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天堑变通途:桥
48701300000006

第6章 长虹卧坡——桥的欣赏(3)

1949年8月26日,国共两党军队在兰州激战。铁桥桥面木板被焚,杆件及纵梁被枪弹打得通红,但桥身安稳如常。解放军以夺得黄河铁桥作为解放兰州的标志。

此后,兰州军管会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及工兵昼夜抢修,于9月6日修竣通车。

1954年,国家拨款60万元人民币全面维修加固,在原平行弦杆上端置拱式钢梁,使其载荷能力进一步提高。

1989年,铁桥保固期届满,构件老化。兰州市政工程管理处拟全面大修,不意铁桥于8月9日被自重260吨的失控供水船猛烈撞击而遭重创,当即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100余人夜以继日抢修,将桥修复并加宽人行道,装饰桥身,使之焕然一新。之后,黄河第一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在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期间,兰州市政府在桥头树碑,第一次将铁桥誉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直到今天,黄河第一桥仍在使用,路过当地时,跨越黄河必经此桥。

2004年,兰州市政府投资500万元对黄河铁桥开始进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彻底、最大规模的维修加固并禁止了车辆的通行。中山桥将结束其近百年的通车历史,变成永久性步行桥。

13.寄托着凄美爱情的桥——画鹊桥

画鹊桥之美在于它的一个凄美传说,正是因为故事是悲剧,所以人们才用心去体会和爱惜。画鹊桥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祝福和赞美,也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浙江奉化画鹊桥亦称曙阳桥,距西坞北3米。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修后改今名。1944年升高1米,后又升高3米。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奉化西坞周家有片金竹园,金竹园中有株金竹精,与蚌潭中的河蚌精相爱。

天一黑,河蚌精就爬到那株金竹上来。说来也奇怪,河蚌精一爬上金竹,金竹就能发出亮光。

当时,奉化有一个张御史回家省亲,金竹精的事就传到他的耳朵里了。他想趁机升官发财,于是回京后立刻告诉了皇上。皇上一听有这种事,龙颜大悦,一道圣旨,差人跟张御史到周家去取金竹精。老百姓没办法,只好把金竹精连根掘起,载入官船,沿江北上,驶往京城。

当时河蚌精与金竹精已到了难舍难分的地步。听到金竹精被载走的消息,河蚌精悲痛万分,贴在船底追了上来。没过几日,官船驶到了大海,船底的河蚌精碰不得咸水,不久就被咸死了。金竹精因此非常伤心,开始枯萎,等船到京城,已完全不成形状了。

皇帝见到枯萎的金竹晚上并不会发光,立刻大怒,以为张御史有欺君之罪,当即将其斩首。

张御史死后变成了一只画眉鸟。它觉得没脸见人,飞到周家,一头撞死在墙上。周家人知道后,还不解恨,在金竹园后面造了一座桥,取名叫画鹊桥,意思是让金竹魂和河蚌魂度过鹊桥团圆。人们无法改变现实,只能将其变成美好的精神寄托,画鹊桥正是人们对美丽而凄惨的爱情故事的一种呵护和痛惜。

14.令人叹为观止的智慧结晶——江东桥

国家文物局编辑的文物教材之一《中国古代建筑》中,第一章曾描述一座虎渡桥,其石梁重达200吨的,工匠们和建造者是如何把它们架上波涛汹涌的急流之上呢,至今仍然令人为之惊叹。其形同金字塔的铸建,古代的智慧令现今的人都难以模仿。

江东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称虎渡桥,又名通济桥,是一座多孔梁式石桥,位于福建漳州龙文区与龙海市交界处,横跨九龙江北溪下游。这里地处九龙江北溪与西溪交汇入海处,两岸峻山夹峙,江宽流急,地势险要,古称“三省通衢”。对于其名字的起源众说纷纭,最普遍的传说是,相传初建桥时桥墩屡建不稳,偶有猛虎负子过江,遂依虎道勘得水中礁石,乃就石垒墩,桥墩遂固,故名虎渡桥。而《漳州府志》卷六则说此处“为郡之寅方,因名虎渡”。

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这里曾架过浮桥,宋宁宗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郡侯宗正少卿庄夏始建石墩木桥,宗理宗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木桥毁于火,于是在漳州郡守李韶倡议下建成梁式石桥。《龙溪县志》记此石桥“广二十尺,长二千尺”,桥孔“十有五道”。1970年于古桥上加高架设钢筋混凝土公路桥。今在靠西岸公路桥下尚存古桥的5座完整桥墩、两跨桥面及残墩基9座和东西金刚墙,残长100.35米。

桥墩以0.35×0.4×5.2米的条石交错叠砌,呈舰首形,通长11.4米,宽5.3米。墩间每跨以3~5条石梁铺成桥面。

江东桥的石梁每条长22~23米、宽1.15~1.5米、厚1.3~1.6米,重达近200吨。这是桥梁建筑中的伟大创举,是中外建桥史上的奇迹。

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62年4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说:“我国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也说:“江东桥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性问题。”

2001年6月25日,江东桥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5.“虎头蛇尾”的怪桥——紫阳桥

紫阳桥从整体上看是座不匀称的拱桥,因地势的原因,东部桥孔较高,西部较低,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构造呢?走近紫阳桥,又是一座江南石桥中的奇观。

紫阳桥初名“寿民桥”,位于安徽省歙县城东南渔梁坝下,因西近秀丽的紫阳山麓,故有现名。桥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此桥为九孔石拱桥,长140米,宽10米,高14米,孔径12.4米,所用石料为红砂岩。桥为县内古桥之最高、最宽者,往来船只可不落风帆桅杆从桥下通过。关于建桥的民间传说更加有趣。据说此桥开始募资筹建时,虽有许多人解囊应募,却未集足银两。这时,人们见一位身穿麻布衣的买卖人也赶来凑热闹,便讽刺他:“凭你这副模样也敢来出钱造桥吗?”岂知买卖人慨然允诺:“我个人单造一孔。”后来,他说到做到,单凭个人出资在东端倚山建造起第一个桥孔,且又高又宽,气势非凡。这样一来,原来那些解囊者只好倾尽钱财,按第一孔的高度和宽度续建其他八孔,但终因财力不够,以致“虎头蛇尾”。现在看去,紫阳桥仍然是东高西低,真有点古怪。为了适应练江洪水的浪高流急,桥墩分水尖建得几与桥面同高,以便增加分洪的力度,实为江南诸石桥中罕见的奇观。

站在紫阳桥上北望,可见濒江而建的渔梁街市,白墙青瓦,栉比而立;高眉、紫阳两山西对峙,色彩如黛;练江水流越渔梁坝,奔腾而下,水势迅猛,浪花飞溅,也是一幅水桥相谐相映的奇观之图。

第二节中国现代名桥——观望篇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曾经是历史上发展到顶极的社会状态,因此古代的桥形态万千、造构独特,是桥梁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现代仍是个飞速发展的国家,现代所建造的桥雄伟辉煌,同为世界桥梁史上的璀璨明珠。

1.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一座横跨中国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它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比连接巴林与沙特的法赫德国王大桥还长11千米,成为继美国的庞恰特雷恩湖桥后世界第二长的桥梁。大桥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120余千米,从而大大缓解了拥挤不堪的沪杭甬高速公路的压力,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两小时交通圈。

大桥总投资超过140亿人民币,其中全桥建设36千米,耗资118亿元;北岸连接线29.1千米,投资17亿元;南岸连接线55.3千米,投资34亿元。来自民间的资本占了总资本的一半,包括雅戈尔、方太厨具、海通集团等民营企业都参与了对大桥的投资。大桥收费年限为30年。

杭州湾跨海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每小时100千米,设计使用年限100年,大桥设南、北两个航道,其中北航道桥为主跨448米的钻石型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5万吨;南航道桥为主跨318米的A型单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000吨。大桥是中国自行设计、自行管理、自行投资、自行建造的,工程创六项世界或国内之最,用钢量相当于7个“鸟巢”,可以抵抗12级以上台风。杭州湾跨海大桥可谓是世界级的高端科技含量的桥梁,象征着中国桥梁技术的飞跃革新和雄厚的实力。

杭州湾跨海大桥从外型构造、组成材质或设计规划上,都有众多的亮点,为世界所瞩目:

首先,水中区引桥箱梁采用整孔制、运、架一体化方案,单片梁重达2180吨,为国内第一。

其次,大桥在设计中首次引入了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设计师们借助西湖苏堤“长桥卧波”的美学理念,兼顾杭州湾水文环境特点,结合行车时司机和乘客的心理因素,确定了大桥总体布局原则。整座大桥平面为S形曲线,总体上看线形优美、生动活泼。从侧面看,在南北航道的通航孔桥处各呈一拱形,具有了起伏跌宕的立面形状。

南航道再往南1.7千米,就在离南岸大约14千米处,有一个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海中平台。该平台在施工期间,作为海上作业人员生活基地,海上救援、测量、通信、海事监控平台。大桥建成后,这一海中平台则是一个海中交通服务的救援平台,同时也是一个绝佳的旅游休闲观光台。

再次,大桥科技含量之高堪称是一座“数字化大桥”。科研单位利用硬件及接口技术、网络及数据库技术、图像图形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数学、有限元技术、力学等多学科,建立一套大桥设计、建设及养护管理的科学评价体系。整座大桥设置中央监视系统,平均每1千米就有一对监视器。这样,不仅大桥可进行科学合理的维护管理,而且大桥“身体”的健康状况也在实时掌握中。这种“数字化大桥”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都不常见,是科技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2.中葡友谊的象征——澳门跨海大桥

澳门的3座跨海大桥外型构造独特,是澳门独特的风景。

澳门有3座跨海大桥,澳凼大桥是澳门半岛与凼仔岛间第一座跨海大桥,由葡萄牙桥梁专家贾多素设计。于1970年6月动工,1974年10月5日正式通车。大桥全长2569.8米,引桥长2090米,桥面宽9.2米,对开各两车道,两侧还留有0.8米的人行道。大桥原以澳督的名字命名为“嘉乐庇大桥”,后因市民通称澳凼大桥,便取而代之。大桥造型独特,富有节奏感,成为“澳门八景”之一。

20年后,澳门有了第二座跨海大桥-友谊大桥,原称“新澳凼大桥”,是连接澳门半岛和凼仔岛的跨海公路大桥。1990年4月开工,1993年12月竣工。大桥主桥长4414米,匝道桥长1108米,主桥面宽19米,双向4车道。大桥主桥全部位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雄伟壮观,俨若游龙,伸向海湾彼岸,是澳门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中葡友谊的象征。1994年4月17日,葡萄牙总理席瓦为大桥剪彩,将大桥命名为“友谊大桥”。

西湾大桥是连接澳门半岛和氹仔岛的第三座大桥,于2002年10月8日动工兴建,主桥于2004年6月28日合龙。西湾大桥北起澳门半岛融和门,南至氹仔码头,采用“竖琴斜拉式”设计,两个主桥趸之间跨度达180米。该桥总长2200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双向6车道,下层箱式结构,双向4车道行车,可以在8级台风时保证正常交通,桥内还预留了铺设轻型铁轨的空间。

3座跨海大桥为澳门增添了无限风采,其中友谊大桥更是中国和葡萄牙两个国家友谊的象征。

3.开通厦门经济发展之路的桥——厦门大桥

厦门大桥相当于一条牵动厦门经济飞速发展的动脉,福建省厦门海堤的建成,成为厦门陆上的门户走廊。随着厦门特区经济的发展,汽车流量大增,海堤原设计日流量2500辆,1989年竟达1.2万辆。所以,海堤成了经济发展的“瓶颈”。

厦门大桥始建于1987年10月1日,1991年4月主体工程竣工,同年5月试通车,总投资1.56亿元人民币。厦门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跨越海峡的公路大桥,由高崎引道、跨海主桥和集美立交桥3部分组成。直通式集美立交桥由7座匝道桥组成,分3主道:

杏林、灌口(324国道)、同安(翔安)。厦门大桥南侧建有桥头公园,桥北侧则有集美大学、华侨大学。

大桥全长6695.01米,主桥长2070米,桥面宽23.5米,设双向4车道,车道净宽19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结构为46孔、45米等跨截面预应力连续箱梁。主体竣工通车后,日通行能力达到2.5万辆次,使由于车辆多、海堤路况差造成的进出厦门岛难的问题得到极大改善,使厦门经济特区实现了真正的腾飞,使厦门市与岛外各区、省内各地区及与临近广东省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进一步增强了厦门特区发展的潜力。

当年,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厦门大桥”4个大字,并于1991年12月19日亲自为厦门大桥正式通车剪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