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级财务会计
48606000000004

第4章 总论(3)

1.进行会计核算

会计的核算职能,也称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从数量方面反映企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各项经济活动,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它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记账、算账、报账是会计执行核算职能的主要形式。记账,是指对一定会计主体(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等)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采用一定的记账方法,在账簿中进行登记;算账,是指在记账的基础上,对企业单位一定时期的收入、费用(成本)、利润和一定日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计算(或对行政、事业单位一定时期的收入、支出、结余和一定日期的资产、负债、净资产进行计算);报账,是指在算账的基础上,对企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或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收入、经费支出、经费结余及其财务状况),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向有关方面报告。

随着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和经济管理要求的提高,会计的核算职能不仅仅是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后反映,而是渗透到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的全过程。为了在经济管理中加强计划性和预见性,会计还要利用其信息反馈,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事前核算的主要形式是进行经济预测,参与经济决策;事中核算的主要形式则是在生产经营计划或业务活动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核算和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生产经营过程或业务活动过程按照计划或预期的目标进行。

2.实行会计监督

会计的监督职能,也称控制职能,是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调节和指导,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会计监督既是一项独立的职能,又是寓于会计核算之中的。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社会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监督的对象是本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监督的内容包括合法性监督和合理性监督两个方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监督应当是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内部的一种自我约束机制,发挥“自控”的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单位的会计行为都已不仅仅是本单位内部的事情了,它关系到所有社会经济主体的利益,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甚至影响到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安全,因此,企业、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还需要有外部力量的强制约束。为此,我国《会计法》构建了包括单位内部监督、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以政府有关部门为主体的国家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是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一种再监督,属于外部监督,它可以弥补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不足,推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

会计的核算职能与监督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密切联系,互相渗透。

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也是实行会计监督的过程。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会计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会计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如果只有会计核算而不进行会计监督,就难以保证会计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也就不能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项基本职能,对此,我国会计界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但除了这两项基本职能之外,现代会计还具有哪些职能,却一直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例如,有三职能论(核算、监督、参与决策)、五职能论(反映、监督、控制、分析、决策)、六职能论(核算、控制、规划、制度、分析、检查),等等。可以认为,这些都是从基本职能中派生出来的。综合会计的基本职能和派生出来的职能,可将现代会计的职能概括为:反映(核算)经济活动、评价经营业绩、控制经济过程、监督经济业务、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

1.2 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1.2.1 会计对象

1.会计对象的一般含义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工作的客体。由于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一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因而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凡是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讲,会计的对象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2.企业会计的对象

由于会计服务的主体(如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等)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性质不同,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往往有较大的差异。典型的现代会计是企业会计,企业会计的对象就是企业的资金运动。但即使都是企业,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金融业等不同行业的企业,其资金运动也均有各自的特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工业企业。下面以工业企业为例,说明企业会计的对象。

工业企业是从事工业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其再生产过程是以生产过程为中心的供应、生产和销售过程的统一。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投入、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即资金的运用)和资金的退出三个基本环节,既有一定时期内的显着运动状态(表现为收入、费用、利润等),又有一定日期的相对静止状态(表现为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恒等关系)。

1)资金的投入

资金的投入包括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两部分,前者属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企业债权人权益(即企业的负债)。资金的投入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

2)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企业将资金运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就形成了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它又分为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三个阶段。供应过程是生产的准备过程。在这个阶段,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企业需要用货币资金购买并储备原材料等劳动对象,要发生材料买价、运输费、装卸费等材料采购成本,与供应单位发生货款的结算关系;同时,随着采购活动的进行,企业的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储备资金形态。生产过程既是产品的制造过程,又是资产的耗费过程。在这个阶段,劳动者借助于劳动手段将劳动对象加工成特定的产品,企业要发生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的消耗、劳动力的消耗和固定资产等劳动手段的消耗等,构成了产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同时,随着劳动对象的消耗,资金从储备资金形态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随着劳动力的消耗,企业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奖金等劳动报酬,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随着固定资产等劳动手段的消耗,固定资产和其他劳动手段的价值通过折旧或摊销的形式部分地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当产品制成后,资金又从生产资金形态转化为成品资金形态。销售过程是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在这个阶段,企业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取得销售收入,要发生货款结算等业务活动,资金从成品资金形态转化为货币资金形态。

由此可见,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企业的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依次经过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等不同的存在形态,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这种运动过程称为资金的循环。资金周而复始地不断循环,称为资金周转。

3)资金的退出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社会创造了一部分新价值,因此,企业收回的货币资金一般要大于投入的资金,这部分增加额就是企业的利润。企业实现的利润,按规定应以税金的形式上交一部分给国家,还要按照有关合同或协议偿还各项债务,另外,还要按照企业章程或董事会决议向投资者分配股利或利润。这样,企业收回的货币资金中,用于上交税费、偿还债务和向投资者分配股利或利润的这部分资金就退出了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剩余的资金则留在企业,继续用于企业的再生产过程。

上述资金运动的三部分内容,构成了开放式的运动形式,是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没有资金的投入,就不会有资金的循环与周转;没有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就不会有债务的偿还、税金的上缴和利润的分配等;没有这类资金的退出,就不会有新一轮资金的投入,也就不会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上述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就是企业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企业会计对象的一般表述。

1.2.2 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只有通过会计要素,才能使会计对象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具体联系起来,据以建立合理的会计科目体系和财务报表体系,并根据各个会计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而使会计信息能够清晰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企业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可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个会计要素来表述(本书只阐述企业会计的内容,不涉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内容)。

1.资产

1)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主要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并以各种具体形态存在于生产经营过程之中。任何一个企业要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拥有一定数量和结构的资产。

2)资产的构成

资产按其流动性(即变现速度或能力)不同,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类。

流动资产是指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资产:①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②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③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④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主要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应收款、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

3)资产的特征

资产主要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即资产具有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这种潜力可以来自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以是非日常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表现形式可以是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形式,也可以是能转化为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形式,或者是可以减少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流出的形式。前期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果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不能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例如,一条在技术上已经被淘汰的生产线,尽管其实物形态仍然存在,但它实际上已经不能再用于产品生产,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它就不应继续作为企业的资产,而应在其失去为企业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时候,确认为一项损失。

(2)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即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应当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具体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对于一些特殊方式形成的资产,企业虽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能够实际控制的,同样表明企业能够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也应当将其作为企业的资产予以确认。所谓“实际控制”一项资源,从形式上看,意味着企业对该项资源具有实际经营管理权,能够自主地运用它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谋求经济利益;从实质上看,意味着企业享有与该项资源的所有权有关的经济利益,并承担着相应的风险。

例如,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看企业在租赁期内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项资产的尚可使用年限,或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项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该项资产,并从中受益,因此,从经济实质来看,承租企业能够控制该项资产的使用及其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所以,在会计实务中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

(3)资产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即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它是企业在过去一个时期里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结果。至于未来的交易或事项以及未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可能产生的结果,则不属于现实的资产,不能作为资产确认。例如,企业预计在未来某个时点将要购买的设备,因其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尚未发生,就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

4)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首先应当符合资产的定义。除此之外,还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