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与东盟国家有着良好的经贸基础
从中国——东盟贸易总量增长来看,也十分有利于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995~2002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15%。2003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了历史性的782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42.9%。2004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下调农产品的关税,到2006年,约600项农产品的关税降为零。2004年底,双边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标志着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到2010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2005年7月20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中国和东盟的7000种产品在大幅降低关税、免配额以及其他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改善的情况下,更加顺畅地进入对方市场,这有利于东盟国家的产品扩大对中国市场出口,也有助于中国企业以更低成本从东盟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2009年8月15日,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与东盟10国经贸部长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根据2002年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除少数敏感产品外,中国与相对发达的东盟六个老成员国和四个新成员国将分别在2010年和2015年实现关税降为零的目标,涉及产品超过7000余种。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48%,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55%,对东盟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将分别达到0.9%(约合54亿美元)和0.3%(约合22亿美元),这将为中国和东盟商界创造无穷商机和广阔前景。这一切已经实现和预计实现的贸易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也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重要动力。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过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启动并大幅下调关税阶段(2002年至2010年)
自2002年11月双方签署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始,至2010年1月1日中国对东盟93%产品的贸易关税降为零,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第一阶段。经过10年努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拥有19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接近6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4.5万亿美元、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反映了双方领导人加强睦邻友好关系,加强经济联系的强烈愿望。按人口算,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从经济规模上看,将是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二)第二阶段:全面建成自贸区阶段(2011年至2015年)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第二阶段为全面建成自贸区阶段,按照《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时间框架,2010年中国与东盟老成员建成自贸区,2015年与东盟新成员建成自贸区。即东盟越、老、柬、缅四国先与中国贸易的绝大多数产品亦实现零关税,与此同时,双方实现更广泛深入的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企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普通消费者也将从中受惠。
(三)第三阶段:自贸区巩固完善阶段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作为发展中国家建立的世界上最大自由贸易区,将对21世纪上半叶的世界经济与政治产生深远影响。有利于双方携手抗击金融危机,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共克时艰、互利共赢;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中国与东盟合作也将发生积极变化:将由一般贸易向全面合作快速发展,由各自独立的板块市场走向一个相互融合的大市场。通过建立各种优惠的经贸安排,特别是自由贸易区以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成为中国与东盟10国重要的正确政策选择。随着合作领域和合作层次的全面完善和巩固,将有利于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优势扩大出口和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实施“走出去”战略,全方位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资源互补,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双方产业链的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建立良好协作分工体系,充分发挥各国优势,实现有序竞争;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解决国际贸易争端,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相互投资;有利于增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互相信任,将战略伙伴关系提升至一个更高水平。双方的互补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互补性贸易将极大丰富双边市场,贸易和投资都将大幅增长,有利于促进双方的经济社会发展。
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生的原因
(一)国际背景
1.地区经济发展和时代潮流的要求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加强区域合作,再创经济辉煌是东亚各国的共同责任和目标。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地域相邻近的国家,在经济联系愈益紧密的基础上,相互采取比区域外国家更为开放、更为自由的政策,并在体制框架、调节机制上结合成经济联合组织或国家经济集团。贝尔·巴拉萨最早提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五种形式,亦即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他认为一体化的终极目标是全球统一,将不同国家的经济整合成一个经济实体。因此,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是顺应地区经济发展和时代潮流的要求。
2.加快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兴起,国与国之间,国家与地区之间纷纷建立各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区,以实现减免关税,加大相互投资,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的目的。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开放的市场经济,使其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和“融合”,人民生活开始步入小康水平。就经济总量而言,中国已跃居为世界第6位(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前)。但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并不能完全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今后的国际竞争已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竞争,而是更加着重于经济质量、科技水平、人力资源素质以及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及影响的全面较量,亦即综合国力的竞争。2010年前,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仍将维持在略高于7%的水平,到2010年底,其经济总量将超过2万亿美元,综合国力也将有所增强。然而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无论在经济规模抑或综合国力等方面都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南亚经济的高速增长受到了抑制,中国经济表现虽然不错,但对东亚经济的上拉作用是有限的。然而,国际社会依然看好东南亚经济发展前景,我国应借助自身的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从而加快中国经济发展。
(二)国内因素
1.资源紧张,能源不足
我国的资源本来就不充裕,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的后位。前些年的盲目投资、盲目建设更是对能源造成了巨大消费和严重破坏,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隐患。我国又是个人口大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大。解决能源紧张问题除了提高能效和提倡节约外,应大力寻求新来源,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同东盟国家合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引进东盟国家丰富的资源,来缓解能源紧张问题。
2.提高防止外来冲击和迅速摆脱外来冲击的能力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要履行入世承诺,逐步开放国内市场,对外资的进入要采取国民待遇的原则。但我国企业在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上与现代企业制度有很大的差距,对WTO的游戏规则极不适应,很容易受到冲击,如果有一个以自身为重点的区域经济组织,就可以有效地防范外来冲击,并容易摆脱外来冲击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
3.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在和平的环境中,我们才能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我们不仅在经济上可以相互拉动,而且在政治上可以加强互信,甚至在某些有争议的地区,可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4.充分利用东盟国家廉价劳动力
东盟的一些国家还不发达,用工费用很低,我国企业可以在那里投资建厂,一则可以表现积极地进行经济合作的态度;二则可以节省人力资本。
第三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世界及亚洲的影响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世界的影响
(一)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产生示范作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一个自由贸易区,它的筹备、建设过程和效果必将备受关注。若其获得巨大成功,就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思路。在自由贸易区建设过程中,通常第一步是货物贸易自由化,第二步是服务贸易自由化,第三步是投资自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先后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自由化就不仅仅体现在贸易上,也体现在投资上,这表明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一个完全的自由贸易区,对发展中国家的示范作用也就更强。
(二)传递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正面信号
金融危机的爆发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如今虽然出现好转迹象,但经济复苏的前景仍然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今天这个国家要求只购买国货,明天那个国家要实施惩罚性关税,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案层出不穷。如果所有国家都挥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那么,最终结果也只会损人不利己,阻碍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和东盟于2010年全面建成的自由贸易区,在提升本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向世界发出了非常正面的信号,即金融危机并没有阻碍中国和东盟在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开放进程中的步伐。正如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所言,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投资协议》的签署体现了中国和东盟各国携手应对危机、继续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反对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的信心和决心,是中国与东盟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实际行动,有利于推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迈向更高水平,也将为东亚地区和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亚洲的影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近期在东亚出现的新生事物。其真正接近和达到了自由贸易区的标准。尽管东亚经济合作框架有坚实的基础,但考虑到东亚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差别,该框架长期经济合作的目标需要经过长时间充分地发展才能实现。新加坡与日本以及日本与韩国之间正在进行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而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东亚经济一体化向前推动了一大步。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不仅对亚太地区,而且对整个世界形势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中国和东盟同为亚太地区的一级,东盟坚持实行“大国平衡”外交,而中国坚持永远不称霸,不在本地区谋求势力范围,不干涉别国内政的睦邻外交政策和主张受到东盟的重视和认同,因而使双方友好关系得以持续发展。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显然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和政治关系,十分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
第二,推动东亚一体化进程。自由贸易协定与合作文件,将有助于推动东亚国家经贸版图的整合,可以作为成立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基础。这些深具实质意义的进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东亚国家依存关系的加强,都在推进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中日韩三国与东盟10国实现自由贸易的前景,正在为东亚各国的互利合作注入活力。“中国——东盟自贸区-东亚经济一体化-东亚共同体”的发展脉络依稀可见。可以预期,未来全球力量格局很可能向快速增长的国家和经济体转移,而世人对下一轮增长的强大驱动力将来自于中国等东亚新兴经济体国家这一点,抱有充分信心。在新世纪走进第二个10年时,一个更加均衡、更加富有活力的国际经济新格局正呼之欲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既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与历史前进的方向相一致;又应对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符合本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可以预计,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必将推动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各种力量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从而为本地区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有益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