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宏观经济内外均衡与我国外贸发展战略调整分析
48860300000016

第16章 我国当前内外均衡状况与外贸发展战略绩效实证(4)

197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转折,在对外经济上执行了坚定的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以期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促进经济较快增长,提高经济结构层次。在明确“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同时,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也被逐渐认识到:首先,贸易本身就构成了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贸易的发展本身也就是经济的发展。其次,通过贸易可以更好地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使我国的资源得到更优的配置,各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当然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贸易建立了与国际市场及海外资源的联系通道,而对国际市场和海外资源的利用会通过联系效应、乘数效应、学习效应等各种效应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23为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性改革,从外贸机构的设置、外贸法律法规的制定、外汇管理制度和关税制度的完善、外贸企业的培育以及进出口通关、进出口商品检查检疫程序和标准的制定等等,都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改革的方针主要是群策群力,鼓励出口,提高经济效益,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外贸出口)软硬件环境,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外贸出口机制,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转变。从 1979一1987年简政放权,到 1988一1990年实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到 1991一1993年转变外贸企业经营机制,使我国的对外贸易逐步走上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和推行代理制的轨道。1994年又开始了以汇率并轨为核心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从1994年1月1日起,实现双重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的、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取消现行的各类外汇留成,取消出口企业外汇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实行银行售汇制,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外汇体制的改革为各类出口企业创造了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提高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使外贸出口有利可图,调动了外贸出口的积极性,同时也大大加速外贸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更有效地发挥汇率作为经济杠杆调节对外贸易的功能;有助于中国外贸体制与国际规则接轨。另外,我国也借鉴了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出口退税制度,对报关离境的出口产品,根据“先征后退”、“征多少,退多少,未征不退”和“彻底退税”的原则,退还各种间接税。出口退税制度的实施,大大增强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极大地刺激了外贸出口。

对外贸易主体是整个外贸制度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对外贸易的自由度,也是与出口促进战略相适应的制度变迁的核心变量。1999年1月1日起,国家允许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申请获得进出口经营权,从此意味着国有外贸企业的垄断一统局面被打破,这既提前兑现入世承诺,又进一步推动出口战略的深入;2003年8月1日,我国将全资中资企业获得对外经营权的最低注册资本降至100万元人民币,这是实现制度变迁并最终赋予自然人外贸经营权的决定性步骤;2004年4月6日,修改后的《对外贸易法》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通过,取消了对“对外贸易经营者”的资格限制,重新规定为“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它执业手续,依照本法和其它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其它组织和个人”,这一规定从法律层面上赋予了自然人从事外贸经营的权利,同时意味着我国政府履行了加入WTO时的核心承诺;从2004年12月I1日开始全面开放外贸经营权,完成由许可制及核准制向备案制的转变,这一历史性的突破,为我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全面推行,注入了持久的活力。

入世进一步为出口导向战略的深入推进疏通了渠道、铺平了道路。 “入世”后可以享受世界贸易组织稳定的、多边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从而避免遭受歧视,为外贸企业进人国外市场提供平等机会,使我国大部分出口商品可以按成员国之间达成的约定关税进人成员国市场,有利于扩大外贸出口。2001年入世以来,我国政府在法律法规方面,按照入世协定的要求对传统的司法规定进行了广泛的修改。国务院近30个部门共清理相关法律文件2300多件,各级行政机关对来源于计划体制的审批权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对政府采购及公用土地批租等行为实施市场化,公开化的运作。我国政府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和透明度等五个领域中履行入世承诺,积极地推进了国内市场化的进程,为建立以国际惯例为基础的贸易制度和市场环境迈出了关键步骤,也为出口促进战略的良性深入创造了有利的制度基础。

4.2.2中国出口导向战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讨论非常之多,大部分经验分析表明,推行出口导向战略从而贸易增长快的国家,经济增长也比较快;而推行进口替代战略以至于贸易增长比较慢的国家,经济增长一般也比较慢。那么经过贸易体制改革和一系列政策的调整后所推行的出口导向战略是如何影响并推动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呢?

经过28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外贸产品结构和国际收支状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初的198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36.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222.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9.81亿美元,到2005年这些指标分别达到14221.2亿美元、7620亿美元和638.1亿美元,后者是前者的约33倍、34倍和32倍,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外贸依存度(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64%,出口依存度(出口额占GDP 的比重)为34.1%;1985年以后,外贸产品结构特别是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以资源及其初加工产品出口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制成品和成套设备出口为主;另外,从国际收支的结果上看,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经常项目在10年中有7年是逆差、2年顺差、1年持平,但从90年代开始发生了根本变化,1990年至今,除了1993年外,其余年度均为顺差,而且顺差不断扩大。外贸出口的迅速增长、外商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外贸顺差的实现,改变了我国长时间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提高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对平衡国际收支,获取大量的国际分工比较利益,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人甚至认为,出口导向战略曾是28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伟大成就的“引擎”。但是,外贸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真的象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吗?改革28年的实践表明,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间接和有限的,仅仅是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燃料”而不是“引擎”。

(1) 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为了对我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一个较为客观的了解,本文采用了巴拉萨25的模型,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1978-2005年)进行回归分析。

① 建立回归模型

首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们可以在生产函数模型中劳动(L)和资本(K)两个解释变量后再加上一个出口(X)变量,则总产量可表示为:

上式两边对时间t求导,可得:

上式两端同除以Y,整理得:

上式中和,,、分别表示产出、劳动、资本和出口的增长率,、和表示投入的劳动、资本和出口的产出弹性,将、和视为常数,并令其分别等于c1、c2和c3,再加一个常数项c和随机干扰u,即可获得回归模型如下:

以上对简单生产函数还可以扩展为更多的解释变量:

② 选择回归数据

③ 整理回归结果

在所建立的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利用Eviews软件,将我国1980-2005年有关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整理如表4-2-2。

从表4-2-2中(1)、(2)和(3)的回归结果可见,资本的产出弹性在统计上非常显著,而劳力及出口的产出弹性t值都很小,远未能通过零系数概率小于5%的检验,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源于资本投入的不断加大;由于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下岗职工以及隐性失业等问题,劳动的增减并不对经济增长构成显著的影响;而出口的增长也并不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对经济增长起到发动机的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将出口分为初级产品及制成品,研究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表4-2-2中(4)和(5)的运算结果可知,与许多人的想像恰好相反,我国的制成品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而初级产品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而且回归系数在统计上比较显著。在采用了初级产品与制成品增长率为变量后,整个回归模型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R2)也由前面的68-72%,提高到74-77%,拟合优度大为改善。从第(4)次回归可知,工业制成品出口每增长1%,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减少0.03%,而初级产品出口每增长1%,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增加0.06%。

④ 解释分析结果

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以及出口贸易所起的作用有了一个定量的了解。

首先,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大量的闲置劳动力,而且存在较为严重的隐性失业,因此,经济增长与出口增长对劳力的吸收主要表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隐性失业上,而较少表现在增加就业上,因此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劳动增长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其次,虽然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伴随着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出口扩大对经济增长并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回归结果表明,我国的初级产品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相反,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却与经济增长具有负相关性,这是因为我国初级产品出口的增长正是通过对闲置的劳动与自然资源的利用,从而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我国现阶段工业制成品出口主要还是集中于一些低层次产品,停留在粗放型、数量型的增长上,未能完全实现有利于刺激技术进步、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及附加价值的集约型、质量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所有贸易条件存在不利因素,出现增加出口量不增加收汇的恶性经济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现象。

(2)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间接的和有限的

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间接的。根据钱纳里和斯特劳特的两缺口模型,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要素的投入,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就是“资本不足”,也就是储蓄率太低,但是对于一个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即使有了足够的国内储蓄,可能也不能解决它的发展问题,因为发展生产所需要的许多设备和其他投资品都需要从发达国家进口,这时它就遇到了“外汇不足”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经济发展初期所面临的约束主要是外汇约束,即由于外汇不足,无法进口必要的机器设备,从而使国内的生产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我国的国内储蓄率一直比较高且连年攀升,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总储蓄率平均为37%,90年代以来,除了1999年和2000年外,每年总储蓄率都在40%以上,2004年达到47.1%,2005年接近50%,创历史最高水平,也远高于被公认储蓄率较高的日本和韩国(30%左右);而由积累所形成的投资率也居高不下,在过去28年中,中国的投资率平均维持在40%左右,2005年我国的投资率已达到46%,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年份之一,比世界平均水平(20-30%左右)高近一倍,是世界上投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要使如此高的积累和投资真正形成生产能力,进行有效率的生产,特别是要建立新兴产业,还需要通过外贸出口来赚取大量的外汇。所以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间接的,其作用机制就是:通过鼓励出口获得足够的外汇,从而可以进口必要的机器设备和其他的投入品来支持国内的生产,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