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新疆各民族曾经创造过辉煌的西域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新疆各族人民正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兴起文化发展繁荣的新高潮。
第一节 从科技贫乏到科技发展突飞猛进
一、新疆科技进步的艰难之路
明朝中叶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始终处于世界前列。据统计,中国历代重大科技发明和发现,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的比例是:
公元前6世纪前为57.4%;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1年为50%;公元1年至400年为62%;公元401年至1000年为71%;公元1001年至1500年为58%。以天文学为例,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日、月食的记载。从秦代到清代的2100多年间,哈雷彗星出现27次,中国史书都有记载。只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技才落伍了。
(一)古代西域文明的一个缺憾
中国古代的造纸、印刷、火药、养蚕和丝绸织造等技术经西域传入西方,西域也曾经有较发达的纺织、造纸、雕版印刷工艺,但值得称道的独创性的科技成果却屈指可数。在医药方面有“西州续命汤”“阿魏雷丸散”等;在天文历法方面,《突厥语大词典》中有天文术语,《福乐智慧》也讲到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但这些天文知识,是一种经验的、初级的、简单的知识。没有天文仪象,更没有观察日食、月食、星象的记录。高昌回鹘王国长期使用唐开元十七年(729年)颁行的《大衍历》,以及突厥的十二生肖纪年,后来才编制了《回鹘历》。有的着作将元代着名天文学家札马鲁丁编制的《万年历》和所造的七件仪象,作为新疆古代的科技成就,这是不妥的。札马鲁丁介绍的是埃及、阿拉伯的天文学知识和仪象,而且按传统说法,札马鲁丁来自波斯大不里士附近的马拉加城(今属伊朗),虽然日本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札马鲁丁是中亚细亚布哈拉(今属乌兹别克斯坦)人。不管哪种说法正确,札马鲁丁天文学成就都不能算作新疆古代科技成果。同样,把元代回回医外科开刀技术说成新疆古代医学成果也是不妥的,那是阿拉伯医学成就。
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承认,缺乏独创性的科技成果,是古代西域文明的一个缺憾。而且,新疆近现代科技进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艰难历程。
(二)新疆近现代科技进步艰难之路
19世纪中叶以来,外国一些学者、探险家以及冒险分子纷纷来到我国新疆地区考察,他们进行考古发掘、探矿、天文观察、绘制地图、收集动植物标本等活动。他们的活动不受任何限制,可以将文物、标本、矿物样品随意运回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日益半殖民地化的深重灾难。而且,他们取得的成果,不能算作中国的科技成果。
经过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洗礼的中国知识分子,首先有了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民国十五年(1926年)冬,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第四次踏上中国大地,这次他是受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委托,为开辟欧亚航线(上海-柏林)作一次横贯中国内陆的考察。这次他遇到了“麻烦”,不得不与北京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进行了6个月的谈判,最终达成协议:中瑞双方共同组成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由斯文·赫定及当时北京大学教务长、知名学者徐旭生分别担任中瑞双方的团长,该团有中国团员10人,欧洲团员17人。考察团所采集、发掘的一切动植物标本、文物、矿物样品等等,都是中国的财产。中瑞西北考察团的考察活动从民国十六年5月起,直到民国二十四年结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考察团成员、地质学家袁复礼发现塔里木盆地西南大面积海相白垩系地层和吐鲁番盆地的巨厚沥青沉积;在奇台县北的凯里施发现了两具恐龙化石,定名为“奇台天山龙”;之后,又在孚远县的三台发现一具恐龙化石,定名为“三台龙”。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发现恐龙化石,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袁复礼“北极星”奖章。西北科学考察团发现罗布泊面积约为2000平方公里,其西岸位于东经90度以东20公里处,东岸位于东经90°45′处,并有沿子午线向南北延伸之势。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是现代中国地质、地理、考古等众多学科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
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成立了农业试验场、棉作物试验场、种畜场等,从苏联引进“乌克兰0246号”冬小麦,以及牛、马、羊优良品种,并开始了新疆细毛羊、伊犁马的杂交育种工作。聘请苏联专家对独山子石油和其他地区的矿藏进行勘察。民国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1942-1943年),地质学家黄汲清在对新疆天山地区进行地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他闻名于世的多旋回构造理论。这一大地构造学说,长期指导着我国大地构造的研究和地质矿产的勘查工作。黄汲清还调查了独山子和库车等油田,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和多期生油的观点。中央地质调查所和民国三十三年成立的新疆地质调查所王恒升等,以及中央盐政总局西北盐产调查团袁见齐等在新疆做了不少矿产调查工作,发现煤、铁、石油、金、盐、铅、钨、铜等35种矿产,为新疆矿产地质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民国三十四年中央工业研究所迪化实验工作站成立,中央水利委员会组建了新疆水利勘测总队由水利专家王鹤亭带领来新疆工作。
应当说,新疆现代科技进步在民国时期已经起步,并取得一些成绩。但科技人才很少,到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时,仅有农牧、医药、工矿等行业的科技人员和中学以上理工科教师等共560多人。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科技发展的历程
(一)1949年10月-1956年为初创时期
知识分子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承担者,能否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和创造性,是科学技术事业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率领人民解放军进疆的王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尊重知识、尊重和爱护知识分子的领导人之一。早在进军新疆途中,他就考虑战争结束后进行建设的问题,一路上招贤纳士,广聘人才。解放咸阳后,西北工学院23名学生参军;行经武功,西北农学院50多名同学随军西进,都受到王震的热情欢迎。
兰州解放仅十天,他已派人组建“第一兵团新疆研究所”和“第一兵团财经学校”,不仅聘请了大批谙熟财政经济的专门人才,还招收了近千名大专学生,包括“临洮学生队”,浩浩荡荡随军西进。
1950年春,新疆军区向内地多所高等学校发信,招聘高级科技人才来新疆工作,并派出招聘团赴内地招聘人才。同年4月11日,省财经委员会召开各经济部门负责人及科技工作者座谈会,研究军队生产问题,王震在会上号召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把军队的集体劳动加以科学技术指导,充分发挥集体生产的优越性,为国家和社会创造财富。10月,新疆军区招聘团从湖南招聘的纺织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50多人,先后到达迪化。12月14日,新疆军区召开科技人员动员大会,有建筑、纺织、电气、化工、水利、运输、农林、园艺、医学等专业技术人员580余人出席会议。王震作了《关于目前形势及技术人员在建设祖国边疆的伟大而艰巨任务》的报告,他指出:
“伟大的建设工程在等着你们去做,我们要使麻油灯绝迹,都点上电灯,使人民生活好起来,这比打帝国主义还要困难。要建设,同志们要作更大的努力。”“我们国家尊敬知识分子,需要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是起了先锋和桥梁作用的,但是知识分子要学习社会科学,学习社会发展史,要知道科学是劳动者创造的,是劳动的结晶品,不要轻视劳动人民。”王震希望科技人员要正确对待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有些工农干部轻视科学、轻视知识分子的偏向,他举例说:“今年生产受到一些损失,我们一位营长是战斗英雄,在挖水渠时候,工程师说底要挖成倾斜形,他说这样挖费工,要挖成直的,一放水便冲了十多里的缺口,他急得要自杀,我们没有科学知识,指挥员粗鲁一些,这些要请你们原谅。但是对他们请你们不要采取鄙视态度,谦虚一点,先做学生,首先尊重他们,然后他们会尊重你们。同志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共产党是尊重科学的,我们实事求是,我们要在指战员中做工作,反对摆老资格,要教导身经百战、视死如归的指战员们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工作者。”最后,王震深情地说:“同志们!我们中间没有隔阂,我们是一个阶级的整体,我们中间没有阶级成见,一切为了人民,让我们携起手来,团结合作。”
王震不但团结解放前就在新疆工作的农学家涂治、水利专家王鹤亭,地质专家王恒升等,并委以重任。而且从上海聘请重工业部钢铁局顾问、冶金专家余铭钰担任八一钢铁厂总工程师,纺织专家刘仲奇担任七一纺织厂厂长,纤维专家应寿纪担任七一纺织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还聘请留学德国的国内知名的水泥专家陆宗贤、轧钢专家顾乃义、植棉专家王桂五等来新疆工作。
王震聘请他们,不仅在科学技术上依靠他们,还号召共产党员向他们学习,拜他们为师。与此同时,国家向新疆派遣一大批科技人才,1952年华东革命大学支援边疆建设工作队1100余人来到迪化,其中有科技人员近600人。新疆还通过创办新疆军区工业学校、新疆八一农学院等院校培养建设人才。
到1952年底,新疆已有各类科技人员3308人。1954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建立的第一个独立科研机构。1955年6月1-10日,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新疆八一农学院院长涂治教授被选为中科院生物学地学部委员。同年10月1日,新疆第一个自治区属科研机构——新疆农林牧科研所成立,涂治兼任所长。
该所设有粮食、园艺、植物病理和虫害、林业、棉花、畜牧、兽医、农业气象、农业经济、土壤等11个研究组,还有13个试验站分布在全疆各地。截至1955年底,新疆各类科技人员达到1198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739人,农林牧技术人员1818人,卫生技术人员3205人,科学研究人员52人,教学人员1167人。
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期间完成了一大批生产建设项目,新疆科技进步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52年7月14日,余铭钰发明了涡鼓型空气侧吹碱性转炉,并运用于工业生产,该项发明解决了高磷生铁炼钢问题,1966年3月10日获国家科委“侧吹碱性转炉炼钢法”发明证书。1954年秋,巩乃斯种羊场培育的新疆细毛羊通过国家鉴定并正式命名。
巩乃斯种羊场从1941年开始向外推广种羊,到1985年累计推广种公、母羊(包括调出)157432只,不仅对新疆的细毛羊改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而且对兄弟省区的细毛羊改良事业起过重要支援作用。新疆细毛羊在国内后来相继育成的细毛羊新品种——新疆军垦细毛羊、东北细毛羊、内蒙古细毛羊、甘肃高山细毛羊中,都起过父本作用;在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中起母体作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展出的新疆细毛羊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林方面展出的十项重大成果之一,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在玛纳斯河流域种植2万亩棉花获得成功,从而结束了北疆不种棉的历史。
新疆还利用毗邻苏联的地缘优势,在国家的支持下,通过中苏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援建项目与聘请专家、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新疆从苏联引进了多方面的产业技术。在农牧业方面,主要引进作物和家畜的优良品种,50年代引进主要农作物品种达100多个,成为当时的主栽品种;引进了栽培、饲养、植保、疾病防治、水利灌溉、农牧业机械化、农场规划建设等方面的技术。在工业方面,苏联援助建设了苇湖梁电厂、汽车修配厂、新疆医学院等项目。中苏合办了新疆石油股份公司和新疆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公司完全移交给中国后,在公司工作苏联专家和技术人员仍留在新疆工作。新疆先后聘请了380多名苏联专家,在地质、电力、汽车修理、建筑、农业、水利、兽医、治蝗、医疗、教育、翻译出版等部门工作。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毛泽东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在会上郑重宣布: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中共中央还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展科学文化的方针。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集中了数百名着名科学家编制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