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组织行为学概论
48643000000017

第17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8)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选择性

客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每一时刻里,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刺激也是非常多的,但人不可能对同时作用于他的刺激全部都清楚地感受到,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刺激都做出相应的反应。我们总是把某些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即我们总是选择某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特性作为我们知觉的对象。知觉的对象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知觉的背景只是被我们模糊地感知。与此相关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中一个兴奋中心占优势,同时皮层的其余部分受抑制。知觉的选择性揭示了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主动性。

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这表现在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互相转换。

当我们把图中白色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黑色部分作为知觉的背景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杯子;当我们把图中黑色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白色部分作为知觉的背景时,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侧面人头。如果以白色为背景,则容易知觉为男人,如果以黑色为背景,容易知觉为一个少女。

在大多数情况下,从知觉的背景中分出对象来并不困难,但在某些情况下,要迅速地知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把对象从背景中区别出来,一般要取决于3种条件。

①当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比越大时,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的字、夜深人静时隔壁的电话铃声;反之,则不容易被感知,如冰天雪地中的白熊、穿着迷彩服藏在草地中的士兵、喧闹集市中的手机铃声。

②当对象是相对活动的而背景是相对不动的,或对象是相对不动的而背景是相对活动的时,对象也容易被感知,如夜空中的流星、大合唱时不张嘴的人。

③当对象是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时,或与人的需要、愿望、任务相联系时,也容易被感知,如在嘈杂的环境中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在书店对所需要书籍的迅速发现等。

(二)整体性

客观事物是由不同部分、不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往往取决于4种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指出,对整体的知觉不等于而是大于个别感觉的总和。接近(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相似(彼此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闭合、连续等因素会影响知觉整体性。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被普遍接受,也称为格式塔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条规律。

①接近性(Proximity):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A、B、C内分别都有6行6列共36个点,但B图易被知觉为6行黑点、C图易被知觉为6列黑点。

②相似性(Similarity):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易把中间16个椭圆知觉为整体,而把其他部分知觉在一起。

③连续性(Continuity):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④封闭性(Closure):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⑤良好图形(Goodness):具有简明性、对称性的客体更容易被知觉。易把排列成椭圆的8个圆知觉成整体,不会顾及旁边的圆。

知觉的整体性不仅与对象本身的特性有关,而且取决于个体的知识经验与主观状态。

例如,人们在图形的中心位置似乎看到一个白色三角形,这种在客观上并不存在而由主观认识产生的轮廓称为主观轮廓。

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

知觉对象虽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复合刺激物起作用,但是,强度大的组成部分对人的知觉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往往决定对知觉对象的整体认识。例如,人的面部特征是我们感知人体外貌的强的刺激部分。只要认得人的面部特征,不管他的发型、服饰等如何变化,只要面部没有变化,就不会认错人。

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影响知觉的整体性

同样一些部分,处于不同的结构关系中就会成为不同的知觉整体。例如,把相同的音符置于不同的排列顺序、不同的节拍和旋律之中就构成不同的曲调;如果曲调的各成分关系不变,只是个别刺激成分发生变化,或用不同的乐器演奏或不同人来演唱,就不会改变我们对其歌曲整体性的知觉。

4.知觉者主观因素

知觉的整体性主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当知觉对象提供的信息不足时,知觉者总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补充当前的知觉。例如,给动物学家一块动物身上的骨头,他就可以塑造出完整的动物形象来。这对于缺乏动物解剖学知识的人来说,是不能办到的。

(三)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我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人们看到这两张图时,不会只把它看成一些斑点的随意组合,会努力寻找图中斑斑点点之间的联系,努力做出合理解释,不断地提出假设并检验假设,最后会给出合理的解释:画的是一条狗和一匹马。

影响知觉理解性因素主要有以下4方面。

1.在对知觉对象理解的过程中,经验是最重要的

比如一首歌,如果是人们熟悉的,只要听一个片段就知道是哪一首歌,并知道后面的旋律是什么。由于不同的人对歌曲的熟悉程度不同,因而决定了人们在识别歌曲之前所需要听到的那首歌的片段的长短也不同,不是很熟悉那首歌的人比熟悉那首歌的人需要听到的歌曲片段要长一些。有经验的心理学家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表情、行为方式、言语、作文、绘画作品等,推断这个人的性格特点,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

2.言语的指导对知觉的理解性也有较大的作用

在较为复杂对象的外部标志不很明显的情况下,言语指导能唤起人们的过去经验,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初看时只觉得是一些黑色的斑点,很难知觉出是什么,但有人告诉你“这是一只行进中的狗”时,言语的指导就会唤起你过去的经验,补充了当前知觉的内容,会立刻看出图中的狗。

再者,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也影响知觉的理解性。

如果遮住左右的12、14,我们会把中间的看成是英文字母B;如果遮住上下的A、C,我们会把中间的看成是阿拉伯数字13。

为什么对同一个符号有不同的理解呢?那是因为这个符号所处的环境不同,因而人们的理解也就不同。此外,知觉的理解性还受人的情绪、动机、态度以及实践活动的任务等因素的影响。

3.实践活动的任务

当有明确的活动任务时,知觉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所知觉的对象比较清晰、深刻,任务不同对同一对象可以产生不同的知觉效果。比如,对天安门的素描和用文字的描写,任务不同,感知效果就不同。

4.对知觉对象的态度

如果对知觉对象抱着消极的态度,就不能深刻地感知客观事物;只有对知觉对象发生兴趣,抱有积极的态度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

(四)恒常性

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距离、角度、照明等)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例如,对过去认识的人,决不会因为他的发型、服装的改变而变得不认识;一首熟悉的歌曲,不会因它高八度或低八度而感到生疏,或因其中个别曲子走调,就认为是别的歌曲;教师判断学生的错别字,如“尖瑞科学”,不会因“端”字写成了“瑞”字,而不去感知尖端科学。

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与颜色恒常性。

1.大小恒常性(Size Constancy)

大小恒常性指的是,物体离我们近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要大于物体离我们远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但我们实际知觉到的物体的大小不会因此而改变。例如,教师讲课时大都站在讲台上,有时也会走到学生的座位旁,教师在教室的不同位置时,其形象在学生眼中的成像大小是不同的,但学生看到的教师的大小却是不变的。

2.形状恒常性(Shape Constancy)

形状恒常性指的是,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物体时,物体在我们眼中的成像会发生变化,但我们实际知觉到的物体的形状却不会改变。

3.颜色恒常性(Color Constancy)

在不同的照明条件下,同一件物品反射到你眼中的光有很大变化,但它们的颜色看起来好像没有变,这是颜色的恒常性。它与经验有很大关系。例如在绿光照射下,问你桌子上的香蕉是什么颜色,你肯定会把香蕉看成黄色。但是倘若在这种条件下,让你说出各种纸片的颜色时,知觉结果就可能受到光照的影响了。

4.亮度恒常性

指的是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亮度保持不变。例如,白衬衣不管是在屋里看还是屋外看,我们总是把它知觉为相同的白色;在强光下煤块反射的光量远远大于暗处粉笔所反射的光量,但我们仍把煤块知觉为黑的,粉笔知觉为白的。

三、知觉的分类

(一)物体知觉

以物体为对象进行的知觉就是物体知觉。

1.空间知觉

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称为空间知觉。

判断远近距离靠的是距离知觉,这种知觉又称为深度知觉。对距离的判断可以根据对象的重叠(被挡的物体离我们远),线条或空气的透视作用(近的物体大且清晰,远的物体小且模糊),明暗,阴影(根据阳光的照射判断方向),以及运动时形成的视差(在做相对运动的时候,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移动得快,远的物体则移动得慢)来进行。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供我们利用的话,我们是怎么判断远近的呢?一百多年前就有人提出来,我们判断远近主要靠的是双眼视差。

所谓双眼视差,是说我们的两只眼睛相距大约70毫米的距离,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同时看一个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在两个视网膜上的呈像是有差别的,即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一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一些。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做双眼视差。

双眼视差是我们判断远近的主要依据。立体摄影、立体电影都是应用双眼视差的原理制作出来的,它们都能让人获得鲜明的立体知觉感。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人们对时间的知觉可以以计时器提供的信息为依据,也可以根据自然界昼夜、四季周期性的变化;还可以根据人体生理、心理活动周期性的变化来估计时间。

生物钟是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外部行为节律性的变化。消化系统的周期变化调节着人的进食行为;体力和精力的充沛与疲乏调节着人的起居。机体生理活动节律性的变化像一个时钟,调节着人的活动,也给人们估计时间提供了依据。

3.运动知觉

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称为运动知觉。物体位移的速度太快或太慢,人们都不能知觉到运动。但是,有时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就是似动现象,又称为动景现象。电影就是依据似动现象的原理制作出来的,霓虹灯给人造成的动感,广告制作中画面的变化也都是应用了似动知觉的原理。

4.错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只要产生错觉的条件存在,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错觉的。错觉的种类很多,有线条长短、线条方向的错觉,有面积大小的错觉,甚至不同感觉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错觉,如形重错觉(大小不等、重量相等的木盒,掂起来觉得小的轻,大的重)、视听错觉(眼睛看着台上做报告的人,觉得声音是从台上传过来的;低下头来不看报告人时,又觉得声音是从旁边扩音器里传过来的)等。错觉在生活和实践中有一定的作用。在建筑物形状设计、服装设计、图案设计、房间布置中,有时要利用错觉引起意外的心理效应,给人们生活带来舒畅和愉悦。有时则要识别错觉,避免错觉。

(二)社会知觉

以人为对象进行的知觉就是社会知觉。

1.对他人的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主要是指通过他人的外部特征,进而取得对他人的动机、情感、意图等内心世界的认识。

对他人的知觉依赖于许多因素,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二是知觉者的认知结构、认知标准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总之,对他人的知觉既受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的影响,也受知觉者本人的心理结构的影响。

2.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身心各方面的认识。人不仅在知觉他人时要通过其外部特征来认识其内心世界,同样也要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认识自己。

3.角色知觉

角色知觉是对某人的社会地位、身份及行为规范的知觉。包括自我角色知觉、他人角色知觉和角色规范的知觉。

4.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它的主要特点在于明显的情感因素参与知觉过程。人际知觉是社会知觉中最核心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