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48936000000060

第60章 兴起新疆文化发展繁荣的新高潮(4)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所以能取得重大成就,得益于国家组织全国科技力量合作攻关。为把新疆建成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后备基地,从1985年起,国家在我区实施了“加速查明新疆矿产资源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国家305项目),“八五”时期更名为“加速查明新疆贵重、有色金属大型矿产资源基地的综合研究”,“九五”时期更名为“加速查明新疆优势金属矿产资源及大型矿床的综合研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全国有21个省市、103家单位的15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了国家305项目协作攻关。15年来,国家305项目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在基础地质研究方面,通过对新疆地壳基底、板块缝合构造带、同位素地质年代、地球深部物理剖面等研究,初步查明了新疆北部深部地壳结构、大地构造格局和地壳演化历史,揭示了新疆北部成矿地质背景和矿产分布规律。在矿产地质研究方面,发现和圈定了41条重要成矿区带及264处找矿靶区,提供92处中型以上规模的普查评价基地,形成8处大型开发基地,提交科学预测储量有黄金895吨、铜镍697万吨、铅锌1080万吨、银3117吨、钾盐2.5亿吨。直到今天国家305项目仍然在继续实施。

为把新疆建成全国最大的商品棉基地,从1995年开始,新疆启动并实施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棉花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面向区内外公开招标,全区有关的科研和教学单位,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理工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协作,组成了由226个科研和教学单位的19个学科及专业的1500多人的合作研究队伍。课题组集中国家队、地方与兵团队、地(师)县(团)基层队联合攻关、滚动发展,研究与示范推广相结合,点上出成果,示范区出经验,面上出效益,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生产力,促使新疆棉花生产稳步增长,单产和总产不断提高。课题实施5年来,共增产皮棉172.29万吨,按2000年标准价(0.8万元/吨)计算,累计增加产值137.83亿元,创经济效益113.54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1984-2007年,全区(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签订经济技术协作项目合同15000多项,其中落实、执行的有11608项,引进资金93.43亿元,协作项目投产新增产值162.06亿元;引进和培养各类技术人才5.24万人次。

据科技部公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虽然2008年新疆的科技活动投入指数排在全国31个省市区的第25位,处于下游,但新疆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排在第16位,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排在第11位,处于中上游。

(四)科技成果累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新疆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8128项,有224项获国家级奖励,3818项获自治区级奖励。其中1978年以前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551项,有88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610项获自治区级奖励;改革开放30年自治区取得重大科技成果6577项,有145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208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区有14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应当指出这些重大的科技成果,都是很多单位协作攻关的结果,以塔里木沙漠公路为例,历时整整6年,凝聚了14个单位、180余名科技人员和6000名施工人员的心血,树立了科学与工程相结合的典范。当国际知名的专家们看到壮观的工程及沿途5700多万米防沙草方格和945公里的阻沙栅栏时,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时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高级顾问、美国国际干旱研究中心名誉主席德勒格说:“中国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修建长达200多公里的(北段)公路是件了不起的工程,无论在施工规模和研究深度上都是第一流的。”世界着名的沙漠专家、日本沙漠学会会长小堀岩教授也指出:“我走遍了世界主要沙漠,还未见过沙漠治理中如此壮观的场面和成功的经验。”

为了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从2000年起在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中,增设特别奖作为自治区最高科技奖,单位奖金为50万元。2000年以来,已有吴明珠、夏训诚、郭志勤、王宜林、罗仁全、周着、宋文杰、阿吉艾克拜尔·艾萨、王燕飞、武钢、宋郁东、陈曦、邓铭江等10多人获奖。

2009年1月3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联合发布通令,表彰了第二届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新疆军区高山病研究所作为兰州军区唯一获奖单位名列其中。新疆军区高山病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现隶属于解放军第十八医院。高山病研究所成立后,在三十里营房医疗站完善了高原医学研究实验室,研究人员克服环境恶劣、设备落后、经费不足等不利因素,深入喀喇昆仑山边防一线哨卡和西藏阿里地区进行高原现场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仅2000年以来,就有15项科研成果填补高原医学空白,使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等急性高原病的死亡率由20世纪80年代的2.0%下降为零。

自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以来,截至2008年底,新疆共申请专利16109件,获得专利授权9636件。而2008年一年申请专利2472件,获得专利授权1493件,均居西北省区第二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科学技术进步确实是大发展、大跨越。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疆与发达省市的差距仍然较大。

一是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规划纲要》确定的最主要目标: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到2000年达到50%左右,到2010年达到60%左右。目前没有完成,而且差距较大。二是虽有几家出色的高科技企业,但总体来说,新疆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滞后。2006年,新疆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5个百分点,居西部倒数第二,西北倒数第一;新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为3.86亿元,占GDP比重的0.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7个百分点,这个数字在全国居倒数第二。新疆大力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目前,自治区正在实施“十一五”科技规划,在农业方面,将抓好“主要农作物、家畜新品种选育”“棉花生产关键技术开发、集成与示范”“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业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等农业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在工业方面,强化实施“石油天然气化工下游新产品开发”“铅、铍、锂等新材料开发及产业化示范”“先进制造技术集成与应用和示范”等重大项目;在能源方面,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在乌鲁木齐达坂城和水西沟建设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示范基地;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组织实施“荒漠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产业发展的技术开发与示范”“中国新疆和中亚邻国矿产资源对比与大型金属矿床、矿集区定位预测研究”等重大专项。可以预期,这些重大项目完成后,新疆科技水平必将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节 新中国新疆文学艺术再创辉煌

一、新中国成立前新疆文学艺术的两次较好发展时期

(一)古代西域文学艺术的辉煌历史

自古以来,西域就是歌舞之乡。最初于阗乐颇负盛名,考古发掘已证明了这一点。19世纪末,斯文·赫定在于阗古都约特干城址(今和田市附近)收集到一件残陶罐,上面用浮雕塑造了一个于阗乐队,这个乐队由12人组成,其中包括3位演奏箜篌的琴师,2位排箫手,2位鼓手和1位长笛演奏者。可惜这组浮雕残缺不全,其余乐器不可辨认。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瑞方团员定博特在和田收集到一件人物陶塑,是一位于阗女乐师演奏琵琶。可见,于阗音乐之兴旺。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于阗“国尚乐音,人好歌舞”。

汉朝时,龟兹音乐还处在初创阶段,龟兹首先学习汉朝的礼乐,在此基础上,又吸收印度和西亚音乐的精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颇具特色的龟兹乐。“在乐器上,龟兹乐吸收了中原的笙、箫,埃及、西亚的竖箜篌、琵琶,印度的铜钹等,但从总体上看,仍是以本民族的乐器为主,羯鼓被列为八音之领袖。在乐曲上,有反映摩尼教内容的,也有反映佛教内容的,但主要强调了本民族乐曲,把‘疏勒盐’放在压大轴的地位。在乐律上,基本上是接受了先秦的乐学体系,采用五律相生律和纯律。”

十六国以来,龟兹乐和西域其他音乐开始较大规模的东传,并对中原音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吕光伐龟兹,不仅带回龟兹的大量宝藏,而且带回龟兹的音乐人才和龟兹乐,吸收中原和凉州的音乐,形成“变龟兹声为之”的西凉乐。公元568年北周武帝娶突厥阿史那公主,公主带来一支包括苏祗婆在内,由龟兹、疏勒、安国、康国等地300多人组成的乐舞队。大批西域艺术人才来到中原,对隋唐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苏祗婆带来的五旦七声理论从根本上动摇了宫音以外不为调首的传统音乐理论,促使了乐调的多样化,增加了音乐的表现能力。隋文帝时制定了“七部乐”,其中西域乐有三部;到隋炀帝时,增加了康国乐和疏勒乐,构成“九部乐”;唐太宗平高昌,收其乐,于贞观年间制定“十部乐”,即:燕(宴)乐、清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高昌乐、康国乐。其中西域乐占了六部,如果把“变龟兹声为之”的西凉乐包括在内,西域音乐占了七部。

回鹘西迁西域后,在与西域土着融合形成现代维吾尔族的过程中,继承了龟兹、疏勒、于阗等西域乐曲的传统,在民间逐渐形成了维吾尔木卡姆。

叶尔羌汗国时(1514-1680年),喀德尔汗和阿曼尼莎汗把失散的各式各样的木卡姆收集整理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十二木卡姆。

舞蹈是音乐的孪生姊妹,随着西域音乐传入中原,舞蹈也传入中原,主要是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等。胡腾舞是石国和凉州一带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是以腾跳见长的男子独舞,舞姿强劲激烈,主要乐器是横笛和琵琶,胡腾舞于北朝后期传入中原。胡腾舞是西域舞蹈进入鼎盛时期所涌现出来的瑰丽花朵。至今仍在新疆的民间舞蹈中闪现着它的风姿,比如,维吾尔族男子表演的民间舞蹈夏地亚那,塔塔尔男子舞蹈等一些民间舞蹈仍然保留着某些胡腾舞的遗风。胡旋舞于8世纪50年代由康国传入,属健舞,其特点为急遽旋转,舞姿急速多变,旋转如风,由鼓、铜钹和琵琶伴奏。

西汉时,西域幻术和杂技传入中原。幻术有“吞刀、吐火、殖瓜、种树、屠人、载马之术”。杂技有走软绳,汉时叫“走索”“走软索”,西域艺人表演,以大绳系两柱相去数丈,使两伎女舞绳上,相逢比肩不坠。魏晋时称“高垣”,走高垣者为一女子,手持长棍用以平衡,乐工击鼓奏乐以伴奏,表演者只有一人。伊斯兰教传入西域后,重新赋予一个新名称——“达瓦孜”。

《突厥语大词典》有“走软绳,耍达瓦孜”词条,所不同的是表演者不是女子,而是皆为男子,因伊斯兰教规定妇女要蒙面纱,不能抛头露面。然而演技仍承袭古习,并加以发展。

文学方面,自从西域纳入中国版图以后,就产生了反映西域风土、人情、征战和社会生活的诗歌,人们将其称为“边塞诗”,两千多年来延绵不断,以其反映边疆特殊的风情而独树一帜。

《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璀璨瑰宝,是维吾尔族对中华文化的杰出贡献。《福乐智慧》是公元11世纪我国历史上喀喇汗朝时期,由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用回鹘语写成的一部长诗,全书共13290行。“福乐智慧”意为“赋予(人)幸福的知识”。该书以日出国王代表“正义”的品德,月圆大臣代表“幸运”的品德,贤明大臣代表“智慧”的品德,隐士觉醒代表“知足”的品德,通过他们四人之间的关系,阐明治国安民和做人的哲理。该书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文学、数学、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是维吾尔族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开一代诗风之先河,形成了绵延至今的维吾尔族文学中劝喻、哲理诗传统。我国已故着名作家老舍在20世纪50年代谈到这部作品时曾经指出,“它不仅是维吾尔族的宝贵遗产,同样也是构成祖国文化历史的宝贵财富。”

《突厥语大词典》是我国11世纪生于喀什噶尔的着名学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编纂的一部用波斯语注释突厥语词的辞书。全书分8卷,内容分序论和正文两部分,注释突厥语词汇的正文部分,收录词汇7500条。此外,还有许多关于突厥各部语言的语音、语法规律和词义、词源等语言学问题的解说。