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一个英国血统的医生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随全家移居瑞士。他曾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并遍游欧洲各国,与西班牙极端主义派作家过从甚密。1921年他回到故乡,开始文学创作。1923年博尔赫斯发表第一部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在文坛崭露头角。1935年后他主要笔耕于短篇小说园地。1941年发表代表作《交叉小径的花园》和同名短篇小说集,他的声誉开始越出国界。博尔赫斯一生发表34部文集,内容包括诗歌、散文、随笔、短篇小说、文学评论等。他的文字优美洗练,堪称语言大师。然而他对世界文学的贡献主要是在表现形式方面。在博尔赫斯的作品里,时间和空间也成了故事的主人公,他设想了时间空间的各种可能性,人和事沿着各自的轨迹运动,在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点交叉相遇,因而常常出现因果倒置的情节。他认为文学家应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以区别于新闻报道和文献记录。博尔赫斯对印度和中国哲学有着浓厚兴趣,读过大量有关着作。他一生向往东方,但始终没有到过那里。因此他的作品常常以富有异国情调的东方为背景,带有神秘色彩,加上他那时空颠倒的叙述风格,有人说他的作品“犹如月光下草地上波动的影子”那样难以捉摸。博尔赫斯晚年双目失明,但是他仍然辛勤地从事文学创作和评论活动。
博尔赫斯1956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福门托奖,1970年获泛美文学奖。1963年,他第一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未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后虽多次获得提名,但始终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致使很多人为他鸣不平。尽管他最终未能获得诺贝尔奖,但这并不影响他文学的价值。他辞世后,人们对他作品的研究更深更广了,他在世界文坛上的声誉日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根廷文学出现了一些新的风格、流派,产生了一批值得提及的作家和作品。其中一位就是在世界文坛有较大影响的阿根廷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1914-1984),被认为是博尔赫斯的学生,他们的作品风格相似。科塔萨尔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幼年时回到阿根廷。与博尔赫斯一样,科塔萨尔也是从发表诗集开始他的文学生涯。由于他政治上反对当时执政的贝隆,1951年他移居法国巴黎,但继续用西班牙语写作,1981年他加入法国籍,同时保留了阿根廷国籍。科塔萨尔的代表作是196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跳房》。这部小说以巴黎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侨居法国的阿根廷人的不幸遭遇。
小说结构奇特,章节似乎被打乱错放,需要读者自己重新安排,就像玩跳房游戏时,地上画的格子随游戏者脚的移动任意组合那样,因而产生参与创作的感觉。全书155章。作者在书的开头作了一个“入门行进图”,介绍阅读此书的两种方法:其一是从头至尾的传统方法,这样只需读到第56章就可以打住了,因为主要情节都了解了;其二是自第73章读起,按照作者指示的顺序跳跃式地阅读,忽前忽后,比如从73章跳到第1章,接着又是第116章。后一种读法打乱时序和情节,悬念丛生,使读者产生参与感。这部作品引起广泛注意,评论界把它称做“开放结尾小说”或“反小说”。世界知名的墨西哥作家兼文学评论家富恩特斯认为,这部小说在西班牙语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如同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在英语文学中的地位一样。科塔萨尔也以写作短篇小说见长,他的作品情节怪诞,角色有死人有活人,人间和仙境共存,动物与人类融通。这反映了他在追求艺术完美和不能把握时间流失时的心灵痛苦,以及他对20世纪价值观的否定。
与科塔萨尔同时代的埃内斯特·萨瓦托,是阿根廷当代文学代表人物。他1911年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罗哈斯,青年时曾两度赴巴黎学习,深受法国文学影响,然而他所学的专业却是物理学。萨瓦托是物理学博士,曾在着名的居里实验室工作,回国后长期担任大学理论物理教授,同时进行文学创作,他在文学方面的天赋和成就很快超过了在自然科学上的建树。1945年,萨瓦托发表第一部作品《一人和宇宙》而取得成功,获布宜诺斯艾利斯散文奖。这是包括哲学、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内容的论述和个人感想汇编,文字优美,风格朴素,显示了萨瓦托的文学才能和他身上深刻的存在主义烙印。长篇小说《隧道》(1948)是萨瓦托的成名作,使他闻名于世界。作者以侦探小说的手法,将一部心理小说写得情节紧张刺激,主人公斯台尔夺取有夫之妇未成,将女方杀死后心情郁闷、精神失常。斯台尔是个典型的存在主义人物,他无法和任何人交流思想,对自己无法理解的社会感到格格不入,面对这荒谬人生只能龟缩于自我,又仿佛生活在望不见尽头的隧道之中。
1984年,萨瓦托获得西班牙语文学界最高奖-塞万提斯奖。
知识小百科
加乌乔文学
加乌乔是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所属的潘帕斯草原牧民的统称。大多是移民初期的混血种人,过着自由放牧生活,性格强悍,喜爱骏马和吉他。他们中间很早就有一些称做“巴雅多尔”的吟游诗人。这些“巴雅多尔”即兴演唱的歌谣,就是加乌乔文学最早的形式。加乌乔史诗的艺术特点是以铿锵有力、粗犷通俗的语言,表达人物豪迈、奔放、正直、勇敢的性格。诗句一般由八音节构成,生动活泼。它和西班牙的民间谣曲有着渊源关系,同时又继承了民间艺人“巴雅多尔”的表现风格。加乌乔史诗的发展也影响到散文、戏剧和小说等其他文学领域。如今加乌乔文学因为题材枯竭而渐渐走向了衰落。
第二节 自由的律动-阿根廷音乐
16世纪初,阿根廷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在以后的3个世纪中,大批欧洲移民迁入阿根廷,因此阿根廷的民间音乐在音阶、调式、旋律、节奏等各方面都主要受欧洲音乐文化的影响。按类型可划分为源自印加文化的印第安传统音乐和从北方到安第斯山区,直至中部及潘帕斯大草原的广阔地带所流行的克里奥约音乐,另外还有享誉世界的探戈音乐。
1.百舸争流
跟阿根廷文学一样,阿根廷的专业音乐也受到了欧洲的影响。
16-18世纪主要盛行宗教音乐。19世纪初阿根廷独立后,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得到广泛传播,同时本国的专业创作力量也开始形成。20世纪初,民族主义音乐兴起,发展至今。
西北部与玻利维亚接壤的胡胡伊省等地区主要流行印第安音乐。
调式结构以三声、四声和五声为基础。它的音域狭窄,乐句短小,装饰音少,曲调多为下行,节奏自由,演唱中还夹有假声。主要体裁为“巴瓜拉”、“瓦伊诺”和“卡纳瓦利托”。乐器包括小笛、卡哈、恰朗戈、克纳笛、排箫和蓬博等。
从北方到安第斯山区,直至中部及潘帕斯大草原的广泛地带主要流行克里奥约音乐。其特点为音域不宽,曲调音型经常是按音阶逐级下行,或是二度、三度的下行。节奏多为3/4拍、6/8拍,主曲调和伴奏之间的节奏交错叠置,复杂多变,伴奏乐器主要用小提琴、吉他、竖琴等,同时也加用一些民间乐器。
探戈音乐是阿根廷的一种舞会舞蹈,也是器乐曲与歌曲体裁之一。
1880年出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郊。最早流行于阿根廷底层人民中间,20世纪后进入上层社会并传入欧洲,至今在世界各国盛行不衰。
探戈的曲调为2拍子或4拍子,中速,突出切分音。曲调大多深沉、徐缓,并带有浓重的哀伤、惆怅的情绪。主要演奏乐器为钢琴、六角手风琴和小提琴等。
19世纪初阿根廷独立后,欧洲音乐家的访问演出活动,对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在阿根廷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本国的专业创作力量也开始形成,但创作技巧大多是模仿欧洲作曲家的作品。
20世纪初,民族主义音乐兴起,杰出的作曲家威廉斯是阿根廷民族乐派的创始者,他的音乐创作和教学活动对推动阿根廷民族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主要作品有《山区女巫》、《神圣森林》等9部交响乐,管弦乐曲《钟之交响诗》和《米隆卡》,以及室内乐、钢琴、小提琴等大量器乐曲和以本人诗作为歌词的歌曲。20世纪30年代以后,民族乐派作曲家的创作十分活跃,主要作曲家有布查多、博埃罗等。
另外,在现代派及先锋派音乐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曲家,如希纳斯特拉、陶里埃略等。1915年成立的民族音乐学会(即现今的阿根廷作曲家协会)现已成为阿根廷音乐界的核心。
现在的阿根廷年轻人最喜欢听的是来自欧洲的电子舞曲,同时他们也都喜欢摇滚乐,而摇滚乐在阿根廷的发展史也是一段相当有意思的故事。20世纪60年代中期摇滚乐传入阿根廷之后,只能在地下活动,因为阿根廷政府压制这种音乐形式。1982年摇滚音乐在阿根廷的命运发生了改变,马岛战争爆发后,摇滚乐被看做团结青年的有力武器,宣传爱国主义的最佳法宝。一时之间,街头涌现出了不少用摇滚的方式演唱爱国歌曲,激励老百姓与英国人血拼到底。但如果刨根问底的话,这些乐队其实都是从翻唱“披头士”起家的。可后来,就像这场充满政治目的的战争一样,阿根廷青年的爱国热情很快就烟消云散,来自英国和美国的摇滚乐歌曲不久就又充斥了整个阿根廷流行音乐市场,英美大牌摇滚乐手的演出也重新开始受到阿根廷人的拥戴。1998年,英国“滚石”乐队来河床体育场开演唱会,竟然连续5个晚上全部爆满,创下了摇滚史上的新纪录。
不过,阿根廷国内有不少音乐家,不想让他们的领地成为别人的地盘,他们组织乐队,用西班牙语演唱由自己创造的摇滚歌曲。据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现在,阿根廷一共有超过700支摇滚乐队出过至少一张唱片!阿根廷唱片店里专门有一栏叫做国产摇滚乐,其阵容和进口摇滚乐不相上下。
与此同时,阿根廷音乐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街头音乐变成了舞台音乐,原汁原味的阿根廷音乐逐渐衰落。就好像中国的京剧一样,如今阿根廷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来挽救自己的音乐。
2.阿根廷猫王-卡洛斯·加德尔
第一个把探戈引入流行音乐领域的是阿根廷最着名的探戈音乐家卡洛斯·加德尔。加德尔在阿根廷的地位如同猫王普莱斯利在美国的一样。但不幸的是,他也同猫王一样英年早逝。1935年,加德尔因飞机失事而丧生。但直到今天,他仍在人们的记忆中从未消失。人们传说加德尔的灵魂经常出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上空,他在默默地注视着他热爱的城市。加德尔的相片今天仍大量地印在路牌和书刊的封面上,许多酒吧和舞厅的墙上还挂着他的肖像。人们说,如果夜晚在这座城市里散步,也许就会瞥见加德尔的幽灵闪现在某个僻静的角落,他身着剪裁得体的服装,风姿依旧。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人们一谈起加德尔,就好像他还活着一样。
1890年12月11日,加德尔出生于法国土鲁斯,父亲不详,他的母亲贝萨加尔德在他27个月大时将他带到阿根廷。加德尔是这个法国女人的私生子,不过,卑微的身份没有阻碍他迈向成功,经过努力,他日后成为阿根廷探戈的化身。当加德尔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时,他唱的歌就受到了左邻右舍的喜欢。不久,他到当地一个小剧院打杂,以便能有机会经常观看演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剧院里的艺术氛围为他以后的歌唱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多岁时,加德尔开始在阿根廷各省巡回演唱,后远赴欧洲谋求发展。而立之年时,加德尔已成为着名的探戈舞演唱家。从阿根廷总统到英国王子威尔士亲王都爱听他的演唱。加德尔能获得如此之多人的拥戴,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有一副“金嗓子”。他的嗓音特别适合表达探戈所蕴涵的感情。他的歌曲的主题总是离不开爱人离去、青春已逝或者令人感伤的回忆等。他的名曲《回来》、《我喝酒,你也得喝》、《痛苦》、《下坡路》等在阿根廷仍久唱不衰。
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政当局把他故居附近的地铁车站命名为“加德尔站”,旁边的一条街道也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出于对加德尔的热爱。但最富有纪念意义的地方还是埋葬加德尔和他母亲的恰卡里塔公墓。在加德尔哥特式的墓地上,矗立着一座真人大小的铜像:加德尔指间夹着一个熄灭的烟蒂,穿着晚礼服,冲着人们微笑着,故这座铜像被称为“微笑的铜像”。铜像的四周总是被花环围绕着,来自欧洲和南美的许多探戈俱乐部成员频频来到这里“朝圣”,他们把加德尔当成了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