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流纪事:开创新道路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8895500000014

第14章 粉碎经济封锁(1)

湘赣边界地处山区,经济原本就比较落后,加上国民党军对革命根据地的封锁,因而边界军民的经济生活十分困顿。鉴于此,边界党和苏维埃政府实施了诸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着眼于打破经济封锁的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边界割据的致命伤”

随着湘赣边界斗争的展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困难日益突出。这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如毛泽东所言“边界的经济是农业经济”,这里地处交通闭塞的山区,当时依然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其二,更为严峻的是,地处这种落后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又遭遇到国民党军队的严密封锁,物资不得运进,也不可输出;其三,在特定时候也与对小资产阶级的处理态度失当有关,比如1928年3月湘南特委代表到宁冈,批评边界没有执行所谓“使小资产阶级变成无产阶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于是,4月份全军到边界后虽然烧杀不多,但对城市中等商人的没收和乡村小地主富农的派款,“是做得十分厉害的”。

毛泽东率秋收起义余部上井冈山后,上千人的吃饭问题是个十分重大的问题。朱、毛会师井冈后,人员激增,共3个师9个团,加上妇女和孩子,达一万余人。每月要消耗粮食40多万斤。而井冈山地区“人口不满两千,产粮不满万担”,是难以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的。

工农革命军刚上山时,是靠袁文才、王佐部接济才渡过难关的。接着主要通过打倒土豪劣绅、没收地主存粮的游击暴动,来解决粮食和给养问题。一开始,千把人的队伍,没收地主的存粮就能解决部队一时的吃粮问题。例如,到了遂川以后,只要打几家土豪,就能解决一段时间的吃粮问题。但是单靠打土豪解决红军的给养,不仅难以为继,而且非常危险。一段时间以后,附近各县如宁冈、永新、茶陵、酃县、遂川土豪都打尽了,再要打就须远一点去,而要远一点就必须与敌人硬拼一次才通得过,所以打一次土豪就必须大的部队出动。

加之国民党军队对湘赣边界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割据区域与外界的货物、金融都无法流通,各类日用必需品无时无刻不处在匮乏之中。

到1928年11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白区之间几乎完全断绝了交通和贸易。宁冈以及永新西部和遂川北部出产最多的木材、茶叶、菜油等土特产品不能向白区输出,致使广大农民无法购买所需物品。根据地军民日常生活中所需的食盐、棉花、布匹、药材等也无法从白区输入,处于奇缺状态。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艰苦,尤其是红军,因为根据地内的土豪几乎打尽了,现金缺乏,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吃5分钱的伙食。但就是这每天5分钱的油盐柴菜钱,很快也难以为继了。一日3餐,经常离不开红米饭、南瓜汤,有时还尝野菜。到冬天,山区的天气特别寒冷,战士们依然光着脚板,穿着草鞋,许多士兵还是穿着两层单衣。据朱良才回忆说:“井冈山的冬天非常寒冷,可我们都穿着单衣。就拿我来说,一条长单裤,因为连续战争,不论风里雨里,白天黑夜,起来一身,睡觉一铺,早已破得不像样,要补又找不到布,只得挖东墙补西墙撕了裤褪补裤裆,撕来撕去,结果把一条长裤变成了短裤。”

另外,食盐显得十分珍贵的。盐不仅是生活必需品,在战争年代,更是至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盐具有杀菌消炎疗伤功能)。因此,国民党对食盐封锁异常严厉,一旦发现有人携带食盐运往根据地,不是杀头就是坐牢。国民党的封锁卡住了四处的出进大道,盐不容易运进来,一块银元能买200多斤南瓜,只能买4两盐。井冈山上5000多官兵长期缺盐,尝不到咸味,身体日益虚弱,别说打仗,就连爬山越坳都不行。

因为战斗频繁、营养不足、天寒受冻等因素,红军中伤病员增多。医院中,医生、药品和医疗器械都很缺少,就连最普通的碘片、红汞、纱布也难以买到。因为没有消毒水和麻药,伤员在洗伤口和动手术时,都要忍受着极大的痛苦。由于食盐奇缺,伤员只得用白开水洗伤口,有的伤员伤口洗后发炎、生蛆。

当时军中有一句谚语叫“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这就表明红军能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反映了他们物质生活的困苦和痛楚。一些士兵出现了动摇,一些老百姓也感到没有出路。一些富农出现反水,中农动摇,贫农不安。因此,1928年10月,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即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明确指出:“边界党如不能对经济问题有一个适当的办法,在敌人势力的稳定还有一个相当长的期间的条件下,割据将要遇到很大的困难。这个经济问题的适当的解决,实在值得每个党员注意。”11月,毛泽东在给中共中央的信中又一次不无担忧地指出:“因为这种经济压迫,不但中等阶级忍不住,工人、贫农和红军亦恐将有耐不住之时。”

这个严峻的经济问题或说经济恐慌,也被时人称作“边界割据的致命伤”。

(二)发展农业生产

1928年5月湘赣边界党的“一大”后,边界普遍进行了土地分配。边界苏维埃政府根据边界特委的指示,加强了对土地经营、发展农业生产的领导,颁布了布告予以督促、检查。如宁冈县第三区第八乡苏维埃政府,在1928年5月颁布的布告中指出:“红军帮我工农,瓜分地主良田。属乡均已分好,务遂耕耘在前。倘有自由抛荒,查觉重责难免。

刻下稻熟之期,不准鹅鸭放田……”

边界组织红军参加农业生产,毛泽东也亲自参加农田劳作。据徐正芝回忆,“那个时候,毛司令带领贺子珍、贺敏学和红军司令部的同志,曾在泉水窝帮助我们割禾,以后又在塘边的田陇里帮助孤寡老人和劳力缺乏的群众割禾”。针对根据地内大多数青壮年男子参加红军和赤卫队去了,耕种主要依靠妇女和老弱病残的实际,各级苏维埃政府大力发动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在边界特委和各级政府的号召下,广大妇女走出家门,耕田、耙田、插秧、挑粪等,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边界还广泛开展劳工换工和农具耕牛互助,组织起耕田队,有计划地调剂余缺,互助合作,不误农时。如宁冈县东源乡的邱祖德耕田队当时就很有名。边界对军烈属的土地还采取组织劳力实行包耕、代耕等办法。

与此同时,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一是修牛路,二是修水利,三是植树造林。当时,红军在永新塘边、大屋村就修了两条牛路,在一心乡修了能灌溉300亩农田的水渠。据永新县塘边的老人回忆,1928年毛泽东在塘边时,曾带领干部群众在荒山上进行现场勘察,根据各个山岭阳光、土质的不同情况,制定了植树造林规划。塘边人按照规划,从麻土岭到山岭背,从枫面里到新岭坳,在长达20多里的山岭上,都栽上了松树、茶子树,开展了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这一举措,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方针政策的实施,1928年秋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业获得丰收,普遍增产一成。如宁冈县粮食产量,1928年比1927年增长了20%。油、茶的丰收,更是十几年来所未有的。在边界军民的共同努力下,井冈山军事根据地内粮食充足。到1928年底,井冈山五大哨口之内的各个村庄,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粮食,甚至连黄洋界上的石亭子里都堆满了谷子。有人说:“大小五井都堆满了粮食,我估计足足可以吃3年。”

(三)创建军需民用的后勤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