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物流发展战略研究
48580200000044

第44章 中国——东盟绿色物流发展战略与实施(3)

四、社会需求和信息技术推动绿色物流的发展

物流经济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物流革命将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变革的重要内容,社会需求推动和信息技术发展诱发绿色物流的出现和发展。社会需求推动是导致绿色物流出现的前提条件,信息技术发展则是导致现代物流出现的必要条件。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推动下,现代企业更注重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加强,倾向于将物流外包,希望能得到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以便降低经济成本,增加灵活性和提高企业竞争力。对于规模不大的经营主体来说,自营物流和社会物流的效率和效益比较,已经成为经营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新经济时代网络的兴起使供应链发生变化,对物流系统的要求更加苛刻,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和控制更加专业;信息技术实现了数据快速准确的传递,提高仓库的管理、装卸运输和采购订货、配送发货等自动化处理,使订货、包装和保管及流通加工实现一体化,企业间的协调和合作有可能在短时间迅速完成,电子商务的运作拓展了绿色物流服务空间,促进绿色物流技术水平的提高。

五、经济运行制度环境对绿色物流形态的影响

物流形态与各国经济运行制度环境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不同的经济运行环境,企业物流形态具有明显的差别。在经济发展初期,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和流通的联系较为简单,生产企业的精力集中在生产上,管理的重点放在如何增加产品的数量上,对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缺乏认识,重生产轻流通,产品基本上是自产自销,属于典型的封闭型经济,即指封闭经济与外界不存在资源交流或交通程度十分低,故封闭经济的物流规模小,物流分工程度低,交易效率低,产品无法以经济化方式生产、流通渠道阻塞,无法实现物流的经济化;在短缺经济时代,市场供不应求,产品的生产者、供应商最需要解决和最关注的是采购和内部生产管理,其物流管理关注企业内部物流的管理,即计划、控制和实施企业内部原材料和零部件流程,而忽视对企业外物流的管理;计划经济时代,其物流管理基本上属于工厂物料管理,只关注内部生产,忽视外部流通;市场经济时代,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无论是生产资料市场,还是生活资料市场,一般不会呈现供不应求,其物流管理必然关注上游客户的同时,也要注意下游客户的行为,以至最终消费者的行为,物流管理包括市内共有供应商和企业内部物流流程以及下游所有客户的一体化管理,即供应链的管理。物流从传统的自然管理到局部管理再向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发展,即市场自发推进的产物。经济运行制度就这样影响着物流和绿色物流的形态。

六、绿色物流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

据分析,产品从投产到出售,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几乎90%的时间处于存储、装卸、信息处理等物流过程中。但陈旧、低效、粗放、高耗的商品流程,必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从我国的情况看,发改委、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的“2010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显示,201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125.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其中绝大部分来自采掘和加工制造业,由此引起的货运、仓储和管理等活动的社会物流总成本高达7.1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占当年GDP比重为17.8%。这一比重多年来居高不下,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这种状况表明,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物流成本高昂,同时也表明降低这一成本的潜力巨大,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关注。绿色物流强调的是“低投入大物流”,由此带来的节能高效少污染,能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加快流通速度,更快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三节中国——东盟绿色物流的发展策略

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引导绿色物流发展

中国和东盟各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在绿色浪潮兴起之初,要想迅速培育、发展绿色物流事业,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监督指导以及政策、资金上的扶持。

(一)积极立法,加强引导

1.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绿色物流的理念

绿色物流作为一种新理念,它要求企业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着眼于长远利益,这就要求政府及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协同运作,积极推进物流运作的绿色化进程。当代物流不仅要树立服务观念,更应自始至终贯穿绿色运作的理念,因为物流的良好服务,离不开高效节能和安全优质,没有绿色物流的建立和发展,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就难以有效衔接,全社会的绿色革命和绿色经济就难以实现。

2.借助立法工具和环保政策,实施绿色物流工程

通过立法和制定行政规则,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制度化,动用舆论工具进行环境伦理、绿色观念、绿色意识的大众宣传,利用税收及收费手段对资源使用和污染制造行为予以限制和惩罚,以基金或补贴的形式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予以鼓励和资助,利用产业政策直接限制浪费资源和制造污染产业的发展,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

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政府可完善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控制物流污染发生源方面,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物流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治理车辆的废气排放,收取车辆排污费,推广使用绿色交通运输工具等。在限制交通量方面,促使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统筹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最终通过有限的交通量来提高物流效率。在控制交通流方面,通过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制定道路停车规则以及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等措施,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

3.积极传播绿色理念,扩大绿色物流需求

各国政府应该重视对绿色理念的教育,重视对消费者和企业的绿色物流宣传教育,使公众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有关环保法规,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绿色消费观念,以促进绿色需求的增加,进一步拓展绿色物流的发展空间。政府可以通过国民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也可以向企业和广大公众进行有导向性的宣传,提供有益的信息,使企业及消费者认识到从可持续发展中获得的利益。

(二)完善基础设施,绿化物流渠道

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严重阻碍物流绿色化的发展。要发展绿色物流事业,进行绿色改造,就必须正视各国物流现状,在合理配置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全面规划、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计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和网络构筑,避免或减少重复建设和人为浪费。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挥发展,应将全球定位系统引入物流活动中,结合公路、铁路、海运和空运信息,合理安排物流运输的车辆和路线,实现物流活动的快速、准确运行。

(三)加强物流标准化,以标准化促进绿色化

物流系统的功能环节涉及不同行业、不同管理部门,如果没有各环节统一的技术标准,很难保证相互之间的有效衔接。如果各环节之间不匹配,就必须增加一些中间环节。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货物中间损失的概率,也增加了能量消耗和资源占用,使物流费用上升、效率下降。政府可以制定绿色物流标准,如最低排放标准、车辆技术标准、装卸工具标准和包装尺寸标准等,通过物流标准化来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

(四)加强引导,促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第三方物流通过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务,可以从更高的角度考虑物流合理化的问题,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有利于在更广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可以减缓供需方自营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运输效率低、配送环节繁琐、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政府应多渠道引导、鼓励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以提高资源的集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