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流纪事:开创新道路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8895500000015

第15章 粉碎经济封锁(2)

从1927年底、1928年初开始,陆续创建了一系列为根据地独立生存的军需民用的后勤机构。这些单位大多数是军需小厂和作坊,其中红军医院和主要的军需工厂、作坊有这么几处:茅坪红军医院、桃寮红军被服厂、红军军械处、茅坪粮库、大陇红军硝盐坊、象山庵红军石印厂等。兹举几例如下:1.创建红军医院工农革命军从秋收暴动以后伤病员很多,一直随军行动,没有得到医治。部队进驻茅坪之后,在宁冈党组织和袁文才的帮助下,很快在茅坪的攀龙书院创办了根据地第一所医院茅坪后方医院。茅坪医院由曹镕任院长,设有医务室、药房和简易住院部,有4名医生、12名护士和担架员10余名。当年11月,医院增加了3名中草药医生及看护班、事务排各10余人,可收容伤病员40—50人。初创的红军茅坪医院虽然设备简陋,药品奇缺,尤其是西药极少,主要依赖中草药和土方给伤病员治病,但即使如此,医院也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给伤病员提供了比较稳定的治疗、休养场所,为部队机动行动创造了条件。

1928年4月,朱毛会师后,红军队伍壮大起来,打仗越来越频繁,仗越打越大,伤病员数量也越来越多,茅坪医院已经无力承担这大量伤病员的医治任务了,于是红军军委决定将其扩建。1928年夏,红军将茅坪医院迁至井冈山中心地区的五井,在此建立了“红军后方总医院”。

1928年秋,为了减轻群众负担,毛泽东提出在小井建立一个条件较好的医院,使伤病员集中居住,便于治疗和管理。计划修4栋房子,可以收容1000人。1928年10月动工兴建,1929年1月建成1栋,起名“红光医院”。为了解决医疗困难,边界党多次向湖南、江西省委乃至党中央报告,请求送几名西医和一些西药来,但未能如愿。医护人员只好自己动手,用竹子制成镊子、软膏刀、软膏盒等,用消毒后的剃刀代替手术刀,用土布代替纱布,用过的纱布洗了又用,直至不能再用才丢弃。

当时,在战士们中流行一些皮肤病,如“泡疥疮”,开始满身起水疱,慢慢充脓,然后结痂,往下一蹲,痂就裂开来,很痛。吃中药也不行,没有办法医治。后来,当地老百姓就传授一些土办法,或擦或服,效果还不错。其他的诸如感冒、中暑等病症,都是用一些土办法,很快就好了。

2.创办“红军被服厂”

为了解决红军穿衣问题,1927年底至1928年初,在宁冈茅坪桃寮村张家祠办了一个红军被服厂。“8月失败”以后,桃寮被服厂迁往茨坪李家祠。这是在工农革命军于1928年1月初攻打遂川县城缴获的几百担白布和6台缝纫机的基础上创建的。开始时是手工作业,把茅坪周围坝上、牛亚陂、马沅坑等地的民间裁缝集中在一起,架起门板,手工缝制。江宁府采用一种叫牛眼籽的野生植物,加上茶壳粉、黄枝子粉掺和在一起,做成染料,把一批白布染成灰色,或者加点靛蓝染成蓝色配用。被服厂便使用这些灰布为部队官兵缝制军衣、军帽、子弹带、干粮袋和绑腿等。同时,把缴获来的几架缝纫机修理好,仅在一个多星期就学会了使用。从此,被服厂机器基本代替了手工操作,大大提高了效率。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以后,被服厂发展到130多人,分为若干作业组,配套工作,流水作业,较快地保证了红军的军衣供应。经由工人们的努力,1928年冬天,许多红军指战员穿上了自己被服厂缝制的冬衣。

3.建立红四军军械处工农革命军最初没有自己的兵工厂,武器来源主要靠战场上缴获。

1927年10月,毛泽东在茅坪的步云山白云寺里创办了一个修械所,这是根据地最早的军事工业。开始时仅有七八人,后来发展到10多人。随着朱毛会师后红四军的成立,对军需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1928年7月,在这个修械所的基础上,创建了红四军军械处,由宋乔生任处长。军械处设备比较简陋,只有铁砧、铁锤、钳子、风箱、铲子等工具,最高级的工具就是一架专门用来车枪筒的钻机。军械处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只有20多个打铁的工人。在工人们的努力下,军械处成立后不久,不仅能修理各种武器,而且还能制造出自己的武器,如梭标、大刀、鸟枪以及单响枪、松树炮等。同时,还经常帮助当地农民修理镰刀、锄头等农具。1928年8月30日,黄洋界保卫战中曾使用过的一门迫击炮,就是在这里修理好后,扛上黄洋界使用的。在武装斗争中,军械处逐步有所壮大,人员和设备相应得到了增加。

军械处既有力地确保了前方作战,又支援了农业生产,密切了军民关系。

(四)开设商品交易场所

为了突破经济封锁,促进物资交流,边界还积极开设了商品交易场所,其著者如下:

1.辟建红色圩场

为了活跃根据地的经济,打破经济封锁,毛泽东和边界党组织主要采取了两大举措:一是改造和恢复了草林圩场。草林是遂川县境紧靠井冈山的一个大圩场(农村集市),由于土豪劣绅的摧残、盘剥,圩场日渐萧条,近于关闭。在红色政权的保护下,由于砸掉了重重税卡,取消了苛捐杂税,没收了烟馆、赌行,保护了中小商人的利益,草林圩场的局面迅速被打开,出现了活跃、繁荣的景象。每逢圩日,各地前来赶集的群众和商人肩挑手提,络绎不绝。正如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所说的:“草林圩上逢圩(日中为市,3日一次),到圩两万人,为从来所未有。”二是开设了大陇圩场。大陇位于宁冈县西南,是黄洋界下的一个小镇,与遂川、酃县接壤,便于商品贸易交流。1928年7月边界政府筹办开圩后,人山人海,商贸如云,自由贸易,物价稳定。

此外,还在新城、睦村等地恢复了老圩场,将打土豪和战斗中缴获的一些物品拿到圩上交易,以吸引民众。一批老圩场的恢复和新圩场的开辟,很大程度上活跃了根据地的物资交流,打破了敌人对主要生活物品的封锁。

2.设立公卖处和公营商店

(永)新、遂(川)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成立后,根据毛泽东和边界党组织指示,于1928年5月在茨坪设立公卖处,下设下庄、白银湖、大井、小井四个乡的公卖处。接着,又在大陇开办公卖店。

公卖处的货源主要有4个渠道,一是红军的战争缴获,或者跟随红军到攻下的县城、集镇采购;二是通过白区的地下组织转送到根据地来;三是收购商贩挑到根据地来的货物;四是发动群众到白区秘密采购。这样既可以解决民间的物资困难,还有商业上的获利。由于公卖处价格便宜于民间,买卖公平,很受群众的欢迎。此为民主革命时期最早的公营商业的雏形。

与此同时,还开辟红白区域的贸易线。1928年5月起,边界党在永新的韩江、酃县水口、茶陵江口、遂川戴家铺等地,设立了竹木交易委员会,由苏维埃政府组织做竹木生意。将竹木运往白区,换回食盐、布匹、药品、洋硝等重要物资。

(五)发起挑粮、储粮运动

为从根本上解决井冈山根据地的粮食问题,根据地发动了军民到山下积极挑粮、运粮,在山上积粮、储粮。这对解决井冈山根据地“粮食安全”问题至关重要。一是发动军民筹运粮食。为在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筹备充足的粮食,遵照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的指示,宁冈县工农兵政府组织群众将征购和打土豪得来的粮食分别集中在茅坪、桃寮、柏路等地,防务委员会组织山上军民从上述地方把粮食搬运上山。二是朱、毛等领导亲自下山挑粮。这年冬天,毛泽东、朱德等组织领导井冈山军民下山挑粮,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挑粮、储粮运动。他们每天天刚亮就出发,到下午两三点钟才回到山上,往返100多里路,特别是北路运粮大军,中途还要经过海拔1300多米的黄洋界哨口。毛泽东途经黄洋界哨口荷树时,还利用休息时间向挑粮队伍进行政治教育。他站在荷树下问大家:“站在这里,能看到什么地方?”一个战士说:“可以看到江西和湖南。”毛泽东说:要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干革命就是要站高望远,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著名的“朱毛挑粮小道”、“朱德的扁担”等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经过井冈山军民的共同努力,井冈山上的大小五井都成了粮仓,为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此外,根据地还普遍兴办硝盐厂,开展群众性的熬硝盐运动,用老墙土熬出的硝盐代替食盐;建立红军造币厂,发行根据地的货币;等等。

井冈山军民采取的一系列自力更生发展经济和反物资封锁的斗争,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种成功的效益是双重的:不但使红军自身渡过了经济难关,还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群众的物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