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北美洲——美国
48770500000019

第19章 智慧的不朽之灵(1)

美国的文化艺术是多元的,早期的移民把欧洲文化带到美国。很快地,这些文化遍及美国各地。时至今日,美国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之一。许多美国艺术家对于发展新的风格和新的自我表现方式甚至新的文化形式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节文化的真自我

美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强调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其核心是个人中心主义(个人至上、私欲至上、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享受),强调通过个人奋斗、个人自我设计,追求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这种刻意塑造自我、追求个性化的个人主义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使许多人的智慧和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促进整个民族与国家的振兴和发展。然而,人人以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就难以融洽,整个社会也会缺乏凝聚力。

1.思想者的呐喊

早期的美国文学不少是从各种形式和风格的欧洲文学演化而来的。如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1771-1818)的小说《兰》就是对当时英国哥特式小说的有力模仿。即使是华盛顿·欧文(1783-1859)那些精雕细刻的故事,也流露出那种使人感到愉快的欧洲的味道,只不过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以新大陆、新世界为背景创作的。在这些早期美国作品中,《瑞普·凡·温克尔》和《睡谷的传说》名气最大。

美国新型小说和诗歌创作的第一人大概要算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从1835年开始,爱伦·坡先后创作出《红色死亡假面舞会》、《地狱与钟摆》、《厄舍古厦的倒塌》和《莫格街凶杀案》等短篇小说。

这些作品大胆地探索了人们隐蔽的内心层面,将小说的疆界推向了神秘和幻想。

与爱伦·坡同时代的年轻小说作家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的作品充满了象征性,小说中描写了许多神秘莫测的事件。1837年,他将自己的短篇小说收集成册,取名为“故事新编”。之后,霍桑又一鼓作气写出了许多长篇的传奇,这些作品探索了犯罪、傲慢和感情压抑等主题,故事都以他的故乡新英格兰为背景,充满了深刻的寓意。《红字》是他杰出的代表作。

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1891)是霍桑的朋友,他最初成名是因为将航海经历中的素材变成了多部富有异国情调的小说。后来,他受到霍桑的深刻影响,并在霍桑的不断激励下写出了数部充满哲学思辨意味的小说,其中较为有名的是《白鲸》和《比利·巴德》。《白鲸》通过一次捕鲸的海上冒险,深刻反思了人类诸如走火入魔、邪恶等本性,突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相抗衡的主题。《比利·巴德》通过戏剧化的故事,体现了责任与怜悯在一艘战舰上的相互冲突。除此之外,他还写了一些更为深刻的书,但销量甚少,并很快被人们遗忘。直到20世纪初的几十年里,人们才重新发现了他的价值。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1803-1882)曾是一位牧师。1836年,他出版了一部令人惊讶的非小说性作品——《论自然》。书中说,自然界就是思想的化身,又转化为思想,人可以通过学习并对大自然作出反应,去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爱默生的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着美国的公众,掀起了一场先验主义运动,他本人也成为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

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是一位坚决的反享乐主义者。他与爱默生有着师徒关系,受到爱默生的许多关照和启发。梭罗最有名的代表作是回忆录《沃尔登湖》,这是他在树木繁茂的沃尔登湖湖畔一座小屋里独居近两年之后写出来的。他写这部作品是为了鼓动人们抵制有序社会中爱管闲事的各种命令,其激进的态度表达了美国人对个性的追求。

真正美国味十足的作家当属马克·吐温(塞缪尔·克莱门斯的笔名,1835-1910),他出生在东海岸之外的密苏里州边界上。他的作品都是反映小地方生活的杰作,如回忆录《密西西比河上》和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克·吐温的创作风格深受新闻业的影响,同时融合了当地的方言,作品往往开门见山、朴实无华,在嬉笑怒骂中扣动人们的心弦。他的作品改变了美国人使用语言的方式。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大量的当地方言,还有很多新发明的词语,这种语言风格使作品更加有真实感而充满着地道的美国味。

亨利·詹姆斯(1843-1916)是一位直接面对旧世界与新世界之间的两难状况的美国作家。他出生在纽约,却在英格兰度过了大部分的成年岁月,这样的经历使他的许多小说都把描写的笔墨集中在那些居住或旅行于欧洲的美国人身上。詹姆斯的小说情节错综复杂,用词考究,感情剖析尤其细腻,读起来能给人带来深深的震撼。但是他的作品比较晦涩,不易理解,其中中篇小说《黛西·密勒》和《螺丝在拧紧》算是理解起来较容易的。《黛西·密勒》描写了一位令人着迷的美国少女在欧洲的生活。比《螺丝在拧紧》讲述了一则令人莫名其妙的闹鬼故事。

沃尔特·惠特曼和埃米莉·狄更生(1830-1886)在诗歌创作风格上很相近,两人性格也相差无几。沃尔特·惠特曼做过工人、旅行家,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还自告奋勇当过护士,最终成为诗歌上的改革家。《草叶集》是他的主要着作,其中的诗歌使用了自由流动的诗体和长短不一的诗句来表现气象万千的美国民主。惠特曼把美国民主的主题表达得十分深入,从而使波澜壮阔的美国经验与他个人等同起来。在《草叶集》的核心长诗《自我之歌》中,惠特曼这样写道:“这真是各时代各地方所有人的思想,并不是从我才开始的……”惠特曼诗歌的另一个特点是对肉体的宣扬,他自己称之为“带电的肉体”。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在《美国文学经典》一书中评价道,惠特曼“是打碎所谓人类灵魂优越,且超乎,于肉体之上的陈旧道德观之第一人”。

埃米莉·狄更生(1830-1886)出生在马萨诸塞这座小城里。她的诗歌结构规范,机敏灵巧,精雕细刻,具有心理上的穿透力。与同时代的作品相比,她的作品是不落俗套的,遗憾的是,这些作品在她生前出版得很少。

死亡是狄更生诗歌中经常讨论的主题,但是表现手法带着几分顽皮。

其中的一首诗是这样开篇的:“因为我无法停步等待死亡,而死亡却仁慈地停步等我。”另一首诗歌的开端则把她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身份和无名诗人的社会地位作为调侃对象:“我是无名鼠辈/你是谁?/你也是无名鼠辈吗?”发展到20世纪,美国的小说家都不约而同地扩大了他们小说描写的社会范畴,已经达到包容上流社会和底层社会两种生活的目的。伊迪丝·华顿(1862-1937)仔细地考察了她生长的东海岸上层社会。在她最优秀的作品《天真的时代》中描写了这样一位男人,他选择的新娘是一个循规蹈矩并为社会接受的女人,而非一个令人着迷的外来者。斯蒂芬·克莱恩(1871-1900)关注的社会生活则更为广阔。他的《街头女郎梅季》将描写视角聚焦于下层社会,表现了纽约市妓女的生活。他的《红色英勇勋章》则把描写的视角投注于广阔的南北战争。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在《嘉丽妹妹》中关注了一位移居芝加哥后给人做妾的乡村少女的生活。

随着美国作家们对风格和形式的不断实验,美国的文学创作迅速获得题材上的新自由。格特鲁德·斯泰因(1874-1946)移居巴黎后出版了《三个女人的一生》,这部具有革新意义的作品就受到了她熟悉的立体主义、爵士乐和当代美术与音乐中其他运动的影响。

诗人埃兹拉·庞德(1885-1972)的作品也涉及其他多种艺术和东西方广阔的文学领域,这使他的作品错综复杂,晦涩难懂。这位出生在爱达荷州并在欧洲度过了大部分时光的诗人影响了许多人,其中广为人知者是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T.S.艾略特(1888-1965)。艾略特写的诗歌简练而理智,密集的结构中凝聚着大量的象征。《荒原》是他的代表作,其中他用支离破碎且挥之不去的各种形象预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偏见。这部作品具有高度的暗示性,这与庞德的诗作很像,艾略特自己甚至还为这部作品亲自提供了脚注。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人的那种幻灭感自然也不会逃过作家的笔下。F.斯格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就在他的小说中不断地捕捉着20世纪20年代那种忐忑不安、寻欢作乐和蔑视一切的幻灭基调。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就把年轻人的金色梦想幻灭在失败和失望之中的倾向作为主体并痛快淋漓地表现出来。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在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后,坚持着这样的道德观念:在压力之下,必须鼓足勇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是救护车驾驶员,无数次亲眼目睹暴力与死亡,无数次面对麻木不仁的残杀,这使他心悦诚服地相信:抽象的语言是最空泛无力并能使人误入歧途的。于是,在他的作品中没有不必要的词语,只有简化了的语句结构;没有烦琐复杂的情节,只集中笔力描写具体的对象和行为。他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强悍有力却沉默寡言,在与女性交往时显得笨拙不堪。1954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深受好评。

20世纪20年代也是戏剧大丰收的黄金时期。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尤金·奥尼尔(1888-1953)可以说是美国第一位举足轻重的戏剧作家。

他主要从古典神秘故事、《圣经》以及新兴的心理学之中获取创作灵感,以探索内心的生活。他在作品中坦率地描写性和家庭争执,同时,他对个人对特性的寻找这一主题极其偏爱。《进入黑夜的漫长一天》被认为是奥尼尔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这部悲剧规模小巧,但以家史为基础的主题十分宏大。

坦纳西·威廉斯(1911-1983)也是一位令人叫绝的美国剧作家,他的诗剧形式曾轰动一时。他的诗剧通常表现的是一位敏感的女性陷入到种种凶残环境中的故事。他的剧作中有好几部都被拍摄成电影,如《欲望号街车》和《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威廉·福克纳(1897-1962)也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比海明威早五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福克纳在作品中杜撰了一个小县城——约克纳帕托法,他想方设法在这个虚构的小县城中大面积地融会了人性。在人物表现方面,他记录了人物那些貌似未经裁剪的胡思乱想(实际上,这些段落均经过认真的打磨,而那种表面的随意性只是某种幻觉),以表现其内心状态,这种表现技巧后来被称为“意识流”。他还经常打乱时间顺序来表现往事(尤其是南方蓄奴时期)是如何延续至今的。《喧哗与躁动》、《押沙龙,押沙龙!》、《去吧,摩西》和《不可征服者》是他的具代表性作品。

在南方文学复兴运动中,除了福克纳这位积极参与者外,杜鲁门·卡波特(1924-1984)和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也是这场运动的主力军。

卡波特的小说中有短篇的和长篇的、虚构的和非虚构的,而在这其中,非虚构的小说成就突出,《冷血》就是这样一部纪实性的杰出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卡波特虽然借助小说家敏锐犀利的心理和晶莹剔透的散文体,但是以真实的笔触记录了多重谋杀及其严重后果,其中还融合有新闻报道。除卡波特外,诺曼·梅勒(1923- )和汤姆·沃尔夫(1931- )也是“非虚构小说”的实践者。梅勒在《黑夜的军队》中记述了一次发生在五角大楼的反战游行,而沃尔夫则在《品质精良》中描写了美国的宇航员们。

虽然同处南方,但身为天主教徒的弗兰纳里·奥康纳成为故乡的局外人,因为那里盛行新教。她创作出许多出名的悲喜剧短篇小说。她笔下的人物都是新教的忠实信徒,迷恋于上帝和撒旦两者。

20年代的黑人文学也得到了发展。因黑人艺术群体在纽约市的哈莱姆地区崛起,所以这一时期被称为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兰斯顿·休斯(1902-1967)、康提卡伦(1903-1946)、克劳德·麦凯(1889-1948)等诗人和佐拉·尼尔·赫斯顿(1903-1960)等小说家都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赫斯顿继承了美国黑人的口头传统,并将他讲故事的天赋与对人类学的研究融为一体,写出多篇栩栩如生的短篇小说。其中,《他们的眼睛注视着上帝》讲述了一位浅肤色的英国黑人妇女的生活和婚姻,引起较大反响,从而影响了下一代的黑人女性小说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社会呼吁接纳多种声音,于是黑人作家进入美国文学的主流。詹姆斯·鲍德温(1924-1987)在《乔瓦尼的房间》中表达了自己对种族主义的鄙弃和对性爱的讴歌。拉尔夫·埃利森(1914-1994)在《隐身人》中,将美国黑人的困境(黑人常常将他们销声匿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白人文化之中)与人类在现代世界中寻找特性这种更大的主题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