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独立初期的印度经济
1.粮食危机非常严重
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粮食问题再度尖锐起来。在政治分治后,印度获得英属印度总人口的82%,但却仅占有谷物种植面积的75%和灌溉面积的69%。盛产小麦的旁遮普邦西部及信德省却分属于巴基斯坦。独立时印度不仅要进口大米,而且还要进口小麦等。粮食进口量从1944年的160万吨增加到1947年的270万吨。当时国际市场上粮价高,迫使印度政府对进口粮食给予补贴后再分发给消费者,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1947年9月,印度政府任命第二届粮食政策委员会考察印度面临的粮食形势。该委员会认为,只有大量增加国内粮食生产,才能解决印度长期面临的粮食问题。印度政府接受该委员会建议,放松对粮食的控制。但由于担心物价上涨,不久印度政府又重新实行粮食控制。1950年印度政府又任命粮食收购委员会,重新考察粮食问题。该委员会提出,粮食收购之所以不能满足向人民提供配给的需要,是因为自由市场物价比收购价格高得多,政府应该废除自由市场,由政府垄断粮食收购。但印度政府没有接受该项建议。独立初期,印度不得不进口大量粮食来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2.工业消费品依赖进口
长期殖民统治,摧毁了印度曾经繁荣的手工业,现代工业也在印度逐渐建立起来。到1900年,印度已有300家工厂,其中193家为棉纺织厂,且大部分是为印度人投资兴办和经营的。英国加强对印度资本输出,建立起机器制造、造船、水泥等现代工业。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民族资本也获得重要发展。使印度采矿业、钢铁业、造纸业、肥皂业、玻璃业、火柴业、制革业、制糖业等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到1938~1939年度,印度棉纺织厂增加到415家,麻纺织厂达到107家,制糖厂增加到136家。到1944~1945年度,印度塔塔钢铁公司钢产量达到92.3万吨。1945年印度工厂工人数已增加到264万人。
但独立初期,印度工业基础依然比较落后。1948~1949年度印度国民收入中,工业所占比重仅为17.1%。且其中近60%来自传统手工业。印度仅有工业中,仍以轻纺、修理与装配等为主,轻纺工业比重就高达80%。当时印度工业技术水平也十分低下。1946年,仅纺织工业在印度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就高达64%,作为重工业基础的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和水泥工业等在印度工业生产总值中仅占16.48%。印度当时仅有的工业还主要集中在孟买和加尔各答等少数几个大城市,仅上述两个城市就占印度制造业产值的60%。独立初期,印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大多数工业品都还必须依赖从国外进口。
3.殖民地式的对外贸易
在殖民统治下,殖民者把印度变成英国工业品倾销市场和工业原材料供应地,印度被迫卷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对外贸易发展。特别是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以后,印度对外贸易有了较快发展。对外贸易额从1869年的9亿卢比增加到1913~1914年度的3.76亿卢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所下降,从20世纪20年代起逐渐回升,到1928~1929年度增加到6.04亿卢比;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大危机期间,印度对外贸易受到严重打击,1933~1934年度西方国家经济开始复苏后,印度对外贸易逐渐有所恢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以后,由于通货膨胀因素,印度对外贸易额有较大增长。到1948~1949年度,印度商品进口额达到6.42亿卢比,出口额达到4.58亿卢比。
从对外贸易方向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来看,印度对外贸易殖民地性质十分明显。作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对印度对外贸易长期实行严格控制,不准印度与英国以外国家开展对外贸易;经过印度人民长期斗争,英国也只允许印度与英联邦国家开展对外贸易。长期以来英国在印度对外贸易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直到1938~1939年度,英国还占印度进口总额的32%,出口总额的45%。作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也是为英国殖民者利益服务的,使印度长期以出口农产品和工业原料为主,进口则为工业制成品。棉花、黄麻、油菜籽、茶叶和动物毛皮等,都是印度主要出口商品。直到1939年,在印度出口总额中,工业制造品仍仅占29%,而农产品和工业原料仍占71%。印度主要进口汽车、纺织品、皮革制品、自行车、缝纫机、医药品和化学品等日常工业消费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工业制成品在印度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仍高达64%。
四、独立后的经济发展
1.恢复时期的经济发展(1947~1955年)
长期殖民统治对印度经济发展影响极其深刻,印度虽然获得政治独立,但独立时实行印巴分治,又给印度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首先,由于印巴分治,原居住在分治后印度境内的穆斯林教徒要迁徙到分治后的巴基斯坦境内,而原居住在分治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教徒要迁徙到分治后的印度境内。从巴基斯坦迁徙过来的印度教徒需要政府妥善安置。其次,在居民大迁徙过程中,引起印度社会严重骚乱,穆斯林教徒和印度教徒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捣毁商店,阻断交通,且相互残杀,并最终爆发第一次印巴战争。再次,在分治过程中,印度获得原殖民地77%的土地、主要大城市和重要工厂,特别是棉纺织厂和黄麻纺织厂,但主要棉花和黄麻产地却在分治后的巴基斯坦境内,印度仅分得原次大陆黄麻产量的20%,棉花产量的60%,使印度许多纺织厂失去原料来源而无法进行生产;在分治过程中,印度分得较多居民,但盛产稻谷和小麦等粮食作物的地区却主要集中在巴基斯坦,印度仅占原次大陆水浇地中的32%,使印度粮食形势发生重要变化。独立初期印度发生了严重粮食危机。
独立后印度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尽快安置从巴基斯坦迁徙过来的数百万难民,并尽快恢复长期殖民统治破坏的经济,尽快医治印巴分治给印度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创伤。为此在这段时期中,印度政府想方设法安置大量从巴基斯坦迁徙过来的印度教徒,以尽快维持社会稳定;增加粮食供给,以尽快解决粮食问题;抓紧解决纺织厂等所需原料,以推动经济尽快恢复发展;制定工业政策,促进工业发展等。
独立后初期,印度经济特别是的工业生产仍然继续下降。工业生产指数(1946年为100)从1948年的115.4下降到1949年的106.1,1950年再降为105;到1949年,主要工业总产值只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60%~70%。农业生产指数(1949~1950年度为100)也从1947~1948年度的99.2下降到1950~1951年度的95.6。到1950年,印度棉布产量也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75.6%,黄麻产量只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72%。可以说,直到1950年,印度经济还没有从殖民统治下的严重破坏中完全恢复过来。
为加速国民经济恢复并促进经济发展,印度政府于1950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并从1951年起开始实行社会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一五”计划中,印度政府规定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目标是,继续医治印巴分治造成的创伤,尽快安置好难民;纠正殖民统治造成的国民经济失衡,做到国民经济均衡发展;保证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和人民生活稳定改善;迅速发展农业以便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解决粮食问题,控制通货膨胀,并为加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为此,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是把计划发展的重点放在农业发展。“一五”计划期间,印度政府预计的公营部门总支出为237.8亿卢比,然而“一五”计划期间印度公营部门实际总支出为196亿卢比。其中农业和灌溉投资为60亿卢比,占公营部门实际总支出的31%。其次,在广大农村开始进行土地改革运动。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起,印度政府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废除柴明达尔等中间人制度,用赎买方法从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手中获得部分土地,然后将其转售给无地或少地农民;推行租佃改革,规定地租的数量和佃农的永佃权,使租金合理化并使租佃关系逐渐牢固化等,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扩大了粮食作物生产,增加了粮食产量。再次,实行乡村发展计划,整顿县以下农村基层政权,建立评议会制度,设立县、区、村三级农村政权;实行经济民主化,推广农业合作化运动,组织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等,促进农业生产力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
为保证经济发展计划的顺利执行,印度政府还加强工业管理。1951年公布《工业(发展与管理)法》,1952年5月开始实施。这是独立后印度政府制定的第一个工业许可证法。该法规定,凡属法令中表列之70种工业中现有企业必须向中央政府登记,未经中央政府批准,表列工业之现有企业不得扩大生产能力,不得新建企业;对因管理不善而造成工业生产下降和产品质量低劣而引起的销售状况恶化、价格上涨等问题而又无正当理由给予解释的企业,政府有权进行彻底调查,并视调查结果接管这类企业或任命新的管理人员;政府有权成立各种工业调查委员会,检查和监督生产指标,提高设备利用率,实行标准化,促进研究与开发,以提高生产效率等。
印度政府还极力稳定外国在印度的投资。面对独立初期已经纷纷抽走资金的外国资本,印度政府采取比较审慎的政策。尼赫鲁总理断然拒绝8名知名工业家关于把消费部门外国资本国有化或将其交由本国私人资本经营,以后再根据需要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的要求,并以政府总理身份宣布,国家承认外国资本和企业对印度工业化的有益作用,且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而不受歧视,与本国资本一视同仁。印度政府外资政策,稳定了外国投资者的心,达到了巩固和发展原有生产能力的目的。
由于独立前遗留下来大量英镑结存,印度进口了部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粮食;还利用美国政府480号公法援助进口大量粮食。由于气候条件较好,风调雨顺,该计划期间农业获得较大发展,谷物和豆类等主要粮食产量从1951~1952年度的4010万吨增加到1955~1956年度的5170万吨,增加28.93%;整个农业生产年增长率从1951~1952年度的1.8%增加到1952~1953年度的3.1%,1953~1954年度更上升到7.5%。农业生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一五”计划基本目标的顺利实现。从1951~1952年度到1955~1956年度,印度国民收入从1673亿卢比增加到1995亿卢比,增加19%,年均增长3.6%。“一五”计划顺利完成,使该计划发展目标特别是农业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粮食增产,物价下降,使长期殖民统治破坏的印度经济基本上得到了恢复,从而为印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半管制下的经济发展(1956~1980年)
(1)“二五”时期的印度经济
为尽快实现工业现代化,加速经济发展,从1956年开始执行“二五”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作为经济发展基本目标。该计划重点在于,增加钢铁和氮肥等生产;发展重型机器制造业;扩大开发性商品和生产资料货物,如水泥、铝、染料、磷肥及重要药品等设备生产;更新重要传统工业,如黄麻工业、棉纺业和制糖业等机器设备;在实际生产水平尚未达到生产能力,部门则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及扩大消费品工业生产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