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着印度尼西亚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欣赏着印度尼西亚瑰丽雄奇的景致,实在是人生难得的享受。而在印度尼西亚这片美丽的热带岛屿上生活,又有着别样的风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印尼人多姿多彩的生活习俗吧!
第一节衣食住行漫谈
生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衣食住行问题,因此要了解一个地方的生活习俗,自然也要从衣食住行谈起了。印度尼西亚人较保守,即使是烈日当空的酷暑天气男男女女仍穿着长衫长裤。印尼人早上喜欢喝加冰块的茶。印尼的食物价格低廉,但种类绝对没有在外国的印度尼西亚餐厅餐牌上那么多,尤其在乡下,基本上只有炒饭。在这里坐巴士非常难熬等客拉客的情况十分严重,3小时的车程变成5小时也毫不稀奇,常有乞丐、小贩叫于其间,卖唱的歌声不绝于耳。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教国家里,有100多个民族、300多个部族,其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多姿多彩,绘织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令人叹为观止。
1.争奇斗艳的民族服饰
印尼常年气温如夏,无明显的四季之分,这给印尼人的着装带来了方便。人们一年到头只需穿衬衣、单裤、裙子等夏服,无须准备其他季节的服装。在印尼普通的商场和服装商店里,毛衣、风衣、棉衣、皮大衣等服装一般是见不到的。夏装轻便简洁,有人形象地称印尼人的服饰文化为“穿衣一块布”。印尼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服装,因此印尼的服饰也是多姿多彩的。
印尼人的服饰已经越来越趋于国际化。
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印尼服饰受世界潮流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衬衣、T恤衫、西裤、套裙、连衣裙、牛仔裤、西服套装等国际通行服装已经在印尼城市居民中广为流行。
虽然印尼的服饰已经趋于国际化和现代化,但印尼人注重礼仪,不同的场合对服饰有不同的要求。在印尼,平时着装要符合相关要求,不能太过随意,否则会被视为不懂礼貌和缺乏修养。
人们在家闲居或出外旅游时穿着一般都很随便,但上班时的穿着有严格要求,服装必须整齐。中小学生上学必须穿统一的校服。印尼的校服并不是由每个学校自行规定、设计的,而是由一个城市的教育部门规定校服的颜色,每个城市都采取统一标准,而每个学校并没有自己特殊的校服。伊斯兰教学校有自己的校服,中学女生穿长袖上衣,头戴统一的面纱。大学生不着校服,服装较随意,但上课时则要求着装整齐。在传统节日或参加重大庆典、迎宾仪式时,人们要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此外印尼政府有规定,凡参加全国性的重大节庆,如国庆节、建军节和正式的外事活动,政府官员等都必须穿民族传统服装。另外在一些隆重的社交场合、开斋节团拜仪式等场合,有身份、地位的人一般也要穿民族传统服装。
印尼各民族的传统服饰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很有特色。一般都分上下两截,上身为有领或无领的巴迪克上衣,下身为纱笼,并配有色调一致的腰带和披肩。服装材料一般为针织、印花、蜡染布和丝绸。
而衣服样式的关键部位则集中在领、袖、襟、带上。各地民族服装在用料、布的花色图案及剪裁方式上各有不同,因而丰富多彩。
印尼女子的服装颇为特别,她们的传统上衣长而宽大,对襟长袖,但是没有衣领;衣服质料多半采用白色有花纹的薄纱,纽扣用金色大粒的铜纽扣,有的是用合金制成,也有用镶钻石的金钮做成。其中最具特色的民族服装如巨港妇女的上衣,是用一种名为“宋吉特”的布做成的。这种布的制作方法是抽掉部分纱线,然后再绣上金银丝线。穿上宋吉特料子做的上衣,金银丝线闪闪发光,明亮耀眼,使穿着者显得雍容华贵。
苏拉威西、加里曼丹和西伊里安有一种树皮布,是用具有硬长纤维的树皮加工制成的。用这种布制成的树皮衣印有各种图案,常见的有红色、黄色和绿色。这种树皮衣只在劳动时穿,每当农忙来临之际,人们便纷纷赶制树皮衣。此时,敲击加工树皮声不绝于耳。树皮衣一般能穿半年,不能用水洗。树皮衣除可印制图案外,还可刺绣、黏合粘接羽毛等。
在印尼加里曼丹南部约有100万的巴希尔族人,至今仍旧处于原始社会状态,过着赤身裸体的生活,并有全身纹身的习惯,在身体各部位刺上花纹,这种全身的花纹常使人们误认为是穿着一身紧身的薄纱刺花衣服。
印尼人喜欢新颖独特、富有趣味和想象力的装饰品,如项链、耳环、手镯和别针等,佩戴在简单朴素的服装上,显得非常耀眼美丽。各民族穿民族服装时,一般都要佩以头饰或其他装饰。男人一般都戴无檐帽或头巾,女人都戴头饰并插以鲜花。爪哇族人在外出或参加庆典时,腰间总要挂上一把精致漂亮的叫做“格里斯”的短剑。巽达族医生所戴帽子是医术高明与否的标志,按当地的习惯,医生每治愈一个病人就在帽子上插一根美丽的羽毛。帽子插满羽毛后,就放在石雕头像上展览,用以显示自己医术的高明。
印尼有许多人,尤其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平时不习惯穿鞋,喜欢赤脚。在伊里安查亚的农村地区,居民基本上都不穿鞋,这同中国南方某些地区农民的习惯相仿。由于常年赤脚,人们练就了一双宽大而又耐磨的铁脚板,走在山路上不怕石子硌脚,走在烈日下不怕烫脚底。
如若穿鞋,他们首选的也是拖鞋,尤其是夹指拖鞋。在20世纪60年代的印尼,赤脚行走在城里大街上的人不在少数,现在则大多已穿上各类鞋子。但在家里,不少人仍喜欢赤足。在一些有钱人家里,如主人不在意,来自乡下的佣人们常光着脚走进走出地干活。
2.娘惹菜里是乡思
东南亚总是勾起人们无数旖旎绚丽的想象:铺满霞光的热带海滨,高大摇曳的椰子树,热情洋溢的少女。近些年,随着东南亚旅游业的兴起,印尼风味的菜肴也逐渐为游人所青睐。其中最着名的要数娘惹菜了。
“娘惹”是一个族群的总称,始见于明朝之后。很多随着郑和下西洋的随从人员,后来在南洋一带定居下来,和当地的居民通婚,生下的孩子,女孩就叫“娘惹”,男孩就叫“峇峇”,到了现在娘惹就成了他们的泛指。娘惹在延续中华民族古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很多马来、印尼等地的特色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娘惹文化,如娘惹马来语、娘惹服饰、娘惹珠绣、娘惹菜肴等。
由于华人勤勉,不怕吃苦并且善于经商,所以娘惹家庭一般都家境殷实,处处透着大户人家的富贵。娘惹有着独特的习俗,比如女孩子在嫁人前不能出门,在家要学习女红、刺绣、烹饪。学好这些,才会被认为是有教养。娘惹在出嫁时都会为未来夫婿缝制珠绣鞋,出嫁当天新人要穿白衣,之后保存起来,百年之后又要再穿上,这样夫妻来世还能在一起。
娘惹从小就要学习的娘惹菜,是以传统的中式食物和烹饪手法,与马来人常用的各种香料结合创造出的第一代“Fasion”菜。娘惹菜的特点是味道香浓,大量使用自然香料食材,酸辣,有着十足的热带风味。
有钱的娘惹人家会在特殊的日子摆“长桌宴”,邀请亲朋好友来家中享用美味的娘惹菜肴。
娘惹更是一种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早期的娘惹,钻研饮食,尽其女人的本分。“娘惹饮食”的两大法宝,就是调料和配料,这是娘惹菜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用印度、马来、西洋的各种调料和配料,烹制中华传统美食,形成了“娘惹饮食”的特色。如大名鼎鼎的“加东肉粽”,小巧玲珑的三角竹叶肉粽,是广东人的风格;而腌制肉类的调料,不仅有中国传统的花椒、八角、肉桂,又有马来的香茅斑兰叶,还有印度的孜然茴香,自然是别有风味。
与大多数国家的男性厨师唱主角不同,在印尼厨房是女人的天下。
据说是因为印尼菜多属细熬慢炖之类,无须大火猛炒,恰好符合了女性力气小而心细的特质,而且由女性掌勺,容易营造家庭般温馨的感觉。
与中国人不同,由于印尼菜味道较浓,为了不致吃腻,印尼人爱小盘地吃。另外,印尼菜十分注重咖喱汁的烹调,讲究材料,并要熬上3小时以上才算完成,味道较泰国和印度的咖喱清淡些,而且带有椰汁的奶香。
娘惹菜与印度菜有相同之处,所用的香料也差不多,不同的是,印度菜香料用量大,其味道浓郁。娘惹菜所用材料很多,包括蓝姜、香茅、黄姜、辣椒干、酸柑叶、阿参片、黄姜叶、峇拉煎等。但因为娘惹菜以中式烹饪手法为基础,技艺巧妙,就可以做出多种各有风味的食物。
娘惹菜式众多,但为众人所熟悉的,大多数只有辣椒煎鱼、参峇羊角豆、印度尼西亚黑果鸡、炒杂菜、咸菜鸭汤、黄梨虾等。娘惹菜虽然没有山珍海味,但因其变化多端,在传统的峇峇人家里,吃饭时一桌菜都是满满的,圆桌总是放不下,桌子越摆越长,峇峇人的长桌就是这样来的。
由于印尼人绝大部分信奉伊斯兰教,所以不会出现猪肉,故所谓的“杂锦”是指鸡、牛、羊肉,虽然不同的肉类都是放在木炭上边慢烤边涂上牛油和甜酱油的,但腌制的方法有所不同。牛柳得用棕糖、蒜头、葱头、印尼调料、甜酱油等腌上半天;鸡肉以甜酱油、盐腌1小时即可;羊肉则需以甜酱油、辣椒、印尼调料腌数小时,吃时蘸上甜酱油和花生酱,这样烤肉的辛香更甚。可见,印尼人所擅长的是利用丰富的自制酱料和当地香料来烹调。
在汤方面,对峇峇人来说在过节时最不可少的是“Bak WanKepiting”,即以猪肉碎、豆腐碎、蟹肉搓成丸状,然后与白萝卜、高汤、虾米煮成汤。但因一些娘惹餐馆不卖猪肉,以及这道汤的准备功夫繁杂,一般在外头都找不到这种汤,只有在峇峇人家里才找得到。
娘惹菜虽然使用了大量的南洋香料,看起来和马来菜或印度菜很相似,味道却有差别。例如亚参鱼,看似咖哩鱼,但味道偏酸,也没有椰浆,还能尝到鱼肉的鲜甜味,符合中餐强调原汁原味的理念。
旧时代的娘惹多属于大家闺秀。平日她们足不出户,家里的厨房成了消磨时间的好地方。由于准备一道菜要用很多种不同的香料,准备工作复杂,所以做菜的时间较长。不过受速食文化的影响,现今已可以买到调好的配料或让电动搅拌器帮忙,省去了不少工夫。
女儿在家时,在厨房和母亲学习、研究做菜;出嫁后,不管婆婆是要试探儿媳的烹饪实力,还是要把自己的手艺传给她,都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所以吃着桌上的菜,洋溢着的却是母女或婆媳间的温馨的亲情。
3.浓香厚味催味蕾
印尼人喜食辛辣和油炸食品,调味时喜欢加入椰浆、胡椒、丁香、豆蔻、咖喱等多种香料。印尼人的口味是喜欢吃脆、酥、香、酸、甜的食物,尤其喜欢吃辣的,如咖喱、胡椒、辣椒等,“浓香厚味”四个字可以很好地概括印尼人的口味偏好。由于地区广阔,民族众多,所以在印尼不同的岛屿和区域,人们的口味也各不相同。如苏门答腊人喜辛辣,西爪哇人喜酸辣,而爪哇人却偏好甜辣。
印尼菜在菜品上分为咖喱菜、巴东菜及娘惹菜等。虽然各种菜式不同,但用料几乎都离不开椰子、辣椒、棕树糖、虾酱、花生、石栗子、阿参酸果以及各种浓烈的香料和葱蒜等,而辣椒更是每一道印尼菜所不可缺少的。印尼有一种用小红尖辣椒磨制的辣椒酱,是印尼人餐桌上必备的佐餐菜,各饭店也随菜提供,这种辣椒酱略带一些甜味,吃起来非常可口。
对印尼人来说,如果没有这种辣椒酱饭就似乎难以下咽。因此,制作辣椒酱就成了印尼家庭主妇不可缺少的看家手艺,即使高官夫人也都会自己磨制辣椒酱。
印尼人喜欢炸、烤、煮、爆炒等方法制作的菜肴,由于印尼人绝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所以绝大部分居民不吃猪肉,而只是是吃牛、羊肉和鱼虾之类。他们喜欢牛、羊、鱼、虾、鸡、鸭及动物的内脏和新鲜的蔬菜,一般常吃的菜肴有炸肠、烤鸡、炖肝、炸牛肚、清炖鸡、炒虾、煎牛脑、炸羊排、土豆丸子、炒豆芽、茄子汤等。
印尼人吃饭不用筷子,而是用勺和叉子,有时也喜欢用手抓。抓饭时,先把米饭盛在盘里,然后用右手手指将饭捏成小团送到嘴里。
饭桌边上要放一碗清水,边抓饭,边不时用手沾沾清水,以免使米饭粘在手指上。由于天气炎热,印尼人都不喜欢吃热饭、热菜,不喝很热的菜汤,饭菜都要在略凉后再吃,而且有边吃饭边喝冰水的习惯。
印尼地处热带,不产小麦,大米、玉米或薯类是印尼居民常吃的主食,尤其是大米最为普遍。大米一般煮熟即可,也有印尼人喜欢用香蕉叶或棕榈叶把大米或糯米包成菱形蒸熟再吃,这种饭称为“克杜巴”。此外,印尼人也喜欢吃面食、如吃各种面条、面包等。
印尼各地的饭菜都有自己的特色,有一些特色饭菜非常具有代表性。
沙爹:印尼人比较喜欢吃烧烤的鱼、肉,沙爹就是烤肉串,深受印尼人喜爱。烤肉串又分为羊肉串、牛肉串、鸡肉串,一般印尼餐馆都可买到,各地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出售,甚至深夜还能听到大街上沙爹小贩的叫卖声。其制作方式讲究,先把鲜嫩的牛羊肉切成小块,然后浸泡在香料等调料里,再用细竹条串起来,用碳火烤,边烤边用调料汁在肉串上滴撒,使肉串散发出阵阵的香味,烤熟后蘸着辣椒花生酱吃,味道鲜美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