对于中国特有的事物如中医中药、太极拳、气功、京剧、中国菜等,外国人也常有意谈及。所以,话题总是广泛、多样的,完全可以结合所处的环境、场所,谈话对象的职业、兴趣,各人的知识、水平,就地取材,引出话题,由浅入深。
当然,与不同身份的人交谈,要选择与之身份、职业相近的话题。如老农关心收成,妇女爱谈孩子,小伙子最爱车子、足球。也可以利用人们关心自己这一特点,让他们谈论自己。人们热衷于谈论自己胜过任何话题,如果巧妙地引导人们谈论他们自己,人们会非常乐意跟对方交谈。
三、交谈的控制
话总是说给别人听的。话说得好不好,说话人是否有口才,不仅要看话语是不是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尤其要看别人能不能准确理解,乐于接受。如果说的话别人听不懂,或者压根儿不想听,那还有什么意义呢?在交谈实际中还得注意交谈对象、场合、制约和影响交谈的因素,从而掌控交谈的趋向,使其向有利于沟通和实现交谈目的方向发展。
(一)话因人异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任何交谈,都离不开特定的对象。要使交谈达到既定的目的,必须知己知彼,有的放矢,要根据交谈对象的实际情况,如年龄、性别、身份、职业、文化、教养、性格、心理等因素,有针对性地确定交谈的内容和方式,做到因人施语,有的放矢。
1.考虑对方文化教养
话因人异,区别对待,首先要区别听话人的文化知识水平。例如在与农村老太太说话时,说“配偶”就不如说“老伴”好。从事不同职业、具有不同专长的人,他们头脑里所具有的信息类型和兴奋点常常是不一样的。专业的知识和经验的丰富储存常常使他们对有关话题津津乐道。如果从他们一窍不通或一知半解的问题来引出话题,他们就会感到味同嚼蜡或者无言以对,这样,要想深谈下去是很难的。如果能抓住对方职业的特点或专长,来诱发话题,就能较容易触动他心灵的“热点”,进而产生心理相容的共鸣。
2.考虑对方的情感心境
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有特定的心情,与之交谈要把握好他的思想状况和情感需要。
(1)对先进人物,要教育他们谦虚谨慎;对中间人物,要教育他们有理想,“推”他们前进;对后进人物要鼓励为主,不嫌不弃,用心引导。
(2)对好显示易骄傲的人,要既肯定成绩,又指出问题;对好动摇、易泄气的人,要帮助分析各种条件,引导他看到成绩,提高信心。
(3)对好动感情、容易冲动的人,要及时把握动态,加强涵养教育;对好反复,破罐子破摔的人,要指明出路,抓紧时机,因势利导。
(4)对个性强的人,要心平气和,以柔克刚;对感情脆弱的人,要轻言细语,耐心开导。
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杨虎城手下的军官情绪冲动,纷纷要求把蒋介石杀掉。周恩来到达西安后,面对这一群愤怒异常,言词激烈的军官迅速地掌握了他们的思想感情状况,劈头反问一句:“杀他还不容易,一句话就行了!”这话尖锐泼辣,立即引起了对方的深入思考,使愤激的人们在思考中趋于平静。但是他们思想上一时还理不清头绪,需要点拨。接着周恩来又循循善诱地引导:“杀了他以后又怎么办呢?局势会怎样呢?日本人会怎样呢?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会怎样呢?各位想过吗?”接连的五个问题,都是这些人们应该思考而又没有思考的问题,因而造成了步步紧逼的势态,把他们的思考引向了深处。然后周恩来又敏锐、入情入理地剖析着:“这次抓了蒋介石不同于十月革命逮住了克伦斯基,不同于滑铁卢擒获了拿破仑。前者是革命胜利的结果,后者是拿破仑军事失败的悲剧。现在呢,虽然捉了蒋介石,可并没有消灭他的实力,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下,加上英美也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所以迫蒋抗日不是不可能的。我们要爱国,就要从国家民族的利益考虑,不计较个人的私仇。”这话终于击中了军官们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了他们心中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