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4880千米的澜沧江上,有数不清的桥梁:溜索桥、藤桥、竹桥、铁索桥、钢索吊桥、水泥大桥……但青龙桥,是独有的一座,也是无法忘却、无法替代的一座,是澜沧江上现存唯一的古桥,也是滇西南的重要通道。
青龙桥位于云南省凤庆县城东北约60千米的澜沧江上,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两次复修,其后经多次修葺。桥全长93.52米,宽3米,桥身距江面高15.64米,桥体由16根铁索构成,上铺木板,两端各有桥亭5间,岸边有摩崖题刻数处。
青龙桥是澜沧江上最古老的桥梁之一,十余次被毁,十余次重建。这是中国交通史上着名的“茶马古道”的咽喉要塞,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是内地进入云南临沧的必经之道。
青龙桥不仅设计精美、造型独特、工艺高超、结构牢固,还比着名的西南第一大铁索桥-霁虹桥长30米。在清代,成为顺宁府的第一宏伟建筑。由于该桥的工程巨大、桥面艰险,知府刘靖将其取名为“青龙桥”。这里曾走过叱咤风云、享誉中外的名人志士、英雄豪杰,走过络绎不绝的马帮,也走过抗日远征军的千军万马;这里的每一股铁索都沐浴过枪林弹雨,每一块木板都烙下了历史的深深印迹。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建桥时剑川师傅选取晨雾平铺在澜沧江峡谷最狭窄、最陡峭的江面为址,老师傅精心造桥,整整用了5年时间。在一次铁索合龙的劳作中,其子不慎坠入江中,却被一股浓雾托起而得以存活,当地人纷纷传言是一条青龙接住了老师傅的儿子,于是青龙桥因此得名。
横跨澜沧江南北的青龙桥建成后,联结着鲁史镇的金马村和小湾镇的正义村,自然也联结着临沧和大理两个地州。自此,这座桥成了历史上顺宁府通往下关、巍山的唯一桥梁和顺宁府各辖地到昆明的必经之路。由于青龙桥扼守要塞,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建成起就常年有兵丁看护,民国期间最多时有一个营的兵力驻守。
2004年2月,云南省考古研究所、临沧地区文物管理所、凤庆县文体局等组成的勘察设计组再次对青龙桥进行了勘察、测绘。但考虑到小湾电站是国家重点工程,工期紧、任务重,遂决定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对青龙桥进行拆迁,并将青龙桥迁移到凤庆县罗闸河,按照原状恢复重建。罗闸河是澜沧江的一条支流。将青龙桥迁移到此河上,是经过多次勘察、测绘、研究后决定的。对于这座着名的青龙桥,勘察设计及施工人员对桥两端进行了认真的考古发掘和清理,全面详尽地收集、保存了现有资料,包括测绘、照相、录像、文字、复制模型等;对从原桥拆下的所有构件进行残损鉴定、分类编号,通过人力、畜力、船运、汽车运到搬迁点;同时对桥旁的摩崖石刻先进行化学清洗、加固、封护等,然后用电动珍珠锯进行分块整体切割,随青龙桥一道易地保护。
为此,相关部门投入了巨资。
8.瘦西湖之绝美的点缀——五亭桥
清人黄惶庵对五亭桥赞道:“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可见五亭桥的朦胧之美。
五亭桥风姿无限,巧夺天工,中国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评价五亭桥是“最具艺术美的桥”。
瘦西湖在全国园林中独树一帜,五亭桥又是瘦西湖的标志。其最大的特点是阴柔与阳刚的完美结合,南秀北雄的有机融和。该桥建于莲花堤上,是清扬州两淮盐运使高恒为了迎接乾隆皇帝南巡,特雇请能工巧匠设计建造的,因为建于莲花堤上,其形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它又叫莲花桥。
五亭桥的造型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桥下列4翼,正侧有15个券洞,彼此相通。每当皓月当空,各洞衔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倒挂湖中,不可捉摸。据说,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叹它像“琼岛春阴”之景,这就点出了该桥是借鉴北京北海之景。确实,该桥受北海五龙亭的影响很深。不过扬州五亭桥无北海开阔水面,当然无法将五龙亭照搬。但聪明的工匠独辟蹊径,将亭、桥结合,形成亭桥,分之为五亭,群聚于一桥,亭与亭之间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的屋面。造桥者把桥身建成拱券形,由3种不同的券洞联系,桥孔共有15个,中心桥孔最大,跨度为7.13米,呈大的半圆形,直贯东西,旁边12桥孔布置在桥础3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圆形,桥阶洞则为扇形,可通东西。正面望去,连同倒影形成5孔,大小不一,形状各殊,这样就在厚重的桥基上安排了空灵的拱券,在直线的拼缝转角中安置了曲线的桥洞,与桥亭自然就配置和谐了。难怪后人把桥基比成北方威武的勇士,而把桥亭比作南方秀美的少女,这是力与美的结合、壮与秀的和谐。
如果把瘦西湖比作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那么五亭桥就是少女身上那条华美的腰带。五亭桥不但是瘦西湖的标志,也是扬州城的象征。它集南云水乡之桥的灵巧秀气于一身,为中国桥梁中最隽永秀美的一座。
9.大诗人设置的千古之谜——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不但是诗中的桥,也是画中的桥,其秀美妙雅,难以用语言描述,明月清辉,波涵画肪,笛声悠媲,灯影波光交相辉映,是幅完美的月夜湖色图。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唐代杜牧的诗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
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扬州五亭桥西,即二十四桥之所在。二十四桥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似乎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洁白栏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桥与水衔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围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随时看到云、水、花、月,体会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妙境,遥想杜牧当年的风流佳话。沿阶拾级而下,桥旁即为吹箫亭,亭临水边桥畔,小巧别致。
亭前有平台,围以石座,若在月明之夜,清辉笼罩,波涵月影,画舫拍波,有数十歌女淡妆素裹,在台上吹箫弄笛,婉转悠扬。
天上的月华,船内的灯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起,使人觉得好像在银河中前行。
1986年,国家和地方拨款246万元,按《扬州画舫录》记载和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扬州着名画师袁耀所绘《邗上八景·春台明月》册页、乾隆《南巡盛典图》等有关史料,结合地形、地貌现状,设计恢复方案,于1987年10月动土兴建。整个景区在体现“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意境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1990年2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接见了台湾着名作家陈映真一行,在交谈时说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各地都有不少文物古迹。唐朝诗人杜牧的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的就是扬州。
我小时候一直找这个二十四桥,直到昨天晚上,家乡来人告诉我说二十四桥如今已恢复了原貌。如有机会的话,希望你们到扬州看看。”
可见中国的扬州,二十四桥的隽美中外闻名,是世界上的完美的图画,也是由大自然拼配描述的绝美之图。1991年12月21日,江泽民同志陪同来访的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游览二十四桥,兴致勃勃地向金日成介绍二十四桥的由来。2000年10月21日,又陪同法国总统希拉克再度游览二十四桥。希拉克对扬州秀美的山水赞美有加(见2002年6月18日《中国交通报》)。
10.古运河上最着名景点——清名桥
古桥清名桥历史悠久,构造奇特雄健,是无锡古运河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古运河上的古桥,一幅古香古色的江南水画图。
清名桥,原叫清宁桥,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飞架运河两岸。在清名桥南侧是伯渎河,流经梅村至常熟。整座桥造型匀称、稳固雄伟,是无锡古运河上最着名的景点,也是最吸引中外游客的地方。
清名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43.2米,宽5.5米,高8.5米,桥孔跨度13.1米,全系花岗岩堆砌而成。因两岸地势高低关系,东西石级不等,东有石级46级,西有43级。拱券为江南常见的分节平列式,共11节。圈洞两面的圈石上各有题刻,一立于清咸丰年间(公元1850年-1861年),介绍桥梁和更改桥名经过;一立于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介绍重建清名桥的始末。桥栏上没有雕饰,每侧立两个望柱,显得十分古朴。1983年在桥东西侧,发现清代石碑两方,一为邹一桂所书,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立;一为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九月立。
清名桥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桥,始建于16世纪晚些时候的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
它是由无锡“寄畅园”的主人秦燿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的,因兄弟俩的大名分别是太清、太宁,因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宁桥”。
这座石桥在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由无锡县令吴兴祚重建。到了道光年间(公元1820年-公元1850年),因避讳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宁而改名为清名桥,也有人称它为“清明桥”。
11.让人奈何不得的桥——奈何桥
奈何桥是座充满神话色彩的古桥,据说人死后灵魂要通过奈何桥,善良的人有神佛保佑能顺利走过,恶者则被打入血河池受罪。
尽管是神话故事,但那毕竟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向往和对邪恶的痛斥。
在重庆丰都有并列的3座石拱桥,3座桥均建于平地,大小、形制完全相同。每桥宽仅4尺许,两侧护以雕花石栏,桥面略呈弧形,用青石铺砌,两端各有两级踏道。桥下跨一方形池,池底及桥壁均为条石嵌砌。据资料记载,该桥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为明朝蜀献王朱椿建在寥阳殿前的观瞻物,距今已500余年,后被佛教徒改为“奈何桥”,桥下石池称“血河池”,并赋予其一些神话传奇。
人们也将奈何桥中间的一座桥用来验证好人和坏人。年轻单身者须3步跨过桥面,男性先迈左脚,女性先迈右脚。夫妻或恋人手牵手一起九步走过桥面(男左女右),必天长地久。年幼者或年长者可3步以上跨过(脚步迈法男先左脚女先右脚),但必须是单数,如5步、7步、9步等。平安跨过者为好人,则死后灵魂就不会落入血河池,免受铜蛇铁狗狂咬之苦。
左边桥是金桥,右边桥是银桥。总之,奈何桥是被人们赋予了神话和传奇,成为一种高于现实生活的桥,也是一种心灵忏悔的寄托。
12.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
以伟人的名字命名的桥绝对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孙中山在中国近现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即可衬托出中山桥在那个地方的重要性,它是西北部建设中的创举。
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关前,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是兰州市内标志性建筑之一。铁桥建成之前,这里设有浮桥横渡黄河。浮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名叫镇远桥,今尚存建桥所用铁柱一根高达3米,重约数吨,上有“洪武九年”字样。
兰州中山桥在我国的桥梁建设中可谓是一个奇迹。这是因为:首先,它的建设发生在20世纪初叶中国积贫积弱的时代;其次,它是偏隅西北、地瘠民穷的甘肃与西方人在自主、自愿前提下的第一次成功合作;再次,它的建设材料,包括一颗铆钉、一根铁条乃至建成后刷铁桥用的油漆,都是在当时国内极其落后的运输条件下从德国辗转万里运至兰州的;最后,它的建设是德、美两国工程师、华洋工匠与甘肃各界通力合作的结晶,并且它的建成结束了黄河上游千百年来没有永久性桥梁通行的历史……兰州历来是东西交通要冲,是中原与西域往来的必经之路,穿城而过的黄河则是横亘在兰州这一交通枢纽之上的难以逾越的障碍,民间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的歌谣,严重阻碍了人当地经济和其他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为了生产和发展,人类需要改变这状况。早在光绪初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就有过修建铁桥之议,但因为洋人出价太高而作罢。进入20世纪,濒临末路的清廷开始实行新政进行最后的挣扎,鼓励洋务运动,试图改变国家的命运。升允到任后不久,即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立了甘肃洋务总局,由兰州道彭英甲兼洋务总局总办。正是洋务的兴起,为建设黄河铁桥提供了历史契机。升允敏锐地意识到“外人奇技巧思”正可以“宜民利用”,于是他决定借助外国的先进技术与设备来实施他的建桥计划。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德商天津泰来洋行经理喀佑斯正好游历至甘肃,双方一经接触立即达成了合作的意向,桥梁造价16.5万两白银,不足左宗棠时的1/3。
天时、地利、人和,一切冥冥中如有天助,偏隅西部的兰州注定要在20世纪初叶、在积贫积弱的中国完成一件惊世伟业。这件惊世伟业成为现实之后,随着中国历史的改变而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1942年,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第一桥”改名“中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