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综合运输体系的社会公平性与和谐性研究
48634600000006

第6章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社会公平性(2)

2.2.2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社会公平性的分类

综合交通运输的社会公平性分为城乡公平、区域公平、群体公平及代际公平。

1城乡公平

综合交通运输社会公平性中的城乡公平是指综合交通运输资源在城乡之间公平的配置。

我国城乡发展有很大的差距,城乡居民在收入、教育、医疗、福利等方面享受着不同的待遇。我国城乡间的巨大差别在交通运输领域有很大的体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服务供给无法满足农村居民最基本的日常交通需求,城乡之间在综合交通运输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区域公平

综合交通运输社会公平性中的区域公平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考察交通设施分布的公平性问题,在当前的国情下,主要是指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综合交通运输资源的公平配置问题。综合交通运输的区域公平性不是一种绝对公平,而是在效率基础上的公平。公平的综合交通运输是各地区为获得符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交通运输服务所付出的代价与交通运输带给本地的收益相匹配的现象。这包括两个方面:

①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资源配置是否公平,交通资源是否成为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之一。

②对某地区而言,它从交通资源建设和使用中获得的利益和相应的付出是否对等。

综合交通运输社会公平性中的的区域公平不是要压缩经济发达地区的交通投资,而是通过增加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交通投资,逐步实现交通运输的区域公平。

3.群体公平

群体公平是综合交通运输在不同群体间公平的配置。综合交通运输作为社会服务系统,它的服务对象既有强势群体,也有弱势群体。弱势群体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通常是指那些应当享受的权利更容易受到侵害、平等的权利更容易被剥夺的社会群体。

这一群体由于自身和环境因素,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学术界一般将其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一般认为,社会弱势群体是由某些生理心理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在社会上处于经济、社会不利地位的人群。我国弱势群体的产生主要是与社会转型有关。综合交通运输必须为这些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可达性,不能过于偏向强势群体,而损害弱势群体的权力。

4.代际公平

综合交通运输的社会公平性也包括时间或者代际公平性。代际公平涉及外部性问题。外部性是指某一个人或单位受某种经济活动的影响,而这种活动本身并不承担其后果的现象。

交通运输带来的交通事故、生态环境破坏、资源耗用,不仅使当代人之间存在着不公平,而且也影响着代际公平。代际公平本质上也是权利和机会的公平,即后代人应该与当代人有同等乃至更好的发展机会。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物质基础,自然分为作为生产资源的自然(自然资源)和作为人类生存居住环境的自然(自然环境)。代际的资源与环境的公平是代际公平的焦点。交通运输的代际公平性要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能以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现代人可达性的满足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可达性为代价。

2.2.3影响综合交通运输社会公平性的相关因素

1自然因素

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是造成综合交通运输社会公平性问题、特别是不同区域之间的公平性问题的主要客观因素之一。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总体而言,中西部地区以高山、丘陵地形为主,而东部沿海以平原地形为主。显着的地形差异造成了东、西部迥然不同的自然条件,也造成了交通建设与发展环境的巨大差距。

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山区的自然条件恶劣,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运输服务组织造成很大困难,已建成交通线上的设施和运输活动也时刻受到地质病害、恶劣天气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和威胁,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另一方面,自然条件差、工程技术难度大使山区的交通设施建设工期长,投资与运营维护费用显着高于平原地区,运输服务组织的难度和成本也居高不下,投资回报率低,甚至收不回成本,因此很难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几乎完全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在经济发展水平低、政府财力不足的阶段,这些地区的交通运输事业很难得到发展。

2技术因素

无论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运输服务组织都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装备与技术手段来完成,因此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利用状况对交通公平会产生直接影响。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与科技时代,随着交通技术与装备的发展,交通建设与运营中的许多难题正在被逐个攻克,为促进交通公平发挥了巨大作用。科学技术对交通公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现有技术水平下,一些自然条件极端恶劣地区的交通建设仍面临无法克服的技术问题,从技术角度还难以解决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与其他自然灾害对交通运输安全运行的威胁,因此难以提供基本的交通服务;

二是一些技术不成熟或产业化程度低,应用的成本高、可靠性低、经济性较差,限制了交通运输的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无障碍交通环境等都需要先进的技术予以支持和保障;

四是通过交通领域的技术进步能够降低交通运输的资源消耗和成本费用,改善运输质量,使交通运输的基本公共服务更经济、便捷、舒适,使人们的基本交通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的同时承担较少的交通成本和外部成本,从而维护交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3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反映一定时期和社会中人群的主导性价值取向。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保障人们基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在这一价值观的指引下,落后地区、农村居民、弱势群体的交通利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保护,绿色交通、文明交通等理念也开始深入人心并在实践中被逐步推行,这些都将对维护交通公平、建设和谐交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

追求综合交通运输的公平,已成为许多国家发展交通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有的国家和地区把交通公平明确、直接地作为交通发展的战略目标,还有的没有把它作为战略目标,但也作为交通建设的重要方面。

比如,日本政府在21世纪新的交通运输政策和发展战略中把发展无障碍交通作为战略目标之一;美国运输部2000—2005年战略计划中,提出的战略目标之一是提高所有美国公民交通出行的机动性和易接近性,尤其要重视残疾人、老年人及边远部落民族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交通需求;1998年英国政府运输白皮书提出,政府要确保人们出行的便利性,要注重妇女、残疾人、乡村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对公共交通的依赖和需求,以体现社会公益,保障社会公平;南非新的交通战略规划中则把公平作为未来交通发展的首要目标。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我国新时期一条贯彻始终的重要原则,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在发展改革关键时期一个新的价值和政策取向。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继续拉大的趋势,社会贫困问题凸显,社会成员构成结构的变化使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社会就业矛盾紧张等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

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对于减少社会风险和动荡至关重要。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社会公平已经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该规划体现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思想,强调把它作为一条重要原则贯彻始终。交通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有机部分,必然要随着社会公平而受到更加重视。

4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发展水平,包括交通运输自身的发展水平是交通公平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它对交通公平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政府的公共财政能力,在经济实力、财政能力不足以支持交通运输的全面发展,不足以提供最广泛的交通公共服务的发展阶段,必然会有一些地区、一些群体的交通需求得不到满足,引起不公平问题。

其次,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地方政府物力与财力有限,对交通运输的投入不足;同时,这些地区的产业和居民生活水平也处于较低层次,总体运输需求不高,运输市场不活跃,难以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使得这些地区交通运输缺乏自我发展能力,从而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逐渐扩大,最终造成不公平现象。

再次,交通运输是基础产业部门,运输需求是派生需求,因此,它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物质生产部门存在着紧密联系,在国家全面推进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交通运输必须配合产业布局,以支持工业为主要任务,其发展重点必然落在城市,对于农村地区的保障就会相对较弱。

最后,从交通运输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需要经历“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设施网络建设历程和运输服务范围、层次的逐步覆盖,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地区先发展,有的地区后发展,有的社会群体的交通运输需求先得到满足,有的后得到满足,这种不公平是阶段性的,但也是难以回避的。

5市场因素

市场通过价格调节供求关系,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交通运输具有明显的外部成本与外部收益,依靠市场自发的调节作用难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甚至造成“马太效应”,进而引发交通公平性问题,它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一些交通项目的经济效益较差,资金回笼慢,甚至收不回成本,但是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如西部山区交通项目、农村公路建设与农村客运服务、城市公共交通、支线航空服务等,这些项目对于促进落后地区产业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缺乏投资回报,难以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中获得资源。

第二,交通运输的负外部性十分显着,且外部成本难以估算,在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管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无法估算的外部成本被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分担,造成了交通成本与利益的失衡,目前普遍存在的私人机动化过度膨胀、交通违章与安全事故和一些交通工程质量低下等现象或多或少都归于上述原因。

第三,交通运输在一些领域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如城市公共交通、收费公路等,这些领域缺乏竞争,市场失灵,如果缺乏监管和干预,消费者福利会受到极大损失,从而损害社会公平。

6体制与政策因素

体制与政策因素是目前造成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社会公平性问题最普遍、最突出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长期以来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和“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产业政策形成了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交通公平问题只是当前普遍的社会公平性问题中的一个。

第二,中央与地方“分税分级”财政政策仍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各级政府财力与财权、事权不对应,落后地区公共财政实力难以支持本地区交通事业发展,另一方面现有税制使中央政府对落后地区交通事业转移支付不足,造成区域之间交通运输发展的不均衡和“马太效应”,并逐渐演变为不公平。

第三,城乡二元交通管理体制分割了城市交通与农村客运的统一行业和统一市场,形成城市与农村交通运输业两套投融资、财政、税收政策体系,使二者面临不同的发展环境与发展条件,造成不同的发展结果,即城乡差距显着,交通福利分配不公平。

第四,交通行业既有的税费政策忽略了其外部成本与外部收益,使利益分享与成本分担不对称,造成私人机动化过度膨胀和公共交通发展滞后。

第五,现有交通运输、城市规划、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尚不完善,贯彻执行尚不到位,使社会上弱势群体的交通利益没有得到切实保护,造成交通运输的不公平问题。

2.2.4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社会公平性的目标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社会公平性的目标:

一是提高城乡交通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减少由于交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经济不平衡;

二是提高各地区之间交通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缩小地区差异;

三是提高不同社会阶层成员出行机会的公平性,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交通服务,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性;

四是从运输成本与效益分析入手,使出行者公平地承担出行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污染、资源消耗等外部性带来的不公平。

2.2.5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社会公平性的评价原则

1符合国情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交通方式选择离不开一定的资源与环境条件的支撑。而现代交通则在给人类带来出行便利的同时,产生着日益严重的资源耗竭与交通污染这一副产品。从对资源的需求看,大量的土地占用,钢材、铝、铜、铅、镍、锌、橡胶及大量石油的消耗,是交通的重要特征;从对环境的影响看,各种交通设施的运行与作业所带来的废气、粉尘、油污、噪声、电磁波及各类废弃物,影响着社会文明,危害着人们的生命与健康。

公平不是一个抽象和绝对化的概念,还应结合具体国情来作出判断。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相对紧张,存在很多还不富裕的国民。所以,应该考虑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使我国的综合交通运输能够有持久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