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宏观经济内外均衡与我国外贸发展战略调整分析
48860300000017

第17章 我国当前内外均衡状况与外贸发展战略绩效实证(5)

外贸出口本身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有限的。我国的出口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的出口虽然能够增加国民收入,但其对国民收入的贡献并不大。从供给或生产函数的视角来看,本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源于资本投入的增长,外贸出口的扩大与经济增长并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外贸出口对于经济增长并不是主要推动力。从需求的视角来看,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投资和消费等国内需求,正是庞大的国内市场扩张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起了主要的关键性的作用,外贸出口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上一个章节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始于1978年,中国出口真正增长是在1985年以后,在此之前中国经济的增长基本上由内需推动;1985-1997年段,应该说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初级阶段,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基本上属于“供给约束型”经济27,所以,此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旺盛的内需推动,而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在此期间,除了经济不景气的1990年、宏观调控刚刚推行的1994年、宏观经济趋于下滑的1997年,外贸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7.53%、11.0%和19.16%,对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长起到过重要作用之外,其他年份基本上都是内需起主导作用28;1998-2005年段,我国经济基本上属于“需求约束型”经济29,经济增长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在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之后,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便逐年提高。然而,经济增长对外贸出口的依赖性增强并不等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外部因素并不能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切问题,特别是不能解决如中国这样发展中大国的根本问题。

4.2.3出口导向战略引发并扩大了社会和经济的内外部失衡

在充分肯定外贸出口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虽然为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推波助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粗放型出口战略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社会和经济的内外部失衡不断扩大,严重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均衡和持续发展。

(1) 从外部经济运行来看

① 经济发展的外向度过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外贸依存度呈直线上升态势。改革开放初期到80年代中期,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在10%-20%之间,80年代中期到末期上升到20%-30%之间,90年代我国外贸依存度均在30%以上,1994年和1995年两年超过了40%,2000年则达到43.9%,2001年为43.97%,2002年为50.18%,2003年为60.37%,2004年高达70%,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不仅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04年美国、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仅在25%左右),而且也高于一般发展中大国的水平,如印度、巴西。这种对于外贸出口和国外市场的高度依赖性,不仅仅会加大国内经济发展的风险,而且,为了给出口创造一个好的国际环境,我国政府必需要加深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与协商,在政策制定上更多地考虑别国的反应和态度,甚至必要时还要作出妥协和让步。同时,由于产品出口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产品出口目的地过于集中,对我国制定独立自主的发展政策也会造成一定的压力。据统计,2004年我国最大的三个贸易对象是欧盟、美国和日本,对它们的出口占我国总出口额的一半以上,当前,美国、欧盟与我国在纺织品贸易上出现争端,他们的重要目的就是利用纺织品出口问题逼迫人民币升值,尽管我国在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方面不会屈从于任何政治压力,但是这样的国际环境无疑会使我国在政策制定与协调层面上付出更高的成本。

② 贸易摩擦举世瞩目

随着我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已被赋予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与之相伴的却是频繁且形式日趋多样的贸易摩擦。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受反倾销调查最严重的国家。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局长王世春指出,自1979年至2004年11月份,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了673起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其中反倾销案件600起,其它案件73起,涉及4000多种商品,影响了中国约191亿美元的出口贸易。2005年,我国较大的贸易顺差又引发了中美、中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争端。伴随着对外贸易顺差的不断累积,对外摩擦还呈现从贸易领域向投资、金融、汇率等领域延伸的趋势,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问题等。在我国的以低价为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战略下,外贸出口虽然所赚取的外汇不多,但出口数量十分庞大,“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于世界各地,这样不仅为发达国家制造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牵制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口实,而且也使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发展及所带来的强大竞争力产生疑虑、担心甚至恐惧,从而造成不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政治环境。

③ 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

随着我国出口导向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外汇储备额急速膨胀。改革开放初的1979年国家外汇储备仅8.4亿美元, 1993-2005年,外汇储备从211.99亿美元急速增长到8188.72亿美元,2005年的外汇储备是1993年的近40倍,是1979年的近1000倍,当前,我国的外汇储备由于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正在迅速接近10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多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但增势不减的巨额外汇储备,在我国现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下,不仅给当前的宏观调控,而且将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宏观调控带来相当大的麻烦。外汇储备的增加,无疑将继续增大央行因对冲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使流动性进一步过剩,流动性的过剩将放大金融信贷和利率风险,影响金融体系运行效率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给中国经济运行带来不稳定因素。

(2) 从内部经济运行来看

① “比较优势陷阱”风险加大

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公布的2004至200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排名第46,比上一年下滑2个名次。这不但与中国世界前列的贸易地位极不相称,而且也提醒中国贸易需要警惕“比较优势陷阱”。我国虽然是一个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在现有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中获益不多。加工贸易占据了我国贸易方式的半壁江山,客观地说明了在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我国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位置,主要是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这虽然有利于解决就业,但由于产品的技术档次和科技含量不高,因而产品的出口价格和附加值颇低,无法在贸易中获得高额利润。即使是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时,我国也是走加工、组装的老路,在技术变革上过于依赖进口更新,造成了“产品顺差、技术逆差”的现状,缺乏树立自我品牌和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现代产业价值链表明,产业链利润呈V字型,得高利润的两头分别是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约占产业利润率的20-25%,而处在正V字型中间和底端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占5%左右。我国这种过度依靠价格竞争力的出口模式,不仅使国内的自然资源难以为继,而且因为利润率过低,资金的积累速度较慢,从而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长此以往必然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而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