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宏观经济内外均衡与我国外贸发展战略调整分析
48860300000014

第14章 我国当前内外均衡状况与外贸发展战略绩效实证(2)

“通缩”和结构性的局部“通胀”交替循环发生。自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的经济虽然没有陷入衰退,但是在金融紧缩的过程中“通缩”却持续多年阴魂不散,CPI指数1998年较上年下降0.8%,1999年较上年下降1.4%,2000和2001两年稍稍平稳后,2002年又较上年下降0.8%,使得政府的决策者们对“通缩”的担心较之“通胀”更甚。但2003年以来,我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投资热潮,投资增长率2003年为27.7%,2004年为25.8%,2005年为25.7%,并且存在严重的投资结构失衡,投资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电力、电解铝、汽车、房地产和出口加工贸易部门,结果原油、石化产品、铜、铝、大豆、棉花、小麦等初级产品出现了普遍的大幅和快速地上涨。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来看,同上年相比,2003年上涨4.8%,2004年上涨11.4%,2005年上涨8.3%;从农产品价格指数来看,2003年上涨4.4%,2004年上涨13.1%,2005年涨幅有所回落,仅上涨1.4%。与此同时,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以及投资结构的严重失调,也导致了货币信贷的过度增长,2003年广义M2同比增长19.6%,2004年同比增长14.6%、2005年同比增长17.5%。虽然CPI指数涨幅微弱,2003年为1.2%,2004年为3.9%,2005年为1.8%,物价平稳,但与CPI指数相背离,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指数)涨幅较大,2003年比上年上涨2.3%,2004年上涨6.1%,2005年上涨4.9%。短期来看,尽管中国两种价格指数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但PPI作为CPI的先导指数,对于CPI指数有着重要的传导作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上扬最终会反映到居民日常消费品指数上。为此今后我国能否将CPI指数一直控制在通胀警戒内仍存在一定的压力。但从长期看,又会回到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

4.1.2我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关系的实证分析(1985-2005)

尽管内外失衡是开放宏观经济运行的常态,短期内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这种状态如若长期得不到调整,内外均衡的矛盾会进一步加深,最终会陷入恶性循环。那么,在当前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济形态下,是内部均衡状况对外部均衡状况的影响力更大,还是外部均衡状况对内部均衡状况的影响力更大?或者说,是国际收支顺差更多地起因于经济的高速增长,还是经济的高速增长更多地来自于国际收支顺差?过度依赖顺差能否解决发展中大国的根本问题?宏观经济的变化对于我国的出口导向战略意味者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这对于探求协调内外均衡的方法和途径,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关系的一般说明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可以表现为“神秘四角”间的关系。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是宏观经济四大目标的具体化和形式化,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这三个内部均衡目标与国际收支平衡这一外部均衡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由于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再加上我国目前还缺乏能够真实反映充分就业水平的失业率指标,所以我们主要分析经济增长、价格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内部均衡决定外部均衡,而外部非均衡也会反作用于内部均衡,即一国经济增长的快慢和物价的稳定状况,会对国际收支特别是经常帐户余额起到决定作用,而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尤其是经常账户的较大盈余或赤字,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外均衡之间关系的最终表现,正是上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共同结果,在某些条件下,可能内部均衡状况对外部均衡状况作用程度更大,而如果条件发生变化,外部均衡状况对内部均衡状况的反作用力很可能被加强,所以现实经济中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①假设经济体系的初始运行状态:供求平衡

根据吸收论(Absorption Approach),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的关系可通过以下关系式联系起来: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I)+[出口(X)-进口(M)],移项得:X-M=Y-(C+I),其中将贸易收支差额(X-M)用B表示,简称为经常项目差额,将(C+I)用A表示,称为国内总支出,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部分,由此,国际收支差额(经常项目差额)实际上就可由国民收入(Y)与国内吸收(A)之间的差额来表示,即B=Y-A。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经常项目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经常项目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经常项目平衡21。并假定一经济体系初始状态为内外均衡,即。

从内部经济决定外部经济的角度看,国际收支盈余往往是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的外在表现。当国内经济出现高速增长时,国内需求旺盛,如若超出本国的供给能力,则需要增加进口来弥补供求缺口,此时,即导致经常项目顺差缩小甚至出现逆差,同时也会通过大量引进外资来发展本国生产,提高供给能力,因而资本项目会出现顺差;相反,当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时,国内需求不振,于是进口减少,出口增加,此时,导致经常项目逆差缩小或出现顺差,而资本项目则会出现逆差。当国内价格水平较平稳或较低时,外贸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同时外资大量流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会出现双顺差;相反,当国内价格水平较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可能会出现双逆差。

从外部经济对内部经济的影响或反作用看,一般而言,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国际收支顺差会增加有效需求,在国内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会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提高了国内产品市场的价格水平,从而提高厂商的利润率,促进了国内的生产和投资,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反之,国际收支逆差会增加国内市场的有效供给,在国内需求不变时,会导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降低国内的价格水平,尤其是降低产品市场的价格水平,从而会降低厂商的利润率,抑制国内的生产和投资,促使经济衰退。

然而,供求均衡只是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非均衡才是常态,宏观经济的运行常常会受到总供给的约束或总需求的约束;而且,不同经济体系的市场化程度是具有差异性的。这就是说,现实中,对于不同的经济体系或同一经济体系的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价格水平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没有充分的史料证明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正相关或负相关22。

②假定经济体系的初始运行状态:存在供给约束

一般而言,对于“供给约束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假设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全部开放,并实行浮动汇率制),内部均衡对外部均衡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经济增长速度与经常项目余额之间的关系一般具有负相关性,即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常项目顺差减少或出现逆差,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经常项目逆差减少或出现顺差;而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本项目余额之间往往是正相关,也就是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资本项目逆差减少或出现顺差,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资本项目顺差减少或出现逆差;国内价格水平与经常项目、资本项目之间则常常表现为负相关性,即国内价格水平稳定或较低时,经常项目、资本项目逆差减少或出现双顺差,国内价格水平较高即存在通货膨胀时,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则顺差减少或出现双逆差。

③假定经济体系的初始运行状态:存在需求约束

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当一国经济存在着大量闲置的生产资源和过剩的供给能力时,总产出水平就取决于有效需求。如果国内需求相对不足,就可以通过扩大出口或外贸顺差来利用本国过剩的生产资源,从而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并且会产生一个正的乘数效应,大大促进经济增长,而逆差则会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一个负的乘数效应,导致经济衰退。所以,对于“需求约束型”且“外向程度高”的国家而言(假设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全部开放,并实行浮动汇率制),外部均衡状况对内部均衡状况具有较强的反作用力,国际收支变化在先,国内经济运行变化在后,经济增长速度、国内价格水平与国际收支余额之间一般具有正相关关系,即国际收支顺差,将增加总需求,会加快经济增长,同时也会带来国内价格水平的上涨;而国际收支逆差,却会阻碍国内经济增长,并促使国内价格水平下降。

(2)我国1985-2005年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关系的实证

①指标选择及数据整理

我们选择GDP增长率和CPI指数作为内部均衡状况的衡量指标,选择国际收支总额、经常项目差额和资本项目差额作为外部均衡状况的衡量指标,选择的样本区间为1985-2005年。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1985-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http://www.safe.gov.cn之“统计数据与报告”——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1985-2005)。

②数据分析结果

利用Eviews软件对表4-1-4中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我国内外部均衡状况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相关关系。以亚洲金融危机为界限,大体上分成两个阶段:1985-1997年段和1998-2005年段,每个阶段中有关内外部均衡之间的相关系数。

a.1985-1997年段

经济增长与经常项目之间的关系。1985-1997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与经常项目余额之间表现为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首先,当期的GDP增长率与当期的经常项目余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91614,属于低度负相关,即当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当期经常项目顺差缩小或出现逆差,反之,当期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则当期经常项目逆差缩小或顺差扩大,但二者的相关程度较弱。其次,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上一期的GDP增长率与当期的经常项目差额之间具有更为明显的负相关性, 相关系数为-0.623236,属于中度负相关,也就是说,经常项目的变化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有一定的滞后性,即当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下一期经常项目顺差额会大幅减少或出现逆差,当期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下一期经常项目逆差会大幅减少或出现顺差扩大。例如,1989年GDP增长率较低,只有4.1%,结果1990年出现119.97亿美元的经常项目顺差;1990年的GDP增长率更低,只有3.8%,1991年出现132.71亿美元更大的经常项目顺差;1997年开始,我国出现了严重的内需不足,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结果1997和1998两年出现了近300亿美元的经常项目顺差。相反,1992年GDP增长率较高,为14.2%,结果1993年的出现119.02亿美元较大的经常项目逆差;1993年和1994年的GDP 增长率分别为13.5%和12.6%,结果1994和1995年的经常项目分别为76.58亿美元和16.18亿美元的小额顺差,之所以没有出现逆差,是因为1994年汇率刚刚并轨,人民币的大幅贬值对出口有所刺激所致。

经济增长与资本项目之间的关系。1985-1997年间我国GDP增长速度与资本项目余额之间表现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虽然当期GDP 增长率与当期资本项目余额间存在微弱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仅为0.201061,但上一期的GDP增长率与当期的资本项目差额间的正相关性较为明显,相关系数为0.346211,属于低度负相关,也就是说,当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下一期的资本项目逆差缩小或顺差扩大,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下一期的资本项目顺差减少或出现逆差。但1991-1992年表现异常,1991年GDP增长率较高,为9.2%,但1992年的资本项目却出现-2.51亿美元的逆差,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当时我国为了抑制经济过热,采取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结果。另外,二者的相关程度不高,与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及资本帐户没有完全放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