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与许多拉美国家的历史发展相似,但是阿根廷文学则与其他拉美国家的文学风格颇为不同。这并不是说阿根廷受欧洲的影响不深,而是这里生活着另一种人-高乔人。
高乔人的来历,要追溯到16世纪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
西班牙人在发现并占据拉普拉塔河流域的同时,也将牛马带到了那里丰美广袤的草原,牛马在肥美丰硕之地繁殖极快,牧业迅速发展,同时部分逃走的牛马变成了成群的野牛和野马在大草原上游荡。在当时等级森严的殖民社会,土着人是毫无权利的奴隶,白种人虽然都是西班牙人,但也有上、下等之分。下等人没有土地,只能到处流浪,猎取野牛和野马为生,他们有的人与土着妇女结合,生下混血后代。这批无业者以草原为家,练就一身好功夫,善骑马射击,能在飞奔的马背上甩出两头拴有石块的皮绳套索,绊倒野牛野马或其他兽类,然后用匕首割下大腿肉等最好的部位,其余就丢弃在荒原上。饱餐之后,翻身上马,呼啸一声又向远方疾驰而去。
他们有时也临时受雇于牧主,做些赶牛、宰牛、运送牛皮的工作。因为他们居无定所,所以被称为流浪汉,后来即演变为高乔人。居无定所的生存环境让高乔人有着吃苦耐劳的坚毅性格,但同时,他们的性格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抑郁和忧伤的成分。高乔人主要分布在今天阿根廷的潘帕斯平原地区,乌拉圭和巴西南部也有少量分布。有人以为高乔人是一个草原游牧民族,这是误解,他们基本都是欧洲人的后代,只是生活方式比较特殊而形成了这样的社会阶层。
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围栏放牧逐渐推广,土地都被圈起来养牛,高乔人失去了自由活动的地盘,一部分成了牧场的固定牧工,一部分进城当短工。由于他们骁勇善战,常被征入军队打仗,许多高乔人参加了独立战争,为阿根廷的独立解放作出过贡献。高乔人作为阿根廷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就这样逐渐消失。到19世纪末,原来意义上的高乔人已经不复存在。
那么现在的高乔人又是怎么回事呢?现代阿根廷人都是不同民族移民的后裔,没有共同的祖先,因而不像欧亚国家那样,有一个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然而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阿根廷的历史虽短,但同样需要一个能把人民凝聚在一起、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共同传统,也就是民族的根。阿根廷人尊崇高乔人勤劳质朴、骁勇剽悍、酷爱自由的个性品德,将其视作共同传统和民族精神而加以继承,于是高乔人和高乔精神就应运而成了阿根廷人民共同的根。每年11月,全国各地都要举行“传统周”活动,人们穿上高乔人的服饰,有的骑马,有的赶车,载歌载舞,重温当年草原上豪放的生活。
第一节 文章千古事-阿根廷文学
阿根廷文学受欧洲文学影响较多,受古代印第安文学和宗主国文学影响较小,从整体来看,阿根廷文学在拉美地区是比较发达的。
1.早期阿根廷文学的发展
殖民地时期,阿根廷产生了它最早的散文诗《阿根廷》(1602),作者是马丁·德尔·巴尔科·森特内拉(1535-1605),对印第安人的社会风习作了细致的描写。1612年,鲁伊·迪亚斯·德·古斯曼(1554-1629)写成《阿根廷》一书,记述早年开发拉普拉塔河事件,有重要的文学与历史价值。18世纪出现了具有西班牙古典主义倾向的诗人曼努埃尔·何塞·德·拉瓦尔登(1754-约1810),其代表作是《雄伟的巴拉那颂歌》和剧本《西里波》。
19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革命取得了胜利。这场革命,不仅为南美各国的独立作出了贡献,也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诗人和诗歌。
诗歌主要属于古典主义,主题多为讴歌新获得解放的祖国。维森特·洛佩斯·伊·普拉内斯(1785-1856)的《爱国进行曲》(1813)后来成为阿根廷国歌;胡安·克鲁斯·巴雷拉(1794-1839)的《玛伊普》和《伊图萨因戈战役》等诗激荡着强烈的爱国热情。
独立革命胜利后不久,阿根廷发生了内战,封建军阀罗萨斯打败对手,对全国实行独裁统治。阿根廷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独裁斗争。
这一斗争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其主要倾向属于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有埃切维里亚、萨米恩托和马莫尔等人。
埃斯特万·埃切维里亚(1805-1851)是阿根廷第一个浪漫主义作家,着有长诗和诗集《埃尔维拉》,又名(《拉普拉塔河的新娘》)(1832)、《慰安集》(1834)、《诗韵集》(1838);政论《社会主义原理》(1838);政治讽刺小说《屠场》(1838)。多明戈·福斯蒂诺·萨米恩托(1811-1888)的代表作《法昆多》(又名“文明与野蛮”)(1845),是拉美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阿根廷独裁者罗萨斯为原型,塑造了法昆多这个军阀寡头形象,通过对法昆多一生的描述和剖析,作者猛烈抨击和鞭挞了以法昆多为代表的野蛮,即无政府状态,宣扬了自己崇尚的文明,即法制社会。小说语言雄辩,风格豪放,表达了作者的政治信念。何塞·马莫尔(1817-1871)是诗人和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阿玛利亚》(1851)表现了罗萨斯独裁统治下布宜诺斯艾利斯人民的严酷斗争。
潘帕斯草原上的流浪牧人-高乔人,是阿根廷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严酷的生活环境和放浪不羁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他们骁勇、耐劳、酷爱自由的性格。高乔人喜欢以吉他伴奏,即兴歌唱自己的艰辛生活和冒险经历,以此苦中取乐。一些出色的歌手后来成为吟游诗人,骑着马,背着吉他,走村串乡,在小酒店里演唱自编的歌曲。这种诗歌形式引起了文人的注意和兴趣,他们创作的叙事诗式的歌词开始在民间传唱,成为高乔文学的雏形。19世纪下半叶,阿根廷出现了三部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加乌乔诗歌,以大草原为背景,以加乌乔为主角,表现克里奥约的乡村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伊拉里奥·阿斯卡苏比(1807-1875)的《桑托斯·维加》,汇集了许多有关加乌乔的传说和故事,以浓郁的诗情和鲜明的色彩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景色;埃斯塔尼斯拉奥·德尔·坎波(1834-1880)的《浮士德》写得生动有趣,富于想象力;而最着名的则是何塞·埃尔南德斯(1834-1886)的《马丁·菲耶罗》及其续篇《马丁·菲耶罗的归来》,这部作品分上、下两部,共有46章,7210行,上部发表于1872年,两年里连印8版,1879年发表下部。全诗叙述了一个高乔人马丁·菲耶罗坎坷不幸的一生。作者以雅俗共赏的语言,生动鲜明地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也是高乔人的典型形象:颠沛流离、饱受欺凌的经历,一语不合拔刀相向的剽悍个性。歌颂了争取自由、反对阶级压迫的斗争,反映了19世纪末阿根廷社会资本主义化过程中乡村的破败和加乌乔的不幸命运。阿根廷人把这部书当做自己的民族史诗,马丁·菲耶罗这个名字在阿根廷家喻户晓。《马丁·莫耶罗》是高乔文学的顶峰,它在阿根廷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中国文学的《红楼梦》一样显赫。
罗萨斯独裁政权崩溃之后,阿根廷文学涌现出了最后几位浪漫主义诗人和一群具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倾向的作家。其中诗人奥莱加里奥·安德拉德(1839-1882)以浓重的抒情笔调描写自然景色,表现加乌乔典型人物的拉斐尔·奥夫利加多(1851-1920),诗集《风中之叶》和《远方的回声》的作者卡洛斯·吉多·伊·斯帕诺(1827-1918),以及具有独特风格的佩德罗·博尼法西奥·帕拉西奥斯(1854-1917)。
在散文方面,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卢西奥·维克托里奥·曼西利亚(1831-1913)着有《朗克尔印第安民族纪游》(1870),米格尔·卡内(1851-1905)着有《青年时代》(1884),爱德华多·维尔德(1844-1913)着有《失去的时间》(1878)和《顺水》(1914)。
在小说方面,卢西奥·维森特·洛佩斯(1848-1894)的《大村庄》(1884)、欧亨尼奥·坎巴塞雷斯(1843-1888)的《没有目的》(1885)、何塞·马里亚·米罗(1867-1896)的《交易所》(1891),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在戏剧方面,爱德华多·古铁雷斯(1851-1889)的剧本《胡安·莫雷拉》演出成功,从而使加乌乔戏剧得以流行。保尔·格罗萨克斯(1848-1929)、马丁·加西亚·梅罗(1862-1905)、何塞·曼努埃尔·埃斯特拉达(1842-1894)和佩德罗·戈耶纳(1843-1892)则是这个时期享有盛名的文学史家与文学评论家。
20世纪初,阿根廷文学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
1893年,拉丁美洲现代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人物鲁文·达里奥来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对阿根廷许多诗人产生了影响。其中最重要的诗人是莱奥波尔多·卢贡内斯(1874-1938),他的诗集《伤感的月历》(1909)和《百年颂》(1910),以它的新奇的形式、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比喻,对阿根廷文学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其次有埃瓦里斯托·卡里埃戈(1883-1912)、巴尔多梅罗·费尔南德斯·莫雷诺(1886-1950)、阿方西娜·斯托尔尼(1892-1938)、阿尔图罗·卡普德维拉等人。卡普德维拉的诗集《梅尔波梅内》(1912)和《世界的节日》(1921)以风格别致、意境优美而着称。
这个时期的小说和戏剧继续沿着现实主义的道路发展。罗伯托·何塞·派罗(1867-1928)的《劳乌乔的婚姻》(1906)和《胡安·莫雷拉孙子的奇遇》(1910),贝尼托·林奇(1885-1951)的《佛罗里达的鹰》(1916)和《挖骨头的英国人》(1924),曼努埃尔·加尔维斯(1882-1962)的社会小说《师范学校女教师》(1914)和《纳查·雷古莱斯》(1918),莱奥波尔多·卢贡内斯的《加乌乔战争》(1905)和《古怪的力量》(1906),恩里克·罗德里格斯·拉雷塔(1875-1961)的《堂拉米罗的荣耀》(1908)和《索戈伊比》(1926),都是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文学新潮流
20世纪20年代,阿根廷文学中出现了一种带有强烈民族特点的倾向,主张以新的风格表现民族的题材,领导世界严肃文学发展新潮流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拉丁美洲,拉美作家在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文学流派的发展中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丰富了文学宝库,推动了世界文学的发展。在这一倾向影响下,里卡多·吉拉尔德斯(1886-1927)创作了他的长篇小说《堂塞贡多·松勃拉》(1926),出色地描写了潘帕斯草原和加乌乔生活,塑造了加乌乔的典型形象。极端派诗歌的创始者之一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热情》(1923)和短篇小说集《虚构集》(1944),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奥利维里奥·希龙多(1891-1967)、里卡多·莫里纳里、弗朗西斯科·路易斯·贝尔南德斯、莱奥波尔多·马雷查尔(1900-1970)、卡洛斯·马斯特罗纳迪等,也是比较重要的诗人。这个时期的戏剧主要着重心理分析,代表作家是萨穆埃尔·埃切尔鲍姆(1894-1967)、阿尔曼多·迪斯塞波洛、佩德罗·皮科(1882-1947)和弗朗西斯科·德·菲利皮斯·诺伏亚(1889-1930)。
当代阿根廷文学界声誉最卓着的人物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他被誉为用西班牙语写作的文体最优美的作家和“作家的作家”。他在文学表现形式方面的探索,使他的影响超越了阿根廷和西班牙语文学范畴,在世界文坛上争得了显赫的一席。
事实上,博尔赫斯正是20世纪后半叶风靡世界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