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宰相之谜全集
48597300000010

第10章 秦(2)

秦朝建立后,李斯被秦始皇任命为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任丞相。在此之后,他坚决反对复古倒退,主张废除周朝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并主张焚《诗》、《书》,禁私学,还参与了统一法律、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重大改革活动,对秦王朝北逐匈奴、南定百越也起到过很大作用。他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写出范本《仓颉篇》,为中国文字的统一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为加强秦王朝中央集权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密谋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帝,并继续为维护秦的暴政而努力,后被赵高陷害,腰斩于咸阳市中,夷灭三族。

综观古今中外,人有才无德可以得势一时,但不会得势永久,这是历史的规律。李斯一生追求功名与富贵,由于他品质的缺失导致最终的失败,他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文人型的小人。

李斯与老鼠

在李斯当小官时,曾到厕所里方便,看到老鼠偷粪便吃,人和狗一来,老鼠就慌忙逃走了。过了不久,他在国家的粮仓里又看到了老鼠,这些老鼠整日大摇大摆地吃粮食,长得肥肥胖胖,而且安安稳稳,不用担惊受怕。他两相比较,十分感慨地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人有能与无能,就好像老鼠一样,全靠自己想办法,有能耐就能做官仓里的老鼠,无能就只能做厕所里的老鼠。这个小故事,形象地揭示了李斯的性格特征,也预示了他未来的结局。

荀子是儒家的集大成者,但其思想又有法家的成分,其徒李斯正是发展了法家的一面。

为了能做官仓里的老鼠,求得荣华富贵,李斯辞去小吏职务,前往齐国,去拜当时着名的儒学大师荀子为师。荀子虽是继承了孔子的儒学,也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但他对儒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造,较少传统儒学的“仁政”主张,多了些“法治”的思想,这很适合李斯的胃口。李斯十分勤奋,同荀子一起研究“帝王之术”,即怎样治理国家、怎样当官的学问,学成之后,他便辞别荀子,要到秦国去。

荀子问他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回答说:“人生在世,贫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最大的悲哀,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干出一番事业来。齐王萎靡不振,楚国无所作为,只有秦王,正雄心勃勃,准备兼并齐、楚,统一天下,因此,那里是寻找机会、成就事业的好地方。如果尚在齐、楚,不久即成亡国之民,能有什么前途呢?所以,我要到秦国去寻找适合我个人发展的机会。”

荀子的思想中本来就有许多法家的成分,他同意李斯前往秦国入仕,但他告诫李斯要注意节制,在成功之际想想“物忌太盛”,不要一味地往前走,必要的时候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李斯起初是吕不韦的一位舍人,后做了秦国的丞相。统一中国李斯有功,但后来秦王的焚书坑儒,酷吏残暴,不能不说与李斯的重法典轻仁德的管理方法有关。这也是只搞老鼠哲学注重现实、不知仁义道德为何物的结果。老鼠哲学,就是鼠目寸光。

秦始皇身死沙丘之后,李斯也自家难保。所以在他父子临刑的时候,他对儿子说:“此时要想和你牵黄犬出东门也不可能了。”所以,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人,绝不能用老鼠哲学,鼠目寸光。

李斯谏逐客

秦国虽然在邯郸打了一次败仗,但是它的实力还很强。第二年(公元前256年)又进攻韩、赵两国,打了胜仗。后来,索性把挂名的东周王朝也灭掉了。秦昭襄王死去后,他的孙子秦庄襄王即位不到三年也死去,时年才13岁的太子嬴政即位。

当时,秦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里。

秦王政年纪渐渐大起来,在他22岁那年,宫里发生一起叛乱,牵连到吕不韦。秦王政觉得留着吕不韦碍事,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又发现吕不韦势力不小,就逼他自杀。

吕不韦一倒台,秦国一些贵族、大臣就议论起来,说列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请秦王政把客卿统统撵出秦国。

秦王政接受这个意见,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

李斯本是楚国来的客卿,原是着名儒家学派代表荀况的学生。他来到秦国,被吕不韦留下来当了客卿。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驱逐的份儿,心里挺不服气。离开咸阳的时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给秦王。

李斯在奏章上说:“从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当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变法图强;惠文王用了张仪,拆散了六国联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业。现在到大王手里,却把外来的人才都撵走,这不是帮助敌国增加实力吗?”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这既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一篇千古传颂的优秀文学作品。所以鲁迅先生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秦王政觉得李斯说得有道理,连忙打发人把李斯从半路上找回来,恢复他的官职,还取消了逐客令。

秦王政用李斯当谋士后,一面加强对各国的攻势,一面派人到列国游说诸侯,还用反间、收买等手段,配合武力进攻。韩王安看到这形势,害怕起来,派公子韩非到秦国来求和,表示愿意做秦国的属国。

李斯的因果报应

当初韩非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李斯嫉妒,劝秦王:韩非始终是韩国公子,要为韩国打算,你如果不打算任用他的话,就不要放他回去啦,否则自遗后患啊,不如用刑法诛杀他。秦王就把韩非投到监牢里。李斯派人送去毒药,催韩非赶紧自杀。韩非想向秦王倾诉冤屈,却见不到秦王。等秦王后悔赦免韩非的时候,韩非已经死了。

后来,秦二世的时候,李斯被赵高陷害,被秦二世投入监狱,李斯相信自己对统一六国有功,又统一文字、度量,又有强辩才能,所以没有像一同致罪的冯去疾那样自杀。但李斯给秦二世的上书都被赵高拦下丢弃了。

赵高让手下人轮番审讯李斯,李斯不承认谋反,就鞭笞他直到他承认,如此反复。以至于到秦二世审讯时,李斯以为和以前一样,不敢不承认谋反。

秦朝书家李斯

李斯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期望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画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镌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